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王静斋阿訇
分享到:
2010-06-04 17:57:52 【来源:《宁夏政协》】 点击:

王静斋阿訇,原名文清,字静斋,后即以字行,故后人鲜知其名。阿訇原籍天津,1879年(清光绪五年)诞生于故里。阿訇之父亦系饱学经师。阿訇8岁时,随父读阿文,初贪嬉戏,不能安心学习,亲友认为不可教,怂父迫使改途,而父认为终可有成,以温语勖之,益加督导,阿訇奋然曰:“大人认为可教,不以顽劣见弃,当自策勉,异日学成,除弊风,扬真理,愿天下人皆得正道,庶几负长亲也。”
 
      1886年,阿訇受业于蒙学经堂,一切读本以及浅近教法学等,竟读10余种,阿文之外,并兼习波斯文。盖自明胡太师兴办经堂教育以来,所选教材,共14种,其中有6种都是用波斯文写的,故中国伊斯兰学者,大都能兼阿拉伯及波斯两种文字。阿訇于其50年求学自述中尝自谦并表示悔恨地说:“惟于国文一道,闻而却走。先父以国学不可不读见嘱,我则执意不习汉文。而今,以国学之无根柢,已成新时代之落伍者,追想以往,悔恨无济矣。”但笔者从童年就曾读他在《天方学理译著》上的文章,全用古语文,气息古奥,中年后即行之《古兰经》译文,清丽典雅,更为世人所熟知,于以见阿訇对学术谦虚若谷之精神,堪称后学之典范。   1895年静斋投天津穆家庄李春山阿訇门下求学,以年幼而学奋,遭同学嫉恶,于翌年经过艰苦跋涉,徒步赴通县长营村,从保阳马玉麟阿訇学半载余,以资斧不及而复返天津。次年,阿訇年已弱冠,乃赴北京,先从学于前门外笤帚胡同清真寺于阿訇及教子胡同金五阿訇门下求学。后又随金阿訇赴天津开学之便返回天津。又投入天津金家窑清真寺刘绪魁阿訇门下攻读。次年又投入沧南孟村北寺。是年秋,又赴河间,再投在河间开学的于勉翁阿訇门下。是时,国家当有县考,阿訇于考棚临时市场,购《五方元音》、《玉堂字汇》各一部,自此始追求汉文。1900年,阿訇年21岁,回天津完婚后,值庚子事变,洋兵占领天津,阿訇拟赴北京,因险遭洋兵枪击而复返天津。旋又冒险赴京南安育村再次投入于勉翁门下。此后一年间,因社会动荡,阿訇数次往返京津之间,曾向李八阿訇借阅《沙眯经》,受益甚大。
 
  1903年,阿訇又离津投沧南丁庄海金五阿訇门下,由于海阿訇提倡遵经革俗,从而启发了静斋阿訇革新教务的思想,为尔后致力遵经宣传的事业,打下基础。同时,阿訇在极度困苦的生活中,利用晚间独宿的机会,尽量阅读海阿訇所藏自置印版西经,知识为之大进,也发现前辈学者著述中不无错误之处,这说明静斋阿訇在早年已是居高建瓴,不同一般的学者了。   1905年,阿訇重新投入河北安育村于勉翁门下并得挂幛毕业,旋出任大兴县属白塔村南寺阿訇之职,此为阿訇正式开学之始。
 
  1907年,转任怀来县新保安清真寺教职。未久,因当地教民坚持娶亲奏唱乐器,阿訇愤而去职,又受白塔村礼聘。在此阶段,阿訇先后订阅《大公报》及《爱国报》等新闻报纸,从而眼界开扩,逐渐留心社会时事,盖阿訇初不愿作一职业宗教师借以谋衣食为满足也。   

