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海岛的大梦想
分享到:
2014-01-24 00:41:29 【来源:】 点击:
    从1988到2013,整整25年,海南经历了从海防前线到改革前沿的华丽转身,如同人生的25岁,海南也从简单稚嫩起步,在一步步探索中走向成熟。

   今年4月,博鳌论坛2013年年会拉开帷幕,海南再一次以开放的姿态热情拥抱世界。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新篇章。

    在南中国海上,散布着一串岛屿,从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到最北边的琼州海峡。这就是中国最年轻的行政省——海南。

   海南是美丽的岛屿。在这里,有碧蓝的海水、常绿的原野、新鲜的瓜果、清新的空气;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还有我国最年轻、管辖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三沙……总之,如今的海南,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海岛,它还代表着国家海洋意识的提升、岛上各族同胞创造力的日益强盛。

   2009年12月31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也自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海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5.26亿元,高于全国增长率1.4个百分点;全省实施重点项目265个,累计完成投资1370亿元……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道路修好了,房屋新盖了,自家赚的钱越来越多了……当建设的蓝图铺展开来,祖祖辈辈在海上和田间劳作的海南各族同胞也迅速开启智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海南岛上的世居少数民族:从偏安一隅到走向世界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约150万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作为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民,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大约在5000年前,其先民就已定居海南。时至今日,黎族仍居住在省内各地,是岛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在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我见到了久有耳闻的黎族文身阿婆。

   黎族传统文身使用的文针,是用当地一种叫红藤的植物做成的。红藤刺异常锋锐,针落皮破,血滴随即渗出。拭去血水后,将用当地的野蓖麻和山海棠的果实烧制而成的颜料敷在伤口上,再继续敲打。待伤口痊愈脱痂,就出现了青色花纹,永不褪色。如今看似“残忍”的绣面文身不仅是黎族女性的“成人礼”,更因为每个方言区、每个村庄的不同文身符号而成为了死后受到祖先神灵的指引,和祖先团聚的重要“标志”。

   槟榔谷中的两位绣面文身阿婆都已过古稀之年,原本就生活在甘什村的她们,在槟榔谷景区建成后一直留在这里,成为世人了解古老而神秘的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两位奶奶每天都会坐在自家门口,织着黎锦,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举起左手的大拇指,微笑着说“布隆”(黎语:你好),与大家合影。我不知道听不懂汉语的她们是否了解外人对她们的好奇与崇敬,但看着她们淡然地面对过往游人,想必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沉浮,眼前的喧嚣与繁华对她们而言早已微不足道了吧。

   如今,岛上健在的文身阿婆只有3000余人。在这个曾经偏安一隅的岛上,她们用自己的身体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伴随着生活环境的开放,文身这一习俗早已不复存在。也许再过上30年,我们将只能从影像中去追忆这群用身体书写民族历史的女人们……

   海南的苗族先民多是明代的时候从广西征兵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为谋生而来。据考证,海南苗族实际来源于瑶族,其语言、民族自称(自称“金门”)、服饰、习俗等与广西的山子瑶、云南的蓝靛瑶基本相同。因为海南苗族使用“苗”称日久,已经认同并接受此称,根据国家民族识别“名从主人”的政策,海南苗族也就这样确定了族别。如今,海南约有苗族6万余人。

   由于苗族没有形成可通读的文字,除了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学之外,苗绣是记录和反映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苗绣中有大量古老的神秘符号如“万字纹”、“回纹”、“云雷纹”等,这应该也是它与“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吧。

   陵水县本号镇白水岭苗村的妇女们,农闲的时候总要绣点苗绣来打发时间,还可以增加点收入。我见到蒋桂玲大姐的时候,她正在自家门口的屋檐下绣头巾。她告诉我,平时如果有客户想要苗绣,村里还会组织大家一起绣。一幅30厘米见方的头巾,大约要绣两个多月,一般可以卖到300元左右。“我的绣工是外婆教的,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会了。”外面下着小雨,雨声滴滴答答,蒋大姐神情专注,飞针走线。

