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
分享到:
2012-03-11 16:30:00 【来源:《走出迷津》】 点击:

朱元璋是回回。这一点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正史里边也没记载。但是,有诸多历史证据,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着这样一个事实:朱元璋是回族,而且终生笃信伊斯兰教。而他的这种身份是被人故意地隐瞒了起来。

    朱元璋有个义子叫沐英,本为瑶族之后,姓木,他早年失去双亲,八岁即被朱元璋及马皇后收养,并接受洗礼入教。这段史实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军抵大理后给马宗正阿訇的信中透露无遗。信中说:“英本姓木,为伊斯拉母神圣以洗礼,而加三把水则为姓沐,沐英与尊父本母斯里一家……”,(见杜文秀《古兰释义》)信中“伊斯拉母”“母斯里”今通译作“伊斯兰”和“穆斯林”。现在,我们的阿訇诵经时,“伊斯兰”仍读作“伊斯俩目”而这两词的英语IsLam msLim,倒是更接近于“伊斯拉母”的读法。“尊父”当指其养父朱元璋。因为。沐英八岁即被收养,且双亲早已过世,一懵懂稚子,对五、六岁的事情不会有多深的记记,所以,他不是写他的生身父亲,即便想写,也当写作“先父”、“显考”,我们平头百姓写尚健在的父亲,一般用“父尊”“家严”而不用“尊父”,该词只能是指此时已据九五之尊,抚养他长大成人,又给了他荣华富贵,且又值得炫耀的他的养父洪武皇帝——朱元璋。沐英后来以侯爵镇守云南,子孙世袭260年。他的后代现居昆明、通海、风庆等地,仍是信仰伊斯兰的回族。由此,可证明朱皇帝原来是个回回。

    大量有关朱元璋的介绍,均认为朱元璋幼年当过和尚,在皇觉寺出家。其实,这“皇觉寺”本是朱元璋登基后,纪念他早年在此觉悟人生而赐的名,原来不过是一处普通的寺院,因皇帝曾在此觉醒,故赐“皇觉”二字。而这处寺院本来却是一处回回的清真寺,该寺位于安徽凤阳城西门外,大殿坐西朝东,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寺、院、庙、观,俨然一处中国伊斯兰寺院的风格。1934年,北京马明道先生访问凤阳,当地一回族老人也曾告诉他“皇觉寺”原是一处清真寺。另外,在南京洪武年间的首都南门外有一处清真寺,朱元璋赐名“净觉寺”。看来,已在南京面南称帝的朱元璋想结束一生的戎马生涯,而安安静静的与民休息了,也到了他清净一下的时候了。这座“净觉寺”现在还矗立在南京市区,每天都有阿訇带领教众按规定作“五时乃玛子”。这么说来,朱元璋原来也并不是出家当了和尚,而是在清真寺里做过一段时间的经童,一个小小的哈里发而已。

   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是回族,这在史学界早就有考证,史学家吕振羽先生曾考得成语“露了马脚”一词的“马”即指马皇后。一天马皇后的长裙被风吹起,众目睽睽之下露出了大脚,成了笑谈。在当时汉族妇女裹脚,而回族妇女却不然。汉回通婚历来有之,但多为回男娶汉女,回女嫁汉男的事则少之又少。为此,建国后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曾有解释,足见即在今天兹事体大,何况六百年前。试想,如书上所说,朱元璋果为一小和尚,难道一个以禁欲为标志的教门中人,竟能去勾引一个和他的信仰完全相反(佛教崇拜佛像,且神像很多,仅罗汉就百十个,而伊斯兰是一神教,只信真主,且不许崇拜佛像)的回族妇女,并且成功迎娶,这可能吗?

    尽管朱元璋隐瞒了自己的回回身份,但是在他一生却笃信伊斯兰,并谨遵教规圣训,这从《明史》中的多处记载可窥端倪。1368年,洪武登基,却只受四拜而不受群臣百官的叩首礼。不向别人行叩头礼,也不接受别人的叩头,是伊斯兰的基本教义,穆斯林只向真主叩头,所以被认为是一神教。现在,我们的教义随时代已经有了变化,比如跪礼,但不给人叩头,甚到连父母都不行仍是我们的规矩。朱元璋即位以后,曾亲自撰写了一篇《至圣百字赞》成为中国历史上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最为著名的赞语。他写道:“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贯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文中对于伊斯兰历史的把握,对于伊斯兰教义的理解以及对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溢于言表的尊敬,是一个非穆斯林难以明白的,而他竟如数家珍般徐徐道来,而对于穆圣的称赞也是放到了对整个宗教的理解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心中的虔诚。