某日,见《爱国报》登有疑问求教四则,悬赏征答,因《爱国报》主编丁宝臣先生,系一具有博学及民主思想的伊斯兰教徒(后被误认为共产党人而遇害),阿訇乃依次作答。不久,丁宝臣先生亲赴天津与阿訇会晤,并礼聘阿訇担任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教长职务,是为静斋阿訇在大都市大寺坊担任阿訇之始。在花市任教两年中,除执行教典、教授生徒,阿訇又开始了撰述事业——起草《中亚字典》。   1910年,就任奉天(今辽宁)开源教职,长达3年。在此阶段,阿訇广泛地阅读许多时代书籍,如:《中国魂》、《饮冰室文集》、《法政浅说》等书,并醉心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又跻入参加国事运动的行列。   1913年辞职返里,撰写小品文字,投稿报刊。
 
  1914年,静斋赴山东潍县与友人商谈译《古兰经》事,静斋并聘清海阿訇到济南担任其事。他则去山东宋庄任教职,以5个月期间,克服溽暑,竟译出《回耶辩真》巨著一部,成为近代有名的《汉克塔卜》,而为当时伊斯兰学者所必读,此实为静斋阿訇著述方面的处女作,亦阿訇从事一生著作事业之开端。
 
  是年,静斋离宋庄就任京东大厂镇教职,在此两年期间,阿訇广泛地阅读了很多史学及文学作品,思路文笔,更加流畅。后因按教律禁止重利盘剥,致遭土豪之嫉。阿訇素抱合则留,不合则去之旨,即辞职回津。思欲观察世界伊斯兰大势,拟筹资朝觐未果。在此期间,曾代张子文编“回教史”及“擂门鼓”两栏。
 
  _1916年,静斋受聘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清真寺。阿訇到任后,即募集款项,重修该寺,并赴上海募捐,此为阿訇初度到沪,眼界为之一展。在任职两年期间,阿訇曾手抄《嘎追注》(《古兰经》解义之一种),并便中背,读旧经堂规定之四项课程。
 
  1919年,阿訇任北京磨刀胡同教职,未久即自动退职。时阿訇正在英年,且多读时代刊物,颇欲出国留学,借以充实自己,终以资斧无著,有志未遂。至1920年,阿訇又返任安育村教职,在职期间,除按传统课程给学员授课外,并讲授缩本《回耶辩真》及汉字课本。此时将译就之《回耶辩真》交由北京牛街清真书报社印行。
 
  1922年,静斋阿訇得到太原马君图及其他热心教务的人的资助,于是年3月间,偕学生马宏道离天津转赴香港,经新加坡到达埃及开罗,考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每月可获得津贴二英镑。在校学习期间,抽暇赴国立图书馆阅书,得以解决很多历代前人未解开之疑问。   1923年,阿訇偕马宏道离埃及赴麦加朝觐,事毕仍返埃及。为了更扩大眼界,拟赴土耳其一游,幸得国内马福祥先生及马子贞先生寄赠路费200元,又得埃及教友资助,乃得偕徒离埃及直赴土耳其国的君士坦丁考察学习。君士坦丁原是土耳其国的首都,是位于欧亚交界处的著名文化古都,过去学术气氛极为浓厚,阿訇初意在此广为涉猎学术问题,但是该国在废除帝制,改建共和,并迁都安卡拉之后,君士坦丁的学术空气远非过去那样浓厚。于是阿訇又离开君士坦丁转赴安卡拉参观。参观之后,阿訇留马宏道于安卡拉大学继续研读,自己只身重返埃及。其时爱资哈尔大学各国留学生甚多,在该校均有指定的宿舍,独中国留学生没有固定宿舍,阿訇为后来中国留学生计,乃要求学校当局,将阿富汗留学生宿舍的一部分划为中国留学生宿舍。学校给他安排了固定宿舍,并委静斋阿訇为中国学生部长,阿訇旋因双亲年迈,未敢久留异域而返回祖国。阿訇在国外仅年余,但亲历地方很多,闻见更多,仅带回印版西经即近六百种,促进了中国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
 
