三亚民族生活风情
分享到:
2010-12-07 21:41:38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二、黎族生活习俗

     饮食主粮为大米,杂粮为玉米、番薯、木薯。常吃的蔬菜有南瓜、木瓜、葫芦瓜、白菜、野菜、甜菜等。居住在山区的黎族农民,喜欢用冷水冲饭粥,每天早上就煮好一天三餐的稀饭。煮时米刚熟软,就停火,用冷水冲拌法。饭水还可以当水喝。沿海平原杂居区的黎族,三餐分开煮。

     喃杀是黎族特有的肴食风味。腌制有三种:一种是把牛、山鹿椎骨斩碎,将田蟹、小青蛙、蚂炸、四脚蛇、牲畜肉切碎,混合拌匀,用热干饭搅调,加人适量食盐放人罐子密封,二个月后取出食用。一种是以河鱼为主腌制,将鱼洗净,大鱼剁成块,用热干饭和适量的食盐搅拌置于坛内,封盖使之发酵变酸,一个月后便可吃。另一种是取料于野果、野菜,用冷饭汤冲调,密封一个月后发酵成独特风味的酸菜。每逢过节少不了“喃杀”。

     竹筒饭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招待客人时才做的,是一种具有特色的野炊。以山兰香米为料,砍下山竹、锯成一节节竹筒,装进香米和水。用芭蕉叶密堵竹筒口,放进火炭里烤,待绿色竹皮变炭色后,香饭就做好了。竹筒香饭有盐巴香饭、黑豆香饭、野肉香饭等。

     饮酒是黎族人一大嗜好,吃晚饭时,家中男人先喝酒,然后才吃饭。每逢过节、红白事或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男女老少聚众痛饮,平时每一家都有自己酿制的山兰糯米酒、木薯酒。
嚼槟榔、抽水烟筒也是黎族人嗜好,家家户户都有装槟榔的小筐,老年妇女腰间都系着装槟榔的小布袋,吃法是把烟丝、石灰、篓叶、和槟榔掺在一起咀嚼,劳动和谈话时都在嚼槟榔,嘴唇和牙齿都染成红褐色。水烟筒是用竹制成,中老年人在饭前饭后都习惯抽一口水烟。客人来了,首先给客人抽水烟是待客的一种礼节。

     居室长期居住茅屋,茅屋有船形和金字形两种。雅亮、高峰、育才等边远山区以“船形屋”为主。特点是整个屋子由前廊和卧室两部分组成。整个屋顶如船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储物场所,不设窗户,整个房间阴暗,通风条件较差,但冬暖夏凉。

      居住在丘陵地区的黎族同胞,则是“金字形”屋为主;整个屋子呈长方形,屋顶用金字架为结构,屋檐较高,正门在屋前房。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多数屋由前廊、生活室、卧室和厨房组成。房间以过厅最大,约15平方米,卧室10平方米,厨房8平方米,过厅是生活起居中心。在后墙正中设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卧室内摆置木制睡床家俱及其他物品。厨房置有炉灶、水缸、饮具、烘物架。

     与汉族杂居在藤桥、田独、羊栏、荔枝沟、天涯、崖城等地的黎族以居砖瓦房为主,建筑上和汉族大同小异。居住在市区鹿回头、临春的黎族住房,70年代前多为茅屋。80年代后,大部分住房改建成钢筋结构平顶房。

     服饰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长期与汉族交往密切,在穿着上,本民族的特色逐渐淡化。80年代后,普遍穿着现代服装。红沙、鹿回头、羊栏桶井的黎族同胞在穿着上与汉族完全一样,只有部分妇女老人保留着本民族特色。特点是下装裙长及脚面,裙子的底边绣有少量花纹图案,黑色为主,图案以条纹为多。上衣是对襟无领、无钮扣、长袖、黑色。雅亮、高峰、育才等边远山区,妇女普遍穿着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以中短裙为下装,花纹图案精致,尤其是姑娘,裙色调鲜艳,图案繁丽,上衣由前襟、后背、两袖以“贴夹”组成,对襟上衣无钮扣,无胸襟以叉线打结。妇女背负婴儿,习惯用布兜把小孩负于右腹部,布兜也是精心绣制,图案与裙相似,也可当裙穿。男子平日穿便衣,节日穿对襟上衣,腰系一彩布带,头上用一条长红布或黑色布缠头。外出时腰中系上腰篓,内放钩刀或其他杂物。

     纹身解放前,纹身是三亚黎族妇女一种习俗。三亚黎族妇女纹身,一般女子长到十二、三岁便择日刺纹。先用野生红白藤针刺痕,然后涂上用染料草制成青蓝色的染料水,在刺痕上涂染,结痴脱落后,呈现蓝色线纹。纹身的地区主要在靠近保亭、乐东县的雅亮、高峰、育才等边远山区。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妇女很早就没有纹身的习俗了。解放后,这种风俗逐渐减少,进人70,80年代,纹身的妇女更少。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三亚 民族 生活 风情

上一篇:海南三亚蜈支洲岛
下一篇:南山佛教文化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