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伊斯兰教研究
分享到:
2010-05-31 18:00:26 【来源:回族研究】 点击:
  25.《云南回族史》一书云:腾冲五棵树马登高家说,其先祖明正统时随兵部尚书王骥自南京调发征麓川后世居于腾冲。

  26.大理著名伊斯兰教教长马尉文著文《大理白族地区回族村---上新庄及马尉文家的由来》说:他先祖乃南京应天府人,洪武时奉命来滇,承平后落籍于此。

  27.澄江朱官营马姓家谱称:祖籍南京应天府,明洪武时当兵随沐国公进入云南,先后在陆良、宜良做官,明后期落籍于澄江。

  28.《续河西县志》载:马姓始祖钧,回族,原籍南京,明初随军入滇,住东渠大、小回村。

  29.通海纳古镇回族调查称:古城马姓始祖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石坎随军迁来古城。

  30.云南保山沙澄保存谱文称:沙姓原籍南京柳树湾(今小营一带),洪武年间先人随军来滇。

  31.云南峨山文明村马姓祖辈传说:原籍应天府高石坎,明初随沐英来滇,先屯军小街镇,后落籍文明村。

  32.云南新平新化新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立《马氏山祖碑》载:先世南京应天府马家庄籍,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随黔宁王沐英平滇,遂留驻防滇地。

  33.《临夏市民族宗教专辑》云:河州回族中流传有“南京大柳树巷”迁来和“老辈子得罪了马娘娘被充发”之说。

  此外沧州流传的8户(张、王、李、刘、尹、戴、马、回)回族世家皆永乐时奉旨迁此,山东济阳流传的济阳附近30里一营皆有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回回,北京流传的“永乐北建,大半随行”,湖南常德流传的“金陵十姓”,黔西威宁及附近地区流传的所谓“南京族”等,均说明北京、沧州、济阳、济宁一线,威宁、昆明、腾冲、保山一线,以及湖南常德、邵阳,广西桂林,甘肃临夏,皆有明初南京穆斯林的较大数量移入。至于南京与长安,南京与云南之间的频繁来往通道,赛哈智、郑和时就已是畅通的了。由于大进大出,南京穆斯林人口数有何变化,我们只能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顾起元《客座赘语》记南京官籍版图“回回达人户”口“九千二百三十”,“祝国初十不逮一”[9]的说法作一粗略估计。

  首先,《客座赘语》的“回回达人户”,似是将回回与达人即蒙古人放在一起。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南京的蒙古人由于与色目回回政治待遇和社会处境相当,又有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近,可能有某种融入正在形成的回族的可能;一是仍保持着蒙古人的身份和生活习惯。按前者,“回回达人”的人口数大致可视为穆斯林的人口数;而按后者,“回回达人”的人口数只是多数为穆斯林。鉴于此缺乏相关资料,特别是缺乏蒙古人在明南京生活情况的材料,到底是哪种可能,难作判断。权且倾向于前一种可能吧。按此可能,南京的穆斯林人数在明初最多时估计有10万人,而到明中叶即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就已减至不及万人了

  四、明伊斯兰教政策在南京

  南京是明伊斯兰教政策的首施之区,明伊斯兰教政策的大部分内容在南京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让我们分别作一简要分析。

  1.对伊斯兰教、特别是对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进行褒扬赞美此最典型的就是本文额引的那段百字赞。百字赞按《正教真诠》卷首及《天方至圣实录》卷二十所录分析,应在洪武元年(1368年)由朱元璋在南京敕建的礼拜寺内有刻。但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的礼拜寺是现仍存的净觉寺,还是指另一座寺,不得而知。另也未见有材料说现净觉寺内曾有百字赞石刻。现能见到刻于明代的百字赞石刻最早的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山西右玉清真寺的百字赞碑。另安徽安庆关南清真寺的圣赞碑从碑石风化破损程度看,也像是立石较早即在该寺创建的明成化初。这表明即使百字赞不是朱元璋亲自御书,也是朱元璋后的明代皇帝,特别是成化、弘治、正德时的皇帝首肯的,不然山西和安徽有名的清真寺怎么敢以朱元 璋御书的名义刻此百字赞呢?所以不管具体情况是怎样,南京伊斯兰教首先得到了明开国皇帝的“褒美”,也首先得到了明开国皇帝给予的“优异”地位这应是无疑的。问题只是明开国皇帝为何要将褒美“清真”的重点放在褒美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上。这恐怕主要不是考虑到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而是有通过褒美伊斯兰教的至圣,使穆斯林将尊崇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与尊崇中国儒家的至圣孔子结合起来的意味吧。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南京伊斯兰教 历史文化 研究

上一篇:成都回民现状
下一篇:解放前民和教育概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