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源流
分享到:
2010-05-12 20:29:39 【来源:天方文化】 点击:
    二、形成与发展

      元末明初,青海回族先民虽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但经过数百年的分化组合,基本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由客居到世居,人口数量已相当可观,且有了相对集中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并选择以汉语汉文为主作为交际语言文字,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而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代,是青海回族形成以后的全盛时期,其经济、文化、人口都有较大发展。人口的发展除自然增长外,还吸收了很多外来成分。根据史料和家谱、民间传说,从明朝初年开始,国家即采取移民实边政策,从人口较多、土地缺少的江淮、山西等“狭乡”地区移民到人稀地广的甘青一带“宽乡”地区屯田,屯田青海的人中有不少为回族。为了方便宗教生活,他们一般都迁居于回族社区,自然形成一个个回族里甲。明初,明政府在青海西部和北部设置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4卫,安置归附的元西宁王系、西平王系、安西王系的各部蒙古,其首领和部众多为穆斯林。4卫残破后,各部渐次移牧于青海湖周围及其以东地区,其中一些部落逐步由畜牧向农耕、经商转化,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和同回族的密切交往而融合到回族中。如游牧于安定、阿端卫一带善于征战、养马和经商的蒙古穆斯林“红毛儿”,他们几经辗转,被明政府安置于西宁、湟中、湟源等地,亦牧、亦农、亦商,从明中期到清朝后期,青海与西藏的民间商业贸易往来,基本上掌握在“红毛儿”商队手中,在他们居住的范围内至今留下了许多与穆斯林有关的地名,如湟源的胡丹度,就是蒙古语“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住地”的意思。后来,“红毛儿”逐步融合到回族中,至今西宁、湟中、湟源一些回族群众还说他们的先人是“红毛儿回”,他们的邻里仍亲切地称他们是‘红毛家”(见下文“考证四:红毛儿”)。明正德年间,蒙古穆斯林冻蒙太师、瓦刺部首领、蒙古汗王也先之孙亦 卜刺,与蒙古汗王达延汗争战失败,率部人青;随后其亲族、也先侄孙、小王子部太师卜儿孩亦率部人青,2部约5万众,他们联军一处,游牧于青海湖和4卫之间。其部众包括哈刺灰(即瓦刺回回之意)、乜克力(又称卫郭特)和永邵卜回,可见其部全为穆斯林。他们在青海聚族游牧30余年,部落有很大发展,后因东蒙上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蒙古大军人青征讨,占据青海湖环湖地区,哈刺灰、乜克力部相继朝境内的诸王出伯所封的世袭王位。1271年,托雷子忽必烈即大汗位后、改蒙古汗国为元朝,改汗王为皇帝。当时,成吉思汗家族内一部分人认为应由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后裔为皇帝,反对忽必烈称帝。拥有重兵并占据战略要地的窝阔台之孙海都和察合台之孙都哇联合起兵与忽必烈相对抗。在察合台汗国内,围绕拥护和反对忽必烈、察合台国内汗权之争,分裂为对立的两派,忽必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保持西部地区的稳定,即指派维护元王朝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察合台之孙、察合台汗国四世汗王阿鲁忽之子诸王出伯(汉文史籍又称术白、术伯,虔诚的穆斯林)屯兵今青海、甘肃西部,协助西平王奥鲁赤(忽必烈子,穆斯林)、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孙,穆斯林)统领蒙古军、探马赤军和各地军户,平息以海都、都哇为首的分裂活动。诸王出伯的辖区在沙州路,当时沙州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南疆一部分、西藏北部一角、甘肃玉门以西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王室、家族、指挥中心,在今敦煌地区。出伯在镇守元王朝西部门户期间屡立战功,元王朝于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封山伯为西宁王,在今青海、甘肃、新疆交界处设置由先答林元帅府,在河西走廊、青海道、唐蕃古道设置驿站、军站和屯区,统由西宁王管辖。不久,镇守西宁的宁淄郡王章吉驸马随西平主从征期间,背叛了元王朝,参与了海都等的分裂活动,元王朝以从叛处置,撤去封号,将封地西宁州划归西宁王出伯,并令出伯抽出一部分赋税供养章吉之妻大长公主芒古台。出伯即迁部分家族率部进驻西宁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王朝又加封山伯为威武西宁王,大德十一年(1307)又晋封出伯为部王,此为元王朝最高王位,成为当时中国西部与忽必烈系的西平王(后称镇西武靖王)、安西王握有同等军事实权和封地的最高世袭王位。出伯一人先后被元王朝封了3个王位,在元代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元王朝对出伯的倚重。

