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下的那一抹红——全国唯一由西路红军被俘战士创建的村庄
分享到:
2014-04-22 17:11:34 【来源:】 点击:
    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最西部,有一座高峡平湖——公伯峡水库。黄河之水从水库大坝的水闸倾泻而下,浪花四溅,气势雄浑。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在大坝的脚下黄河南岸,有一处珍贵的、全国唯一的由西路军被俘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

    红光村(原名赞卜户村),1987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了缅怀西路军战士的不朽业绩将赞卜户村、赞卜户清真寺、赞卜户学校一律更名为红光开头的称谓,意即:红军精神光照千秋。

    1939年至1946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从甘肃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组成“工兵营”,押解到现在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呼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水渠7000米,住宅60多处围墙5000余米,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3盘,油坊1处等。红光村、红光清真寺和西路军红军小学就是由当时被俘的红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修建的。

    西路军战士到达红光村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除了在黄河古什群渡口有青海马步芳的驻军之外,方圆五公里没有人烟,因为它是循化到西宁的必经之地,经常有土匪,强盗打家劫舍,更有野兽时常出没,自然环境非常恶略。西路军战士被分成四个连,营长和各连连长有马步芳派亲信担任,连副由西路军战士中指派。然后分别派往各处从事不同的工种。其中一个连派到循化和尖扎县交界处的原始森林伐木,一个连派到红光村上游的黄河岸边的石崖上开山凿石修水渠,一个连在今红光村从事垦荒,还有一个连在红光村负责建房。至1940年,西路军战士在红光村已建成部分房屋和土地,马步芳在此设“庄头”,然后从循化各村抽调贫困的撒拉族家庭充当马步芳的佃农,替马步芳种地、贩运木材,至此,红光村才有人定居,真正形成了一个村庄。所以说,西路军战士创建了一个村庄,没有西路军战士红光村的历史将会改写。

    有了定居的村民以后,马步芳强迫红军战士修建学校,西路军红军小学就是由当时被俘的西路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的,全校占地约5400平米。整个学校的布局为三段式院落,前庭中屋后院。前庭为学校的操场呈四方形,操场南边正对着学校的大门有一个的高约一米五,宽长各三米左右的检阅台。校舍房屋四合院布局,由大门、左右门房各一间、东厢房两间为教室(靠北一间大靠南一间小)、西厢房为无间(两间隔成教室,三间隔成教师宿舍)、北正房为三大间(当时称为礼堂)组成。大门和南边的检阅台遥相对应,青砖雕花。右门房为库房,左门房为厨房,东房和北房为教室,西房是教员宿舍兼办公室,东北角是厕所,边上有进入后院的院门。后院是果蔬园,主要有当地的杏树和梨树,间或种植蔬菜等,可以说是当时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虽然红军修建的学校于1993年拆除,但是校内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最为珍贵的是学生在2010年植树挖坑时,出土了篾刀一把,撅头一把,马灯一盏,月牙形一块,石刻五子棋盘半面和青砖十几片。

    2011年11月17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西路军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青海西路军西路军红军小学”校牌和胡锦涛、习近平、吴邦国、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题词牌匾。同时命名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授牌,成为全国第一所以“西路军”命名的红军小学,也是全国第七所、青海省第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7月,兰州军区原司令王国生上将在军区首长陪同下亲自到红军小学视察调研红色文化,并出资300万元修建一栋综合教学楼。 

    西路军战士建好学校以后,马步芳又战士们建清真寺。清真寺占地约4亩,四合院布局,由唤醒楼、南北配房、大殿组成。被俘红军西路军战士在建造红光清真寺和西路军红军小学时,虽遭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坚定信念,采取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在修建过程中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花砖之中,镶嵌在墙壁之上,至今仍在清真寺的大殿屋脊、墙壁上闪闪发光。站在清真寺大殿正前方,抬头看大殿的屋顶,可以清晰地看到屋脊的花雕上镂空雕刻着许多高约几厘米的五角星;在距五角星不远的附近,有弯口朝上的月牙形雕刻,月牙上带着小小的手柄,像一把弯弯的镰刀。还零散地分布着一些被刻成“H”形的图案,这些都是变换了形状的“工”字。此外,清真寺的唤礼楼也打破了撒拉族群众习惯的八角楼或六角楼的造型风格,别具一格采用了更为简单和实用的四角楼造型,看似无意的变化实际暗含蕴意——“四”象征西路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四根柱子采用一根到顶的通天柱,以此暗含抗战到底的决心。1998年12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红光清真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海东地委、行署命名为海东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海省惟一一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寺院。2013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青海省海东市确定为“海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1939年到1946年,西路军战士在红光村共建造了60处民房、一院仓库,一院土榨油坊。民房的建造也改变了撒拉族群众正房建三间北房的习惯,而将所有房屋一律建成西房五间,其中蕴含了红五星之“五”,西路军之“西”;大门的位置违背了撒拉族大门正对正房开的习俗,也没有考虑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安全需求没有门对门,而是把60处院落大门一律设计成坐南朝北,暗指西路军战士北上抗日等革命信念。

    为了世世代代牢记红军西路军的历史功绩,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2009年4月11日,由红光村村委会和红光清真寺管委会联合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纪念馆内共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为了搜集红军西路军的遗物,筹办人员专门前往甘肃省河西走廊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高台西路红军纪念馆、西宁市烈士陵园等单位,行程2000多公里,搜集和翻拍了有关资料和图片。此外,还专门制作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版,这套图文并茂的89块展版,详细介绍了红军西路军的历史,为今天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红军西路军战士创建的村庄在全国实属罕见,且布局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2013年被列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经过一年的各方努力,红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级领导深入村庄,拆除违章建筑、破旧房屋、残墙断壁、厕所棚圈、路障匾牌等,全面整治“五乱”,为实施改门、改墙、粉墙工作创造条件。全村危旧房改造、院墙改造及粉饰、大门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工程全面开展,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示范村的良好局面,在某些建筑物和大门结构中雕刻镶嵌象征革命的镰刀,铁锤,红五星,“工”字等造型,以此为后人传承红军精神和红色文化。目前,红光村成为循化县乃至青海省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有青海银监局局、青海电视台、武警海东支队青海省国家税务局、兰州军区、青海省军区、中央电视台、青海省民委、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华社青海分社、青海日报、人民日报青海分社、青海省红十字会、青海省伊斯兰教协会、青海省移民安置局、西宁海关党委、解放军第四医院、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党支部、青海省金融办等纷纷来红光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支持红光村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作者简介:马明全,男,撒拉族,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路军红军小学校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贝贝

上一篇:金戈铁马公伯峡
下一篇:鞑靼人从蒙古跋涉到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