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首次公演的话剧
分享到:
2010-05-14 15:53:40 【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时期中国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中,推动着中国进一步走向文明的步伐。

  1931年,青海一批有志青年在五四纪念日将要临近的时候,自发地组织起来,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人们宣扬五四精神,并纪念五四运动。他们集思广益,最终敲定用话剧的形式来表现。可青海从来就没演过话剧,几个年轻人也不知道话剧该怎么演,就连演什么剧目当时心里也没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几位西宁的有志青年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表演话剧的重任。

  年逾古稀的杨恺老先生谈起当年那段往事时,脸上浮现出一份自豪的神情。因为杨恺的父亲杨希尧先生便是那几位演话剧的有志青年的其中一员。同杨希尧先生一起筹划话剧演出的还有石殿峰、赵仰天、石宪庭等人。

  五四运动之后,话剧才逐渐兴起,当时人们都称之为“新剧”,演出剧目大多都是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以及提倡民主、科学,要求平等自由等内容。为了切合当时青海的实际,杨希尧等人商量后,决定自己创作剧本,并由自己演出。最终他们创作了两部话剧,分别是《赵老太爷课子》和《拉煤渣》,演出的地点就在南大街的火神庙内。

  当时,青海地区抽鸦片的人很多,致使家庭矛盾不断,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因此,他们抓住这一社会问题,创作出了第一部话剧《赵老太爷课子》。这部话剧讲的是一个名叫赵老太爷的地主希望将家中的独子培养成一个读书人。于是,赵老太爷请了一位先生来家中教孩子读书认字。起初这位先生教得挺好,孩子也学得很认真。可是没过多久,教书先生抽起了鸦片,不仅如此,先生还将这一恶习教给了孩子,孩子也染上了毒瘾。后来,这事被赵老太爷发现后,他痛骂了孩子一顿,并辞退了教书先生,砸烂了烟枪、烟灯,让孩子戒掉了毒瘾。杨恺老先生的父亲杨希尧演的就是赵老太爷这个角色。

  《拉煤渣》所反映的也是当时西宁的现状。那时西宁的交通运输很落后,道路都是沙石土路,每当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暴雨过后河水上涨,小桥常被冲垮。因此,通往大通的路也就断了。西宁地区的用煤都来自大通,可是桥断了后,西宁的用煤就很紧张,人们便在冲垮的小桥上用木头树杈搭了一座便桥。可是,士兵就等在桥的另一头,拉来煤渣的马车一过桥便被士兵莫名其妙地扣下。原来煤车被扣下之后,士兵便拉回军营里或长官家里私用,对此,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拉煤渣》主要揭露了当时军队的黑暗专制和当时政府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

  两部话剧在西宁免费演出十几场,场场观众爆满,每到演出精彩的部分时,台下的观众大声叫好,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这两部话剧虽然有着不专业的演员、不精美的道具、不豪华的场地、不华丽的台词,但是却给当时闭塞的青海地区第一次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并发扬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责任编辑 哈 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 话剧

上一篇:基诺族: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
下一篇:浅谈:我国 回、东乡、撒拉、保安族穆斯林姓氏的汉字书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