   随着海南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如今苗绣和黎锦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喜好,还能用作装饰旅游景点和宾馆、店铺等。另外,纯手工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市场前景广阔。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苗绣和黎锦的文化功能也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些感兴趣的很少,尤其是离开村子到城里生活的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会这些技艺了。近些年,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支持民间艺人开传习所教授绣苗绣和织黎锦的技艺、开展各类民族技艺比赛展览等活动,为的就是传承传统文化以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海南的回族则主要集中在三亚市回辉、回新两个村,有一万余人。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受当时台风的影响,越南占城穆斯林的船只漂泊多日,最终到达海南岛各地,并相继在崖县(今三亚市)、万宁、儋州等地居住下来。至明朝中期时,又一批穆斯林从占城来到了海南。就是这些人,与海南岛内原有的穆斯林一起成为今日海南穆斯林的先祖。

   来到回辉村的时候,因为早已习惯了满眼都是穿着“岛服”的游人,突然看到街头巷尾都是穿着伊斯兰传统服饰的村民,我有些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个地方除了沿街高大的椰子树和棕榈树,还有满眼的绿色标示着是一个南方城市之外,像极了自己曾经到访过的苍凉贫瘠的宁夏西海固黄土高原。同样的宗教信仰,却有差别如此之大的生活环境,这种对比实在太过强烈。

   回族善商,海南岛上的回族更是如此。从以捕鱼为生,到贩卖珍珠,再到运输业、餐饮业、商贸业的蓬勃发展,这里的回族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打造了一个“商业王国”。
……

   在海南岛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历史。

   提及海南的民族关系,就不得不提到陵水县的黎安村。这里自古就是黎族聚集地,直到明代后期,汉族才大量迁来。定居在这里的汉人为感谢黎族同胞对他们的包容与帮助,修建了纪念黎婆祖的庙——黎庵,这个村子也因此得名“黎庵村”,后更名“黎安村”。于困顿之际的伸手援助,历久弥新,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海南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见证。

    海南岛上的生命树

   海南岛为我国第二大岛,属于热带气候,终年高温,雨水充沛。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约有3000余种,其中主要的资源植物就有600多种。在岛上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树种,莫过于橡胶、椰树和槟榔了。

   橡胶是海南各族人民的“摇钱树”,这一点不容置疑。且看那山上坡下、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橡胶树,便可知其对于岛上的各族同胞的重要性了。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流泪的树” ,一般栽植6~8年即可割取胶液,胶液经凝固及干燥即可制得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性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经济价值很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海南开始大规模推广橡胶种植业,免费给村民发放橡胶树苗,鼓励大家种植。面对政府的引导,村民们大都持观望态度。为完成规定的种植指标,村干部只好自己带头,鼓励自家的亲戚朋友一起种。谁也没有想到,种植七八年后,这些“摇钱树”真的从树上往下“掉钱”了。而当初那些“吃螃蟹”的人,也因此成为了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进入4月,在海南就随处可以见到开割的橡胶树了。胶农们一般后半夜一两点钟开始割胶——因为这个时间的胶汁最丰富。割好后,胶汁会顺着树干流到小碗里,再把这些胶汁收集起来,凝固后就可以出售了。进入割胶旺季的时候,橡胶树多的人家还要专门雇人来割胶。以1000株为例,胶价高的时候,可以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海南省自2006年起实施“中央财政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以来,每年都在指定区域下拨中央专项资金补贴良种橡胶苗,并且补贴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中央财政下达海南的橡胶良种补贴资金为939万元,2012年提升到2383万元,海南省财政还另外配套补贴812万元。增加了海南省级财政的补贴后,胶农可以在原来3元/株(成活橡胶苗)的基础上,每株再享受1.5元的补贴。

   海南的橡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种、管、养、割”方面也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功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规程。如今,政府在发展“橡胶、甘蔗、木薯”这“老三样”产业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加大力度发展“竹、南药、养殖业”这些“新三样”。但是作为传统产业,橡胶依然是海南农村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此经济效益良好的植物却只能适应特定的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椰风海韵,应该是海南岛最迷人的景色了。要是选评什么最能代表海南,我一定会选椰子树。不仅是因为椰子在海南的大面积种植,更因为椰树的丰满、椰汁的香甜、椰肉的鲜美对我而言,都是这个岛屿独一无二的名片。记得在东方市的时候,我住的宾馆门口就是一个小公园。每天晚上到公园散步,我都会买上一个椰子,坐在石阶上把它喝完,再让老板帮我把椰子打开,吃掉那香香的椰肉。虽然当地人告诉我椰汁最好喝的时间是上午,但是对我而言,傍晚那酸甜的味道也同样让我味蕾大开,甘之如饴。

   在海南,凡在原野中看到一片片高大的椰林,其下的绿荫里往往可以发现村庄。海南人对于椰树有着特殊的感情:自家房前屋后要种“地界椰”,夫妻结婚要种“夫妻椰”,孩子满月的时候要种“儿女椰”……海南岛也因此被称为“椰岛”。

   提起椰树,就不能不说槟榔。在海南,粗壮高大的椰子树被称为“阿哥树”,而纤细修长的槟榔树则被称为“阿妹树”。 槟榔树很高,最高的能有六七十米,并不粗壮,树干与竹子相似。看到槟榔树,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采槟榔》。要知道,曾经在海南,小伙子要是不会爬槟榔树可娶不到老婆哦!