     西平王、安西王、西宁王都是蒙古贵族中较早信仰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其部众也多为穆斯林。共同任务、共同利益和同一信仰,使他们之间互为依托,密切配合,为镇守和开拓中国西部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得到元王朝的奖励。 

     出伯受封的3个王位,其后裔一直继承到元末。威武西宁主由出伯幼子宽彻继承,后由宽彻子亦里黑赤继承,漠罕墨德继承,直至元末由忽纳失里继承称威武王(又称肃王、哈密王),明初成为哈密王的始祖,去世后,由其弟安克帖木儿继承,于永乐元年归顺明王朝,被封为忠顺王;西宁王本应由出伯次子卜烟塔失继承,但因出伯去世时卜烟塔失正在麦加朝觐、学经,被出伯三子忽塔忒迷失继承;汾王由出伯长子那木忽里继承,但不久那木忽里去世,分王王位又被忽塔忒迷失夺去。由此而引起出伯家族各系对忽塔武迷失的不满,元王朝即削去忽塔忒迷失2个王位,将分王授予那木忽里子不颜贴本儿,将西宁王授卜烟塔失子速来蛮。

     速来蛮(汉文史籍又写作苏莱曼、撅鲁蛮、珠勒玛、斯隆玛等)正式受封于天历二(1329),今青海海东、海北、海西迁入海北祁连山和青海东部,其大部陆续融合到回族中(见下文“考证五:明代亦卜刺”)。俺答汗的部众中也有一些蒙古族穆斯林和史称“白帽回”的维吾尔族,如东蒙古永邵卜部(又称永谢布,其先世是元代驻守甘肃永昌府安西王的部众,明代由也先带人东蒙,后由亦卜刺统领,亦卜刺败人青海,所率部众中就有永邵部部分成员),即被史书称为“鹰韶堡回子”,说明该部大多数为穆斯林,他们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融合到回族中。明末,西蒙古卫拉特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率领下进驻青海广大牧区,其10支部队中有一支为能征善战的部队,主要成员为蒙古穆斯林和维吾尔族,是进军青海、消灭喀尔喀领主却图汗、攻占西藏消灭藏巴汗的主力部队,后驻牧于环湖地区,以托茂(驼毛)自称,是清雍正初年进藏征讨准噶尔的主力。曾多次参加青海回族的反清起义,与蒙古族王公发生矛盾,于光绪年间脱离蒙古部落,分为2支,一为老弱妇幼3000余人,在噶斯的率领下徙人远离蒙古王公地域和战乱之地的海南、海北一带游牧;另一支为青壮年2000余人,在其首领茶根率领下同回族起义军合兵一处,转战青海各地,后又在茶根率领下同回族起义军万余人进人新疆。留在青海的托茂人遂融合到回族中,至今仍操蒙古语,着蒙古服,善于游牧,保留有一些蒙古族习俗(见下文“考证六:托茂人”)。

     多元文化孕育的青海回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拓进取精神,能耕能牧,能商能工。他们和兄弟民族一起,革路蓝缕,艰苦创业,为开发建设育海,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源流 青海

上一篇:伊斯兰教在山东
下一篇:3000客商共谋清真产业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