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姓氏初探
分享到:
2010-01-27 18:03:49 【来源:回族研究】 点击:

姓氏学又称人名学(anthroponymy),是专门研究人类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民俗特点的科学。当代中国姓氏学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将其整理成文字,为回族研究增添一点新的话题,望能得到同仁的批评与指正。

    一 


目前,谈到汉民族姓氏的来源,专家学者初步认为它同本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标志有关,最古老的姓氏可能来源于各民族先民的图腾标志。例如,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以辨认出200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氏,汉族姓氏到秦代基本是合二为一。因姓是为了别婚姻,氏是为了别贵贱,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中国回回民族的姓氏来源却与汉族大不相同。
  
    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们原来的姓氏,但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现了汉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表现如下;
 
       (1)保持回回人原来的姓氏,这在唐宋很明显。例如: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为“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赐福他”。等等。
 
       (2)回回人虽有阿文姓氏。但也采用了汉族的字和号。这在元代很突出,表现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既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时又要适应中国汉文化的特点。例如,许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记载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生二子改从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刺兄弟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礼训,谋于师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无常也。吾其从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又曰:我兄弟读书学礼,无名字其可?名则不敢忘吾先,而字则从华可也。于是师友相与字暗都刺曰平叔,凯霖曰和叔”。这充分说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态,这样的例子在元代很多。 

       (3)既有阿文,汉文名字,姓却是蒙古姓。例如,元代诗人马九皋,号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为蒙古姓,后取汉姓“马”,以马九皋最为有名。元代华化较深的文人墨客,赐予蒙古姓氏是常见的,也是当时值得炫耀的一件事。(4)完全使用汉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难辨认出民族特征来了。这在唐宋以来就有之。如唐代大食人(阿拉伯)进士李彦升,宋末大食人蒲寿庚,元代的丁鹤年、高克恭,等等。尽管这些人在姓氏上汉化了,但追溯其先辈的民族特征和姓氏仍很明显,丁鹤年就是如此。从以上元代(包括唐宋)回回人姓氏的特点看,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回族姓氏的来源与他们的先民尤其是元代回回人的姓氏有着直接的缘渊关系。元代是回族姓氏形成的准备阶段,进入明代回回姓氏汉化,基本使用单字姓,标志着中国回族姓氏的形成。
  
       第二,明代回族姓氏的形成与汉化,也表明中国回族的形成,这一结论是从姓氏学的角度提出的。而元代的回回人仍没有具备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只有族群的特征。元代所谓的回回人,是在同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支配下的不同血统、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穆斯林群体。在元代的诏书,官书上,经常出现回回人、回纥人、答失蛮,迭里弥失、斡脱、色目等称呼。具体到一个人,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回回人,都说明他们的祖籍和称号
,还有氏族。元代回回人的氏族有哈刺鲁氏、回回古速鲁氏,凯烈氏、西域忽鲁木石氏,答失蛮氏,昔马里人,别失八里人,西域旭烈入、撒马尔罕人,呼罗珊人、亦思法汗人,等等。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回回人的人种,地域分布、氏族等。这些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在中原大地施展着各自的才能,并不断地与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等接触通婚,到明代中叶,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因此,在姓氏学的范围内说元代回回人是种族意义上的人类群体。
  
        第三,元代,大批回回人来到中国,他们的文化也相应地带进了中国,.必然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相碰撞,不断地演化、繁衍,变异,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回族姓氏文化是其中之一。元代是这一文化形成的准备阶段,为回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姓氏

上一篇:北国春城的伊斯兰明珠
下一篇:广东肇庆城西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