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族(回族)穆斯林
分享到:
2011-03-22 17:22:44 【来源:穆斯林】 点击:

回族是一个跨界的民族,在亚洲除主要居住中东国家外,中国、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中亚各国也有分布。这里我着重介绍生活在中亚的回族。

     在中亚5国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国居住着10余万回族人,他们是清朝末年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被迫从陕西、甘肃等地迁移到这里的回族后裔。这些回族穆斯林是分批迁移到中亚的:

      最早的一批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甘肃回族,共1166人。他们于1877年11月,在西北回民起义领袖马化龙之子优素普·大师傅带领,由新疆乌什县翻过冰达坂进入俄国,在卡拉考勒(普耳热瓦斯克)住下;另一部分为陕西回族,共3314人。他们于1877年12月,在西北回民起义的另一领袖白彦虎带领下,经新疆乌恰县托尔呷特隘口进入俄国,在托克玛克一带住下。

      第二批为新疆吐鲁番回族,共1779人。他们于1878年初,由马大人带领,从新疆乌恰县斯木卡纳进入俄国奥什后,又分散到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也有部分人留在了奥什。

      第三批为原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回族,共4682人。1881—1883年期间,他们按照不平等的中俄圣彼得堡条约,迁移到了叶尔坎特、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等地。

“东干”这一族名,是1924年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地区划界时确定的。中亚的东干族是境外回族穆斯林的一部分,他们将中国中原文化带到了中亚,并进行传播。东干族主要从事农业,特别是擅长种菜。初到时既无土地,又无牲畜,完全靠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还为当地人兼放些牲畜,维持生活。在适应当地环境后,逐步建起了农庄。20世纪初,中亚各族人民不堪沙皇的残酷统治,掀起了反对沙俄的起义斗争,回族人民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斗争。在十月革命和以后苏维埃时期的建设及卫国战争中,回族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中亚回族经过120多年的发展,目前总数有近10万人。其中哈萨克斯坦3.69万人,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市、塔拉孜(塔拉斯)市及郊区的东干诺夫卡乡、节尔坎特(潘菲洛夫)市和马三成(营盘)乡、新渠乡等地;吉尔吉斯斯坦5.4万人,主要分布在比什凯克(伏龙芝)市、亚力山大乡、米粮坊乡、坎布隆乡、额尔德克乡、卡拉松乡、红色米粮滩乡等地;乌兹别克斯坦0.3万人,主要分布在塔什干市及郊区的马克思农庄、安集延市附近。

      中亚回族的语言被称作“东干语”。我国学者认为东干语是在100多年前汉语陕西话、甘肃话的基础上,受到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中亚诸突厥语很大影响,即吸收了不少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族语言的借词,但基本上仍保留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发展形成了汉语在中亚的一种特殊变体,它仍是汉语的一种境外地方话。

      中亚回族在中亚各国都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在一些聚居的乡庄中设有本民族的中学和小学。多少年来,在这些学校中一直就实行双语教学,即又用俄罗斯语,又用“东干语”,主要是通过俄罗斯语上各种课程,只有本族的语言、文学这两门课是用“东干语”进行的。他们为这两门课程专门编辑出版了《父母语言》、《中原话》、《发音学带字法学》,以及《我们的文学》等各种教材。除了在这些学校里使用“东干语”以外,他们在国家广播电台还有东干语播音(在比什凯克市),现在还用东干文编辑发行《东干(回族)》杂志(在比什凯克市)和《青苗》报纸(在阿拉木图市),也出版一些文艺性的书籍。

        近十年来中亚回族在双语教学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

      1.中亚各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各国都把主体民族的语言通过法律形式定为“国语”,但实际上又离不开俄罗斯语。这样一来,各国的回族学校中,起码要学习3种语言,如果再学习外语,就达到4种语言。有的教师说:“如何科学地进行多种语言教学,的确是一个很值得今后注意研究的问题。”

