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东游另有所图:欲联合蒙古大汗对抗阿拉伯人
分享到:
2014-11-26 21:50:52 【来源:】 点击:

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11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领土、皇帝、国王,那些希望能够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和东方国度的人们,请读一读这本书,你将在这里发现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从繁华富庶的威尼斯出发,正式开始了向东方的旅程,但世界并不太平,那时的中东地区正处于一片混战之中。十字军所谓的圣战已经打了二百多年,仍没有停止的迹象。

陈晓楠(主持人):在我们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进行他伟大而神奇的旅行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219年,成吉思汗三次西征,他的骑兵政府了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东西交通也因此畅行无阻,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可以说从十三世纪初期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前往东方,可谓是道路相望,不绝于途。马可·波罗呢,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赵启光(美国卡尔顿学院教授):十三世纪的时候,宗教在自欧洲处于主导地位。当时欧洲人市一中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思想,认为除了欧洲的基督教以外,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是蛮夷之地,他们的对欧洲之外的地方也不关心,也不懂。可是突然就在十三世纪,他们突然被远方来的勇猛的骑士敲醒了,突然蒙古骑兵兵临城下了。从1219年到1260年的四十多年里,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进行了三次西征,这西征大军火烧莫斯科,兵抵多瑙河,整个欧洲处于恐慌状态。

解说:这支令欧洲感到畏惧的东方蒙古铁骑,一路西征,他们正试图创建一个横穿欧亚大陆的军事帝国。撒马尔罕、巴尔干,一座座城市沦陷,1238年,莫斯科沦陷,1240年基辅沦陷。蒙古骑兵直抵维也纳城下,只有穆斯林抵挡住了他们对耶路撒冷的进攻。

赵启光:他们不知道,这些从远方来的勇猛的骑士是何人,他们的攻势好像不可阻止,这时候欧洲各国就纷纷派遣信使到蒙古教廷,希望跟这些人联络,这其中就包括教皇本人。教皇也派遣信使,他的目的主要是想说服蒙古人停止西征,另外还希望蒙古人信基督教。


解说:当时,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在耶路撒冷和中东地区征战不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之后,阿卡已是基督教圣战的最后一方领地。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乘船向东,到达曾经圣战中心,今日以色列境内地区的圣城阿卡。阿卡从中世纪开始,就陷入领土争端,在马可·波罗那个年代,基督教徒们对战争十分恐惧。城内阿卡还是繁盛的商贸枢纽,但是城外,穆斯林军队始终在等待进攻的时机。这一场混战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显出败象。蒙古帝国历经四十年,掠地万里,灭国无数,到这时才终于退潮。

大卫·雅各布(历史学家):我们现在在阿卡城的西南角,当时生活在阿卡的基督徒对于能否保存这座城市的基督教信仰,感到十分焦虑。这种焦虑也包括对于失去这座城市之后于随之而来的财富的流失的焦虑。

解说:马可·波罗乘船来到了这个战争气息弥漫的城市,东方和西方,十字军和穆斯林教徒,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的纠纷和彼此的误解交织缠绕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帝国野心,这里屯积了引发战争的所有要素。那时的阿卡就像电路板上的火花线一样,随时随地燃烧爆炸。历史上这些冲突造就了阿卡这座城市,今天的阿卡古城内仍然十分完好的保存了一千年前十字军时代的古城垣、城堡、客栈等古老遗迹。

萨米·哈瓦利(阿卡市民):阿卡曾是世界的一个中心。占领阿卡的民族和军队来了又走,奥斯曼人统治这里四百年之久,但最后仍是离去。二百年后,十字军同样来去匆匆。所有的征服者,都像马可·波罗一样,他来了又走了,只有我们还留在这里,我们总是在两种争端中徘徊。

解说:今天阿卡是以色列北部的边界城市,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持续着并不时爆发武装冲突,2006年,阿卡遭到从黎巴嫩南部发射的短程导弹,很多平民受到袭击死伤严重。

艾略特·欧肯(反战组织志愿者):必须记住这八个数字,因为我们以色列有八百万人口,却被很多人包围着,我们的边境始终处在动荡中。

解说:艾略特是阿卡当地一个坚定的反战者,他目前正在义务的积极筹建更多用于战争的临时应急避难所。在阿卡郊区的一座公园里,刚刚建成一个秘密避难所,这是一个为平民提供的应急避难场所。导弹来袭之前的预警时间很短,附近大量的居民需要能迅速的被疏散到安全的地方。类似的防空洞零散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住宅楼的地下室,公园空地等等。

