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源流
分享到:
2010-05-12 20:29:39 【来源:天方文化】 点击:
     考证二:卡力岗人

      卡力岗人是青海回族的一支,团聚居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阿什努地区,该地原称卡力岗,故称卡力岗人。 

      13世纪初,西夏国被蒙古汗国所灭,出于分散西夏人,以减轻抵抗,便于集中兵力灭金的战略需要,蒙古汗国将西夏人强行迁徙到西北、西南地区。也许为了照顾他们的宗教信仰,将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夏人迁徙到西藏地区;其中最大的一支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夏人,他们被迁徙到河湟积石关内外,分别被安置在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从中亚签发来的撒尔塔、撒鲁尔等西域回回军镇守军屯地域。西域回回军是由国外(主要是中亚)各民族组成,西夏穆斯林虽属国内民族,但他们也是背井离乡的外来民族,均属被强行迁徙的被统治民族,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信仰,而且他们都面临着组织家庭、从事耕牧,以维持生计的选择,这就使他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互相同情,相互帮助,互为婚姻,同甘共苦。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文化交流和生活交往,逐步融合,形成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穆斯林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员。

       化隆卡力岗地区原为藏旅游牧地,地域虽辽阔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很是闭塞。西夏人迁来后,就同当地藏族。驻屯回回交错杂居,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交流和互通婚姻而相互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回族的一支。由于地区闭塞,卡力岗人很少与外界交往,时至今日这支回族仍操藏语,着藏服,民风纯朴,为人诚实厚道,既保持了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又保持了藏族、西夏人的某些习俗。经济生产为农牧结合结构。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具有藏传佛教寺庙风格,礼拜大殿的殿门、廊沿的柱子,被油漆成大红大绿,是其他清真寺很少有的。清乾隆年间,伊斯兰教虎非耶教派华寺门宦始传人马来迟曾在这里传播苏非学理,卡力岗人全部归信了华寺门宦。马来迟去世后,信众在河州(今甘肃临夏)为他修的大拱北,色彩鲜艳华丽,就是仿照卡力岗清真寺的模式修建的。 

      考证三:冶上司 

       冶土司先祖为西域回鹘(维吾尔族)人,元代中期,随高昌回鹘亦都护(高昌维吾尔族国王)纽林的斤率部调驻永昌府(时称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区)。冶土司先祖阿台不花驻凉州时,拥有庞大的部落和军事实力,为元王朝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子忻都曾多次率部随蒙古宗王征讨西部的叛乱,功勋卓著。忻都子二人,一为斡栾,元顺帝后期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官职仅次于丞相;另一子薛都尔丁,为甘肃行省金事,主持甘肃行省司法事务。因他们家族世代忠于元王朝,元顺帝于至正十八年(1358)追封忻都为西宁王,并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永昌府石碑沟村树立《大元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铭》,该碑今保存在甘肃武威博物馆内。

      薛都尔丁至甘肃行省任职不久,元朝即亡,甘肃行省自行解体,薛都尔丁将其家搬迁到今青海民和县米拉沟避居,于洪武四年(1371)归附明朝,明朝授予小旗。其子也里只于洪熙元年(1425)因军功升所镇抚,始步人土司(武职)行列,从此子孙世袭,成化八年(1472)升为指挥金事,更姓冶。清光绪年间改上归流,取缔土司制度,被流官所替代,结束了冶家的上官传承。共传承14代,历450余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源流 青海

上一篇:伊斯兰教在山东
下一篇:3000客商共谋清真产业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