   我想了很久,想找出北方的某种食物可以和槟榔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相媲美,却未可得。在海南,各地随处可见卖槟榔的,有些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还会互相给槟榔。一个槟榔切成几瓣,一瓣一口,不吃老果——与湖南人、台湾人不同,海南人吃的就是原味原汁。据说吃槟榔和喝酒一样,能醉人。醉槟榔时,一般都会耳颊发红发热,头有点晕晕的。苏东坡晚年时被贬海南,目睹醉槟榔之状,曾留下了这样的描写:“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说了橡胶、椰树和槟榔,就不能不提海南的镇岛之宝——黄花梨,要说这海南岛上最贵的植物应该就是黄花梨了吧?本地人也很疑惑,怎么曾经家家用来盖房子、做家具的黄花梨如今竟然成为宝贝了呢?

   海南黄花梨,木质坚实、花纹漂亮,是中国特有的树木。短短十几年间,它经历过惨淡,也达到过巅峰。在大的经济背景下,“炒作”的狂热渐渐退去,黄花梨市场正在回归本真。如今在海南,种植黄花梨依然是农民们眼中的高效益产业,但是因其成材缓慢,大规模产生经济效益还需时日。

   4月11日,第二届海南东方黄花梨文化节开幕。如今,东方市大打黄花梨生态产业牌,现有和在建的黄花梨重要树种育苗基地的建设均已初见规模,每年都要种植大量黄花梨等珍贵树种。据悉,已经完工的东方市自然瑰宝园,未来将建成集育苗基地、珍贵树种旅游观光园地和母本源树种生态产业研究基地等“三园合一”的大型主题园区。

   近些年,海南各地种植的黄花梨约600余万株。这得益于市场的导向,也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当投资市场渐趋冷静之时,黄花梨在人文艺术方面生命力依然旺盛。

    什进村:乡不动,城入村
 
   海南最大的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为海南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对推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进村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则为海南省美丽乡村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又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

   清早的什进村微风徐徐,鸟语花香。高秋燕刚刚打扫完家里的三层小楼,打开电视机准备歇一会儿——今天休息,她不用到公司上班。高秋燕嫁到什进村已经7年了,丈夫董大宁就是本村人,跑运输的。最近村里还陆续有一些建设项目,丈夫一大早就去县城拉建筑材料了。“我嫁过来的时候这个村子特别破,连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四处是泥巴,脏得很呢!”提起2007年刚嫁到什进村的场景,高秋燕对于那一个个雨天念念不忘。

   如今,和村里另外12户一起,作为第一批参与房屋改建的村民,高秋燕一家在去年9月搬进了崭新的三层小别墅。她还在参与什进村建设项目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2000余元收入。
今年即将从深圳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的黄剑锐,到公司实习也已经有两三个月了。作为从什进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回到家乡,陪在父母身边,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她家与其余参与项目规划的24户村民一起,将于明年年初搬进新居。

   4年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的48户村民还有12户住在茅草屋里,单纯依靠传统农耕业谋生,人均年收入只有2170元,是三道镇最穷的村。

   仅仅4年,这里的面貌天翻地覆:曾经破败的村庄如今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景色如画、游人如织,俨然是一个充满黎族风情的旅游小镇,村民们也住进了明亮宽敞的小别墅,人均年收入更是翻了几番。

   变化始于2009年。

   这一年,保亭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区小镇”的发展模式:“大区”指复合型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小镇”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村镇——“大区小镇”联动,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什进村而言,“大区”指的就是距离它仅有1公里的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

   “充分尊重本地人的生活习俗,尽可能保留黎族村庄的风貌,打破传统旅游开发‘景区一派繁荣,周边依旧贫穷’的局面,不设围墙,不收门票。依托大型旅游区的客源资源,通过完善什进村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功能,延伸拓展呀诺达景区的旅游服务,实现盈利。”参与什进村建设项目的北京春光集团项目经理赵金瑞,这样阐述什进村的经营理念。