艾略特·欧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如果有一方准备攻打阿卡或耶路撒冷,通常是会提前通告的。而今天我们应对的却是未知的威胁。因为轰炸随时可能发生。

解说:阿卡成修建避难所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的时候,当时阿卡的基督徒们在穆斯林围城时,就会进入避难所躲避战争。当时对阿卡的围攻有时持续数年,这座地下城市就是为了应对长时间的围城而修建的。马可·波罗是在十字军最后一次东征的初期跟着父亲和叔叔来到阿卡的。连年的战争使得这里破败萧条,但是动荡和冲突中却往往蕴藏巨大的商机。精明的威尼斯人是不会放过任何商机的。当时有许多威尼斯商人聚集在阿卡的港口往来贸易,这里混居着威尼斯人前往圣城的朝圣者和路过的旅人。马可·波罗就是在阿卡开始学习经营商贸的。

大卫·雅各布:威尼斯人的足迹,从九世纪开始,就已经远至动地中海沿岸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解说:在马可·波罗的时代,威尼斯商人常年在外贸易,流动性很大,因此是最理想的说客。据说这幢楼曾经是马可·波罗当年在阿卡下榻的旅店,同时住在这里的还有一个叫德奥巴·威斯康帝的人,他是马可·波罗家族的朋友,德奥巴当时为教皇工作,这使得马可·波罗一家有机会得到教皇的接见。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一到阿卡,我们就前去拜谒教皇,并向他致敬,他盛情接待我们并给予祝福。

解说:德奥巴向马可·波罗一家转达了教皇的要求,他希望马可·波罗一家到东方后,能给蒙古大汗忽必烈捎封信,请他与教皇联手对付穆斯林。这使得马可·波罗的旅程多少带了些政治色彩。


赵启光:他们派遣信使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正式的信使往往到不了蒙古就返回了,或者在路上就过不去了,而他们浮现商人反而是更好的信使,因为他们有经验,走的路也比较熟悉。所以马可·波罗一家除了商人身份以外,他们还是罗马教廷非正式的信使。

阿布多·玛塔(阿卡市民):对于马可·波罗来说,阿卡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它是从地中海通往亚洲大陆的必经之路。

萨米·哈瓦利:马可·波罗带着着欧洲的早期殖民主义,他们知道,他们来这里要看的是异邦人,也许是异教徒。

阿布多·玛塔:马可·波罗代表西方,他来到东方得,并从一定的高度审视这里,他认为东方在其之下,而自己高人一等。

解说:早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罗马教廷曾多次派遣使者到蒙古传教,这些使者写的游记成为欧洲了解蒙古这个遥远东方民族的最初来源。

赵启光:在马可·波罗之前,也有欧洲人到过东方,就包括一个人要鲁不鲁乞,他在1253年奉教皇之命到了东方,他比马可·波罗到中国还早二十多年,但是他的影响很小,他虽然也写了一本游记,但是他的游记太抽象也不够生动,影响力远远不如《马可波罗游记》。罗马教廷对蒙古的态度首先是不懂不了解,然后又是害怕,再其次又想说服他们信仰基督教,所以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下,他们就不断地派遣信使到蒙古教廷都传达他们的信息,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他们的非正式的信使之一。

解说:本来马可·波罗一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人,在阿卡他们却机缘巧合的成为了教皇的信使,他的使命,是向忽必烈转达教皇的信件,他成为了两个当时全世界最有权势人的特使。耶路撒冷基督教认为这里是耶稣受难地,也是耶稣长眠的地方,这里成为了基督徒的圣城。十字军第一次东征的目的,就是维护基督教对耶路撒冷的实际控制,并保护耶稣圣墓教堂。据说,马可·波罗的父亲在第一次的东方旅程时,已经向蒙古大汗做出过承诺,会从耶稣的圣墓带回圣油,这也是马可·波罗一家再次去东方的理由。1071年底,马可·波罗离开阿卡,抵达耶路撒冷,他要带走送给大汗的礼物。

