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民族生活风情
分享到:
2010-12-07 21:41:38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四、回族岁时习俗

     开斋节是羊栏回族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整个节日活动由人斋开始。封斋(又称入斋)是在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戒期,是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封斋,即每日从黎明前到日落时自觉戒饮食和房事等,旅行者和病人例外,入夜后至凌晨四点前为开斋时间,由阿旬敲鼓统一通知。

     封斋月首先是以阿旬登上清真寺望月台见到新月为准(封斋、开斋均为见新月为准,各地时间不一,先后有相差一天)。从斋月开始,参加斋月礼拜的老人及青壮年穆斯林,以及凑热闹的少年儿童,在日落时便簇拥来到清真寺进行大净(全身沐浴)或小净(洗手、脚、脸)举行斋月礼拜。斋月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月份,各座清真寺都是灯火辉煌,寺前各类小贩滩档上摆满了种类繁多的清真食品(油香、糯糕、米粉等)以供购买。

      斋月二十七日夜晚,称“盖德尔夜”,是夜是真主颁降《古兰经》之夜。当地穆斯林把此夜活动和开斋节连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使斋月活动达到高潮。人们普遍认为当天夜晚是新一年的开始,今后一年内的命运,机遇都是依靠这一天晚上安排的。为了欢度“盖德尔夜”,讨取好的兆头,第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忙于准备好油香、蛋糕、油饼、糯糕等。黎明时,各家各户互相分详,以示亲热、丰足。当晚全家团聚并招待亲朋好友。夜幕降临,回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内进行沐浴,然后扣虔诚礼拜、祈祷、念经,求真主赐恩于父母、亲朋,有些人彻夜不眠念经礼拜,以示诚心,称为“座夜”。整个夜晚各家各户,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直至拂晓。

      开斋节前,每个教徒都要自愿施舍,交纳一定数量的“菲图尔”(“开斋捐”),这是其他节日没有的宗教义务。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晨曦刚露,各家餐桌上摆满了品种繁多的清真食品,其中,蜜枣是招待宾客的重要食品。

     清晨,全体穆斯林集聚到清真寺大、小净。晚上,盛装参加聚礼,妇女、儿童也穿上新装观看聚礼。会礼后,每家各房及亲戚朋友互相串门、拜斋。在拜斋中,宾主互道“色俩目”(祝福、问候),然后客人主动人座念经。即使平时关系有怨恨者,也会通过互相拜斋,自然冰释一切宿怨。开斋节后当地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宰牲节。节前一天教徒做完晨礼,早餐后,全家男子便纷纷来到海滩墓群边“游坟”,海滩墓群有三处:羊栏海滩、铜镜海滩、古场海滩,其中羊栏海滩墓葬最多,有2000多座。“游坟”是羊栏回族特有民俗,意即扫墓。是日,远离他乡的人,亦要赶回家参加扫墓活动。游坟时,要座向坟墓,面向西,脚向东,边念“都阿”(《古兰经》),边为坟墓培土、插花,意为“给亡人祈祷”,亲朋间可互相游坟。念“都阿”要举双手,并祷告:“求真主饶恕亡人。”妇女不参加游坟。游坟归家后,一家或联家开始宰牲(牛、羊),炸“油香”(一种拌以牛肉、香料的馅饼),迎接佳节来临。

     节日清晨,回民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拥集到本地的主要清真寺,沐浴全身,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跟随伊玛目(穆斯林集体礼时,站在前面主持礼拜者)向效外出发,在宽阔的海滩上举行节日礼拜,并听伊玛目宣讲《古兰经》。

      沙滩礼拜结束后,人们纷纷回家,阖家团聚。富裕的家庭,节日都有宰牛屠羊施舍给其他贫民。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圣纪节。是穆罕默德出生纪念日,为了怀念和歌颂穆圣一生的丰功伟绩,这一天三亚回民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庆贺纪念仪式,主要在清真寺内举行,当穆斯林教徒集聚在清真寺内时,管寺、阿旬、乡老等用油香、牛、羊肉汤,热情款待每一位教友,同时按户馈赠生肉、油香。节日的一切开支,由教民们依据自身和经济能力回赐清真寺,然后由管寺操办节日所需物资,剩余者亦由清真寺安排使用。

