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文”——“回回字”的历史演进
分享到:
2012-07-22 16:31:58 【来源:伊光】 点击:

文章摘要:

“回文”,是我国回族及其先民在历史发展中曾经使用过的文字,伴随着回回人语言和身份的转变,它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回文”从唐宋时期的阿拉伯文字到蒙元时期的波斯文,再经过一段时期的混合语到最后的“小经”,见证了回回从“蕃客”到臣民,再到本土少数民族的变迁。随着回族的本土化,“回文”也以“小经”的形式最终确定了它的形态。“小经”是我国回族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拼写汉语的一种独立而完整的文字体系,它属于汉语的范畴,是我国回族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语言和文字转化过程中文化创新的结晶。尽管它的使用范围不断萎缩,但它迄今仍是一个活的语言,而且还是对汉语音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该得到保护和挖掘。
关键词:回文 小经 阿拉伯文 波斯文 混合语言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声音媒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民族的形成跟语言文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民族构成的一大要素。世界上有近6000多个民族,[1]几乎有同样多的语言。[2] 但是,有些民族的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记录自己语言的符号——文字,有些尚未创造文字,因此,文字往往少于语言。然而,较大的语种基本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而且再小的语种,只要有意创造自己的文字,都有可能实现。

中国的回族,是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大民族,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的全部人口。她的形成也遵循了自然的规律,即语言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唐宋时期,回回的先民——阿拉伯商人入华,操阿拉伯语在各地经商,那时尚属外国侨民,史称“蕃客”。蒙元时期,大批中亚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调遣入华,定居中国,成了元朝的公民,由于操波斯文,史称“回回”。在明朝,回回开始本土化,着汉服,讲汉语,一个地道的中国的族群——回族诞生了。中国的回回,从其先民讲阿拉伯语,再到波斯语,最后到汉语,是一个非常大的跳跃;其身份从“蕃客”到臣民的转变,再到本土民族的转换,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是伊斯兰信仰和阿拉伯语的情结,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母语文字的传统。在元朝的文献中,波斯语称为“回回字”或“回回文”[3]。以此类推,唐宋时期回回先民使用的阿拉伯语也可以称作那时的“回回文”、“回回字”,宋代陶宗仪的《书史要会》介绍的“回回字”就是阿拉伯语[4]。同样,明中期以后,伴随着新的民族的产生,出现的一种新文字——“小经”也成了“回回文”和“回回字”的延续和替身。

“小经”是我国回族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拼写汉语的文字体系,它是伴随回族先民的语言和身份变化而自我保存的尝试,也是为保留民族传统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小经”就是中国“回回文”和“回回字”(以下简称“回文”)的发展和演变,它与回回民族的语言和身份发生变化的进程是同步的。“回文”从阿拉伯语到波斯语,再到“小经”,正好对应了回族母语从阿拉伯语到汉语转换的历程。因此,“小经”就是中国继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之后的“回文”,而且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为母语消失以后,“小经”就是 “回文”存在的唯一形式,[5]“小经”就是“回文”的俗称。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中将继续使用大家熟知的“小经”一名。

“回文”的历史演进

伊斯兰于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很快就到了世界各地,不久也随来华穆斯林商人传到了中国。随着源源不断国外穆斯林的来华,伊斯兰传遍了中国。国外穆斯林来华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唐宋时期和元明时期。

唐宋时期:唐与大食(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商业交往。由于唐时中国正处于盛世,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闻风来中国经商,中外文献中大量记载了阿拉伯人来中国的史料。宋代,阿拉伯商人的活动更加频繁,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更多, 而且阿拉伯商人通过墓碑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录。从早期留下的墓碑记录来看,至宋代入华的穆斯林主要来自阿拉伯国家,使用阿拉伯语。即他们用阿拉伯文书写和阅读,阿拉伯语就是回回先民的语言。

元明时期:元代,随着蒙古人的西征,波斯人和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中亚穆斯林大量定居中国,他们讲波斯语或通波斯语。由于回回对元朝的巨大贡献, 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其他人,致使回回的语言和文字波斯语被列入了元朝的三大官方语言之一(汉语、蒙语、波斯语)[6],“回回文”或“回回字”也成了正规的官方文字。明朝以来,回回人更趋于本土化,为适应新的形势,他们着汉服、起汉名、讲汉语,接受更多汉文化的元素。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回回”逐步形成了。更重要的是语言由原来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变为汉语,只是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对外交流中波斯语仍占重要地位,比如回回口语中包含大量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甚至有些宗教用语要用波斯语背诵;朝廷设立回回馆,波斯语在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回文 回回字 历史演进

上一篇:白马驮来“中国第一寺”
下一篇:传承、保护萨满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