    1398年农历四月,洪武崩于西宫,享年71岁,对其丧事有如下遗诏:“……丧祭之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作改。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里边的丧仪毋用金玉,哭临三日皆释服,正是回族所实行的薄葬、速葬的教习,孝陵指马皇后——“孝慈高皇后”的陵墓,马皇后先朱元璋16年葬于此山,故称为孝陵,十六年前,朱元璋即看中了此地,并将此处的二百多和尚请走,现在夫妻团聚了,仍要山川因其故,毋作改。这都是穆斯林的丧葬习俗,甚至连块墓碑也没有。至于以后的明楼、神道、石兽,则是永乐及以后的事了。据说山前的挡墙上镌刻的“明太祖葬此山”一句,也是mg初年才有的,距今尚不足百年。如果,朱元璋真的当过和尚,他会请走附近的和尚,而寻求一种超乎其时代世界观的清静吗?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自己民族宗教的尊重。

    还有人以回族没有姓朱的为由否认此事,说回民忌讳说朱,因为“朱”与“猪”谐音。其实,这并不全是事实。现在有这种现象,但现象并非本质。阿拉伯语中,代表红色的朱与作为动物的“猪”并不一个读音,古波斯是伊斯兰的发详地,有一个地名叫做JUVAIN,读音就应当是朱外因。现在云南玉溪就有姓朱的回族。

    朱元璋附近聚集了一大批像徐达、胡大海等的回族将相,不能说是偶然的,另外明朝曾明令使用希支来历——所谓的伊斯兰教历。后代皇帝也曾禁止过养猪(洪武十一世孙朱厚照事)似乎也能说明问题。

    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相信,朱元璋是回族无疑;那么,他为什么隐瞒了自己的回回身份呢?据说,这于他早期的军师刘基——刘伯温有关。

    这刘伯温也确是个人物,他早已看出了玄机,不然,试想那明太祖何等英勇、何等聪明,怎会对他言听计从。就这样,一个清真寺里的小哈里发变成了一个小和尚。正因为这样,他争取了最广大的汉族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各宗教的一致拥戴。可以说一个小伎俩团结了整个中华民族,才终于打败元军元朝并取而代之。有明一代,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小伎俩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刘伯温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告诉的朱元璋我们也不知道,又不想在此演义,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共同分析一下。

    民族认同感,这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的一种真实情感。我们常说:千里回回是一家,不就是一种具体表现吗?汉族人也是这样,乍一看,汉族人是一盘散沙,互相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事情也常有之,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认同感,以上这些表现只表明他们的这种感情,隐蔽的更深,表现得更深沉一些。而回族则不然,似乎更有激情,更火热,表现得更直接,也更酣畅淋漓。而正是这种认同感造成了一种排外倾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本民族不算什么,而另一民族发生了,则大惊小怪。回族在同汉族的交往中心中是设防的,因为,从小就从老一辈那里学了这么一句话:“汉人肚子里有狗牙”。可汉族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什么“回回太生”,什么“回回翻脸不认人”等等,这种互相间的戒备,也造成了互相间的不合作,甚至于互相拆台。朱元璋由一个海里凡变成了小和尚,瞒得了世人恐也瞒不了徐达、胡大海等,回族人一看他俩干得这么起劲,就是不帮朱元璋也得帮这二位老表,而汉族人根本就没把朱元璋当外人,佛教徒可是一个尚武的群体,也得站出来帮帮他们的教门中人吧。于是,朱元璋左右逢源,到处有人,事就好办了。

    其实,这种民族认同感造成的排外情绪,古今中外都存在。且不说咱老百姓,就是咱那位共和先驱孙中山大总统,本来是反封建的,可偏偏提出了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仅听这一句还真让人有些厌恶。人家满族人坐天下了就不行,只有你汉族人面南称帝才叫中华?好在这口号只在同盟会时期叫了几年,后来他觉悟的早改口了。要不然,回族人就该想想了。满族人是鞑虏,回族人是啥,还是稍到一边看热闹吧,也正是这种觉悟才使其得到了回族人的支持,像王宽大阿訇就是护法的英雄,而被载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上。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明太祖 朱元璋 为何

上一篇:全面了解三亚——三亚回族
下一篇:伊斯兰认为环境之于人类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