  阿訇归国后,分访马福祥、马君图二先生答谢,马君图先生即礼聘阿訇为太原教育厅谘议,月致俸修。阿訇回天津后,开始翻译《古兰经》,并得当地学者时子周先生协助。   

      继受山东信阳县六塔村之聘,于1925年3月离津前往,在任期4个月中,语体文《古兰经》译稿全部草就。并摘出《古兰经选本》一册,赴天津刊印。
 
  1925年,阿訇在赵文府、侯松泉、赵玉相、杨开甲诸先生的资助下,于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南讲堂,重新修订《古兰经》译文。历20个月,完成译稿,1932年由侯松泉以中国回教俱进会的名义初步刊行。
 
  1928年,阿訇将脱稿数年的《中亚字典》印刷出版,是为阿訇归国后在学术上的一大贡献。
 
  1929年,任哈尔滨东寺教长职,历3年之久,在此期间,译《英阿双解新字典》为《中阿新字典》;更译《伟嘎业》(伊斯兰法律书之一种)第一卷,1931年刊行。   1932年任天津三义庄寺教长职至1933年。阿訇于伊斯兰真谛既更有所得,目睹各地教务多有从俗敷衍,违背经训之陋俗,思欲摆脱旧束缚,改造新环境而积极提倡遵经革俗,因而触犯一般守旧庸愚之怒,视阿訇为“狂怪”。然阿訇此后则刊《伊光》报,著书立说,均以遵经求实为宗旨,一生不变,此静斋阿訇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随俗从权的宗教职业者之故也。

  1935年,受山东赵明远先生之聘,任青州内外两寺阿訇之职。到任后,以两个月时间,译完《伟嘎业》全部,并得印行。
 
  1936年,在北平西单牌楼中国回教俱进会总部,成立“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同年静斋撰写《欧母代序文》(回教法学通论),并修润波斯文《老欧母代》遗稿,均得以同时刊行问世。同年,更应甘肃喇乾臣、马环吾二君之请,从事译定《回教遗产继承法》,并自动翻译《回教亲属篇》,惟未完全脱稿。
 
  1937年,重译《古兰经》,并拟扩大解注。由马邻翼先生审稿修润。是年,抗日战争爆发,平津各地相继沦陷。阿訇义不从敌,乃携译稿,经过千辛万苦,抵达重庆。
 
  阿訇抵渝后,即僦居十八梯礼拜寺殿侧一小屋内,设备简陋,生活清苦,而阿訇居之宴然,除拜功外,终日埋头于译经工作。未久,该寺遭敌帆轰炸,所有译稿,悉付一炬,阿訇志不少馁,继续易地重译,经岁余,卒告完成,即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代为印行,迄今尚为教中奉为最佳之译本。
 
  阿訇在渝住年余后,因赵明远、丁珍亭二君在雅安主持救国协会事务,并经当地教胞一致函邀,请阿訇至雅安讲学。阿訇即于1938年底,西赴雅安,备受西康教胞欢迎。翌年,又返重庆暂居,并编印《伊光》报100期纪念号。盖《伊光》自1927年9月创刊于天津以来,由于阿訇在困难条件下坚持办报,该刊迄未间断,至是已达100期。
 
  1942年,阿訇又携眷到达甘肃平凉暂住,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内地都市相继收复,阿訇以古稀之年重返内地。
 
  1947年应安徽寿县之请,阿訇至该县主持教务一个时期。   1949年上半年,静斋阿訇因病赴贵阳女儿家就医,不幸逝世于贵阳市,安葬于贵阳市回民公墓中。噩耗传至全国回民地区,莫不致哀悼念。回族穆斯林景仰静斋阿訇为教内第一人。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訇 伊斯兰教 回族 王静斋

上一篇:近代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哈德成阿訇
下一篇:民族团结让拉萨清真大寺宣礼声悠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