   保亭县常务副县长盘仁进告诉记者,什进村新农村建设采用土地合作开发方式,没有征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基本农田不动,公司提供资金、建设、管理、运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分红收益。政府主要通过土地规划进行审批管理。“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才有企业投资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投资,短期内不可能盈利。而我们和企业合作的首个要求就是要把老百姓安置好。”对于这种刚刚起步的村企合作模式的前景,虽面临种种挑战,盘副县长还是充满了期待。

   离开高秋燕家的时候,她告诉我,他们下半年准备把楼上的空房放到公司的“乡村客栈”项目中。家里就他们小两口,房间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不仅能有收入,家里也会更热闹些。“你下次过来一定要住在我家啊,提前打声招呼,我给你留房间!”

    每个人心里一个梦

   梦想,就是前行的力量。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是海南省政府教育扶贫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这里的学生90%是黎族,大部分来自贫困边远的山村。黄涛,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要让孩子有学上,还得要让孩子上好学。尽管现在学校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中,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黄校长如是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能有一技之长,有所成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2009年成立至今,这所学校的一切还在不断调适与磨合之中。

   符民智是三亚市民宗委宗教处的一名普通公务员,这个刚刚做爸爸的男人说起话来总是带着笑意,让人感觉值得信任。现在每个周末,符民智都要从三亚到琼中县的什运乡,接上在那里工作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五指山市的家里过周末。因为有了对妻儿的牵挂,如此的奔波在他看来也充满了甜蜜。“儿子现在正是可爱的时候,一想到周末能见到儿子,我就特别高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老婆的工作可以调到离我稍微近点的地方,还有,就是我们市民宗委准备出一本反映本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杂志,初步定名为《新五指山》,我希望这本杂志能办出特色,办得有意义”。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林田村新安山村小组,是一个只有15户人家、78人的黎族村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想到,帮助他们拓宽致富门路,提高生活水平的竟然是小小的蜜蜂。伴随着新安山村养蜂合作社的成立,全村2012年的养蜂收入就有20万元左右。陈必展就是村里养蜂合作社的技术指导,负责全村480箱蜜蜂的日常照料。“养蜂与种植橡胶、养蚕等比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收入也不错。接下来我还准备再多买一些蜜蜂,养蚕的规模也再扩大一下,争取明年家里能盖上新房。”

   邓家梅应该算是我的有缘人。4月10日,在东方市“三月三”活动的会场,我见到宣传画上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身着苗族服装的她双手合十,恬淡清纯,让我怦然心动。后来,我联系过海南省委宣传部、东方市委宣传部、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五指山市摄影家协会,都没有找到这个小女孩,原本以为就会这样错过了。后来我到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水岭苗村采访,在村口遇到一位当地的村民,热情好客的她邀请我到她家里坐坐。一进门,我瞬间惊呆了,墙上挂着的照片竟然就是我苦苦找寻的那个小女孩!而我身边的大姐正是小女孩的妈妈!

   就这样,我在本号镇的五一农场幼儿园见到了邓家梅。“我长大之后想像电视里的姐姐们一样去跳舞。”她还像模像样地给我们跳了一段《洗澡舞》。邓家梅不知道,她每天快乐生活的幼儿园是陈宇欣老师自己投资建的,为的是可以让住得偏远的孩子们能在稍近的地方上学,不至于住在镇里的幼儿园,一个月只能回一次家。陈老师在她的qq签名中这样写道:晨曦中纯真的笑脸、艳阳下欢快的笑声、夕阳里跳跃的身影——我爱我的孩子们。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梦想,是海南赠予我们的一件重大的时代礼物。1988年,这里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机遇与挑战并存,许许多多的人从各自的家乡出发,横渡琼州海峡,或为了占得先机,或为了实现理想,总之,他们汇聚在这里。而海南岛上的各族同胞,也因为这一契机,改变了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裹挟进历史的洪流,自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海南省成立、“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建立、“省直管县市”实行,到如今生态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确立、博鳌论坛召开,海南的发展经过了怀抱梦想、追逐梦想、创造梦想的难忘岁月——每一个海南人的忧喜悲欢、生活变化都印证着这个省份25年的成长与梦想。

   岁月流逝,城乡变迁。沧海桑田,梦想依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海南梦圆之时,必将是中国梦兴之际!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座 海岛

上一篇:天涯海角回辉村
下一篇:美丽青海之行(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