       2.中亚各国宣布独立后,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往更为频繁。中亚各国回族与中国的联系也增多了。许多回族人发挥了语言相通的优势,做生意、或为别人当翻译。随着中亚回族接触汉语的机会增多,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郊区的回族聚居村,就开设了汉语汉文学习班。估计今后这种学习班会越来越多。

       中亚回族从双语教学发展到多语教学,展示了一个规律:即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的人数较少的民族,为了适应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在一定范围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要掌握该国人口较多的主体民族的语言,并要尽可能地再学会其他的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可从中亚回族的双语和多语的实践中学习到我们应当学习的东西。

      中亚回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学。民间文学有“曲子”(宴席曲)、“口歌”(谚语)、“口溜儿”(顺口溜)、“倒口话”(绕口令)、“猜话”(谜语)、“古今儿”(故事)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都曾流传在清朝西北地区回、汉族人民中间。例如《孟姜女》、《蓝桥担水》、《绣荷包》等曲子。中亚回族从上一个世纪30年代已涌现出了本民族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雅斯尔、十娃子、阿里、阿尔布部等人。

      中亚回族的名字基本上是子父联名制,前面是自己的名字,后面的是父亲的名字。他们的名字中既有采用中国传统乳名的,也有采用“经名”(阿拉伯语名字)的,他们还受了俄罗斯的影响,在父亲名字的后面加“奥夫”(表示男人)和“奥娃”(表示女人)。

      中亚回族的每个村庄中都有历史博物馆,其中陈列着他们祖辈穿过的清代服装和使用过的古老的农具,还有一些旧照片,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中亚回族在饮食等习俗上,迄今仍基本上和我国西北的回族一样。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各个村庄中都有清真寺。

      中亚回族中也成长起来了一批官员、专家学者。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空军、总检察院、外交部等部门中就有几位东干族官员,在国家科学院、大学、医院等部门中也有一些东干族专家学者。为了加强对中亚回族学(东干学)的研究,在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中还建立了东干学分部(相当于研究所),现有10余人在这里工作。

       中亚回族学(“东干学”)是以中亚回族(东干)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民俗、宗教、经济等方面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回族学的一部分,它与汉学(中国学)、中亚学都有密切关系。早在沙俄时期,俄罗斯人、英国人、法国人就开始注意对中亚回族(东干)人的研究。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里,苏联结合为中亚回族(东干)人创制文字,对他们的语言、民俗进行了一些调查,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也培养了一些东干族知识分子。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中亚回族学(“东干学”)来说,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上半叶,也即1953年、1954年这一段时间里发展形成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中亚回族学(“东干学”)也不例外。第一、它必须要有一批研究中亚回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要有一批本民族的专家学者,并形成队伍;第二、出版一些有一定水平的研究中亚回族的科研成果;第三、建立研究中亚回族的科研机构;第四、就中亚回族方面的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上一世纪的50年代上半叶,苏联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的。1953年,苏联为中亚回族创制了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1954年,在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科学院中,在原有的突厥语、中亚回族(东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干学分部,首次使用了“东干学”这一名词。我国对中亚回族的研究,开始得较晚。1955年苏联专家G·P·谢尔久琴科教授应邀来我国讲学前,只有王均教授在出访莫斯科时与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中亚回族学者A·卡里莫夫就东干语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杜松寿先生翻译整理了一本《拼音文字研究参考资料:东干拼音文字资料》,这是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资料。1956年,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了G·P·谢尔久琴科的《关于创制民族文字和建立标准语的问题》一书。书中的122页—125页专门介绍了“东干文字母”。后来,由于中苏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没有可能进行中亚回族方面的研究了。1989年5月,我应邀访问了苏联的中亚地区及莫斯科,与中亚各地的回族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中亚及中亚回族的方方面面,并帮助不少同志牵线搭桥,使更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了与中亚回族学者的广泛交流,在中国出现了“东干热”。近几年来,我国发表了一些研究中亚回族的论文,出版了几部著作。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亚

上一篇:来自西域的“怀孟”穆斯林
下一篇:朱元璋后裔证实其祖先为穆斯林的九大证据(中英对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