阿布多·玛塔:教皇召见了马可·波罗,把他看作是从西方到东方的和平使者,我不知道商业使者也许吧,他是间谍,寻找东方的弱点,再挑起一场战役,我不知道,也许他是间谍。

解说:从耶路撒冷离开,马可·波罗东行前往蒙古帝国的旅程仍然在继续,他先向北走,通过爱琴海港口,然后向东前行,穿过土耳其南部和阿美尼亚,进入到阿拉伯地区。当时,这一代都已是蒙古人占领的领土,虽然这不是一条最近的道路,都是对于从西边而来的旅行者来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陈晓楠:巴格达历史悠久,公园762年,巴格达被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选定为生读,并命名为“和平之城”。公元八世纪到十三世纪,随着巴格达的不断地扩建和发展,它的市区逐渐形成了横跨底格里斯合东西两岸的格局。在此期间,不仅仅具有阿拉伯民族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而且世界各国的金银器皿文物古董应有尽有,被人们誉为是博物之城。马可·波罗沿着美丽的底格里斯河谷到达了古城巴格达。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巴格达是一个伟大高贵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精通各类科学知识,比如物理、天文、哲学、几何、地理。特别精心钻研穆罕默德的戒条。

解说:十三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正处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晚期,由于阿坝波地处大陆中部,与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当时世界的主要文明都有直接联系,非常便于汲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许多西方文明的文献经过了阿拉伯学者的搜集、翻译注释得以在文艺复兴时代重见天日,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前进的重要动力。

赵启光:因为阿拉伯处于欧亚之间,波斯的中国的文明,很便于通过阿拉伯地区传到欧洲,所以欧洲人当时有一种说法,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嘴,法兰人的手,这三件事结合起来,就称为科学,所以说科学是阿拉伯人的口,就说明阿拉伯人特别善于收集、整理、传播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包括数学等等。

解说:到了十三世纪,巴格达已经不仅仅是学术的中心,也是在从波罗的海到中国广阔领域上的一个国际贸易的中心。但是巴格达的黄金时代在1258年戛然而止了。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1258年,蒙古帝国的伟大可汗率领最精健勇猛的骑兵和步兵,直逼巴格达。

解说:哈里发是当时巴格达的统治者,面对装备了先进武器声势浩大的蒙古军队,拒绝鞠躬行礼。巴格达在蒙古大军围城之下,只支撑了十天。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终于,他们强攻下了巴格达。

解说:十三世纪哈里发帝国的覆灭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在西方的失势,对曾经灿烂辉煌的伊斯兰文明产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宗教和宗族的争端不断,直到今天,伊拉克地区仍然是世界上最为敏感和动荡的地区。2003年美伊开战,持续七年的伊拉克战争拉开序幕。

伊桑·法坦(伊拉克建筑史学家):国家一下子被摧毁了,这个拥有七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伊拉克战争仅用了两周时间就摧毁了它。赤裸裸的武力侵略。巴格达第二次沦陷,我是伊拉克人,这真是惨无人道,它摧毁了人们,把自己变成了野蛮人,剥夺了他们的人性。


解说:伊桑·法坦是巴格达的建筑史学家,他用摄影记录了老城内的建筑,在2003年,美国带领的联军入侵之后,他见证了他的祖国的混乱和宗派战争。他至今仍与成千上万人一起在约旦避难。

伊桑·法坦:如果我没逃走,我可能已被杀害或被绑架,或有其他不幸。几年的时间,巴格达老城几乎消失了。我无法把过去的回忆跟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它不是我所认识的巴格达。人们生活在恐慌之中,巴格达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城市。既便是人生中最糟糕的时候,我也没有今天这样绝望,巴格达已经不复存在了。

解说:马可·波罗已经将旧世界抛在了身后,他从地中海走到了巴格达,他已经走过了圣战的中心,看到了宗教战争的残酷,也亲眼目睹了蒙古骑兵可怕的战斗力。他向东方的行程还在继续,离开巴格达,他进入到了古波斯文明的核心区,这是一个被当时的基督教认为是人间天堂的地方,伊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可波罗 蒙古大汗 阿拉伯人

上一篇:回族十三姓
下一篇:伊斯兰的沉吟:清真回教堂必游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