      个别家庭、个别人也在节日中,“做好事”把炸油香赠送给人。

     礼仪习俗

    一、汉族礼仪习俗

     婚嫁解放前,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其婚嫁程序是:男方父母相中儿媳,便请媒人到女方家向其父母求婚,女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回告男方父母,男方父母再请媒人包槟榔上女方家求赐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送年庚八字)到男方家。男方家将儿子的年庚八字与女方的年庚八字用红纸抄上请算命先生算命,俗称“红纸合命”,能百年偕老者,双方父母就商定彩礼,男方家择吉日下聘礼,称为定婚(俗称订婚)。结婚前,男方家须将双方年庚八字请算命先生选择良辰吉日,作为男婚女嫁的时间,并在半个月前把结婚日期,通知女方家。结婚仪式,根据男方家庭经济而定。结婚前一天,男方家搭婚棚,张贴婚联,张灯结彩,鼓乐吹奏,筹办酒席。女方则在此日进行梳妆打扮,俗称“洗头”。第二天,新郎披红戴花,在数名陪郎和接亲的队伍伴随下,按择定的时辰,鼓乐吹奏坐轿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并按择定的时辰把新娘接回家,双方跪拜天地、跪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新娘和数名陪娘,由接亲送人新婚房。早上大宴宾朋,晚间男女朋友大闹洞房,第二天中午,夫妻俩在陪郎、陪娘和接亲的陪同下,到女方家,俗称“和门”,女方家设宴款待,并邀请亲戚朋友共宴。同时,一一向女婿介绍在座的主要亲戚,女婿以槟榔敬奉,亲戚以红封答谢。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青年男女之间提倡自由恋爱结婚,双方恋爱成熟后,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手续,领取结婚证。婚礼形式不一,有集体举行的,有清茶招待亲朋的,也有设宴的。1978年以后,定婚送聘金,婚嫁时大摆酒席,接受彩礼之风开始盛行。

     丧葬解放前,大部分人家均为老年亲人(祖父母、父母),准备寿板、寿衣、寿鞋,老人一旦逝世,在厅里设灵堂,供亲戚朋友吊祭。葬礼分为洗澡、递酒、布硷、人棺、出棺(送葬)、埋葬、祭墓等。人硷出棺前,家族五代以内的晚辈均披麻戴孝(头上束白布巾)跪拜痛哭。出葬前,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出棺时辰,出葬时,由长子(没有儿子的则由长女或继子)捧香炉,子女及亲戚朋友相随护葬,沿途丢纸钱,鸣鞭炮。把灵枢抬至墓地,按选定的时间下穴。下穴时,主要亲人跪在穴前哀哭,下穴后接着筑墓或铲土埋葬。解放前,少数有钱人家,停枢二至三年才出棺。首虞(即逝世后第七天)或三虞纪举悼念活动,满三周年解除孝服。夫妻逝世后,均葬在同一墓穴里,男左女右。解放后,葬礼从简。1970-1976年机关至农村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哀悼死者。1978年以后,丧葬又按旧的惯例进行。

     祝寿解放前,有钱人家,每逢五十、六十大寿均大摆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参加贺寿,祝寿场面比较热闹。祖父母祝寿时,子女、孙子、媳妇,双双跪拜祝贺。父母祝寿时,也同样由子女、孙子、媳妇双双跪拜祝贺。一般贫苦人家很少祝寿。有时祝寿,是因为被祝寿者体弱多病,意图通过祝寿来消灾脱难,增加寿龄。解放后,祝寿活动较少。1978年以来,生活富裕者,则大摆酒席,宴请亲朋;生活水平一般者,自家宴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三亚 民族 生活 风情

上一篇:海南三亚蜈支洲岛
下一篇:南山佛教文化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