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一个特殊的穆斯林国家
分享到:
2011-10-29 04:57:40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早在今年3月19日利比亚问题巴黎峰会刚一结束,北京时间3月20日凌晨零点45分,西方五国就悍然发动了对利比亚的空袭。这是西方国家自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后,在他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0月20日,利比亚“革命领导人”卡扎菲身亡,这场历时近8个月的战争,以卡扎菲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现在很多时事评论者将利比亚同伊拉克进行对比,讨论利比亚是不是会像当年伊拉克那样迅速崩溃,随后陷入混乱,即利比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

  笔者认为,利比亚同伊拉克虽然同为中东地区重要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但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很大,贸然将两国进行对比是不适宜的。在此,本文重点讨论利比亚在宗教历史文化上同一般穆斯林国家的差异。

  在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民众革命”前,利比亚由伊德里斯王朝统治。伊德里斯王朝是建立在“赛奴西”苏非教团基础上的,该教团在利比亚西北部、乍得湖区和埃及西部有很大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该教团精神领袖伊德里斯家族成为新国家的统治者。新国家的封建王权与家族统治密切结合,名门望族和宗教上层成为君主制的两大支柱。上世纪50年代,利比亚发现石油,巨额财富被少数上层侵吞,广大民众依旧一贫如洗。上世纪60年代以来,邻国埃及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传入利比亚,对不满社会现实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时纳赛尔从英国手里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在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声望非常高,被视为阿拉伯民族英雄。纳赛尔主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穆斯林国家中影响广泛,卡扎菲自幼就是纳赛尔的崇拜者,1969年9月8日,以他为首的一批利比亚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将为建设一个革命的、进步的、致力于同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斗争的社会主义的利比亚而努力”。卡扎菲上校在利比亚领导的“民众革命”是上世纪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最具轰动效应的伊斯兰群众运动。

  卡扎菲夺取政权后,组成以他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为全国最高权力决策机构。卡扎菲自称纳赛尔主义者,民众革命即自下而上、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同纳赛尔相比,卡扎菲的民众革命更具宗教色彩,许多政策措施直接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为依据。为了把革命引向深入,他还发动了一场“伊斯兰文化革命”。例如,卡扎菲利用正统派打击赛奴西等“异端”苏非派,禁止在民商交易中收取利息,对犯有盗窃罪或通奸罪者分别处以断手和鞭刑,禁止童婚,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卡扎菲的《绿皮书》是全国必读的“指导手册”,该书提出了“以伊斯兰和阿拉伯传统为基础”的“标准的社会主义”,即“第三条道路”、“世界第三理论”。卡扎菲的理论并没有在利比亚遭到公开挑战,但付诸实施时,却引发了宗教界一些不同声音,一些宗教人士不满意民众直接参与政治体制改革。1978年4月,在以《绿皮书》第二卷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伊斯兰教,卡扎菲反驳时指出一切土地属于真主,人们只有使用权;欲实现社会和经济公正,必须实现“人民所有制”。

  后来卡扎菲厌倦了同正统派的争论,大胆提出了很多“离经叛道”的主张,实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如1978年7月发表的《国际学术研究会纪要》,规定穆斯林只能相信真主的语言——《古兰经》;圣训与伊斯兰教法争论很多,可靠性不足。1978年12月,卡扎菲还就伊斯兰教历法提出修改意见,认为默罕默德去世的日期对伊斯兰教更为重要,标志着先知时代的结束,因此从1979年开始,利比亚以公元632年(而非622年)为教历元年。

  在利比亚,诸如此类的“特色”很多,从中可以看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彼此也存在许多差异,国情有很多不同,不能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全部等量齐观,更不能将一个国家的例子简单套用到另一个国家,否则就会重蹈西方列强的“强盗逻辑”。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利比亚 一个 特殊

上一篇:美无人机向巴基斯坦一房屋发射导弹6人死亡
下一篇:陈然敏:西方何以频频剑试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