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孩子的教育(三十四)——孩子的社会权利之父母的权利
分享到:
2016-02-19 19:57:48 【来源:】 点击:

  尊重社会权利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息息相关,那么,孩子的社会权利究竟有哪些?
这些权利的重中之重是:
1—父母的权利。          2—血亲的权利。
3—老师的权利。          4—朋友的权利。
5—长者的权利。

  父母生前应受孝顺和善待,去世后子女为父母常祈祷等权利和礼仪。

  (1)布哈里在其《单礼》中自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他俩)的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一个穆斯林要是有穆斯林双亲,他善待他俩,安拉就为他打开天堂之门,倘若是单亲也如此,他俩要是有一人生气,安拉就不喜悦他直到他(父亲或母亲)喜悦。”
  ——在《平安之途》一书中自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斯(愿主喜悦他俩)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安拉的喜悦在于双亲的喜悦,安拉的恼怒在于双亲的恼怒。”

  (2)善待他俩先于为主道奋斗:布哈里自阿卜杜拉•本•欧麦尔(愿主喜悦他俩)传述:有一个人问先知(愿主福安之):“我可以去参加吉哈德吗?”先知问:“你父母健在吗?”那人说:“健在。”先知说:“那么,你应该为他俩吉哈德。”(即:你回去好好地侍候他俩,孝敬他俩,那和上战场同敌人作战一样。)

  ——艾哈迈德和尼萨伊自穆阿维叶•本•贾希迈•赛利米的传述:贾希迈(愿主喜悦他)来到先知跟前,说:“安拉的使者啊!我想征战,就来请教你了。”他说:“你母亲还健在吗?”他说:“健在。”他说:“你顺服她吧!的确,天堂在母亲脚下。”

  ——穆斯林在其《圣训实录》中自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斯(愿主喜悦他俩)传述:一人来见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我与你结约迁徙和吉哈德,以求安拉的报酬。”穆圣问:“你父母中有无健在者?”那人回答:“他俩都健在。”穆圣说:“你要追求安拉的报酬?”那人说:“是的。”穆圣说:“那你回到你父母身边,好好侍候他俩吧!”

  (3)孝敬包括父母去世后为他俩祈祷,款待他俩的朋友,遵守“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古兰经》第十七章24节)

  ——布哈里在《单礼》中自艾布•胡莱赖(愿主喜悦他)传述: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死后亡人的品级升高了,他就问:‘我的养主啊!这是怎么回事?’安拉说:‘你的孩子为你求饶。’”

  ——艾布•达伍德和铁尔米兹自哈肯自马立克•本•拉比尔传述:我们正在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那里的时候,白尼•塞莱迈的一个人来了,他说:“安拉的使者啊!在父母去世之后,我还有什么该做的来孝敬他俩吗?”使者说:“有,为他俩礼拜,为他俩求饶,践行他俩的诺言,款待他俩的朋友,联系他俩的血亲。”

  (4)孝敬母亲先于父亲:据布哈里自艾布•胡莱赖(愿主喜悦他)传述:有人来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跟前说:“安拉的使者啊!我最应该善待的人是谁?”使者说:“你母亲。”那人问:“其次呢?”使者说:“你母亲。”那人问:“其次呢?”使者说:“你母亲。”那人又问:“其次呢?”使者说:“其次是你父亲。”

  ——本•凯希尔在其《诠释》中自苏莱曼•本•白里代自其父亲传述:有人背着他母亲环游了天房,然后问先知(愿主福安之):“我报答她了吗?”先知说:“不,连怀胎和分娩的丁点之痛都没有。”
 
  在《大集》中自白里代的传述:有一个人来到先知(愿主福安之)跟前说:“安拉的使者啊!在烈日炎炎,连肉都能烤熟的莱卖丹月,我把母亲扛在肩上环游了天房,那我报答她了吗?”先知说:“或许只相当于阵痛吧!”

  根据两个原因,伊斯兰命令孝敬母亲先于父亲:

  首先:母亲怀胎、分娩、哺乳、照料和教育孩子的遭受多于父亲,安拉明确说:“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亲偌上加弱地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我说:“你应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后的归宿。”(《古兰经》第三十一章14节)

  母亲的慈爱和怜悯的是,不论孩子有多忤逆她,但在孩子遭遇不幸时,母亲会(将孩子的忤逆)忘得一干二净。

  艾布•莱斯•赛穆尔甘地自艾奈斯(愿主喜悦他)的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在世时,有个叫阿勒格麦的青年,病得很重,有人对他说:“你念:万物非主唯有安拉。”可他念不出来。那人就告诉了先知(愿主福安之),先知问:“他父母健在吗?”有人说:“他父亲过世了,有个年迈的母亲。”先知就派人去叫她,她来了,先知向她打听他的情况,她说:“安拉的使者啊!他原来怎样怎样礼拜,怎样怎样封斋,大把大把地施舍迪尔汗,我们不知道其重量和数目。”他说:“他和你的关系怎样?”她说:“安拉的使者啊!我对他愤恨之极。”先知问她:“这是为何?”她说:“他原来喜爱他老婆胜过我,凡事都听她的。”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她母亲的恼怒阻碍他念证词:万物非主唯有安拉。”

  穆圣接着说:“比俩里啊!你多找些柴来,我要用火烧他。”她就说:“安拉的使者啊!他是我的心肝宝贝啊,你就在我面前用火烧他吗?我的心怎么承受的了?”安拉的使者说:“安拉饶恕他,喜悦他会让你高兴吗?以安拉起誓!只要你恼怒,他的礼拜,他的施舍都无济于事。”她伸高手说:“我请求拉,还有你—安拉的使者和在场的人作证,我真的已经喜悦他了。”安拉的使者说:“比俩里啊!你去看看阿勒格麦能否念: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或许他母亲在安拉的使者跟前害羞,说了口是心非的话。”比俩里就去了,他刚到门口就听到他念: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他就在当天去世了,人们给他洗了大净,埋葬了他,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站了殡礼,然后站在他的坟边说:“迁士和辅士们啊!谁厚妻薄母,安拉就诅咒他,他的忏悔和牺牲都不得接受。”塔布拉尼和艾哈迈德传述的圣训表述不同。鉴于这两个原因,孝敬母亲先于孝敬父亲。

  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特别是母亲!

  (5)孝敬父母的礼仪:不要走在父母前面;不要直呼父母名字;不要先他们入座;不要为他们的忠告生气;不要违背他们的吩咐。

  遵守这些礼仪的根据是安拉的教导:“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古兰经》第十七章23—24节)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谁惹父亲生气,就没有孝敬他。”(《大全:8》)
 
  ——据阿伊莎(愿主喜悦她)传述:有人和一位老者一起来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那里,使者说:“哎!和你一起的这人是谁?”他说:“我父亲。”使者说:“那你就不要走在他前面,也不要先他入座,也不要直呼其名,也不要辱骂他。”(《大集》)

  •《故事的源泉》的作者讲到:有人对欧麦尔•本•栽德说:“你儿子怎么孝敬你?”他说:“白昼他总是走在我后面,黑夜他总是走在我前面,我在地面的时候,他从不上房顶。”
  •《故事的源泉》记载:麦蒙(愿主怜悯他)说:“我没见过比法德勒•本•叶海亚更孝敬父亲的,他的孝顺感天动地。父亲叶海亚习惯了用热水洗小净,当父子俩入狱后,狱警禁止他俩带柴火。他就在父亲睡下后起身将壶灌满热水,然后拿到灯盏下温着,一直到天亮,好让父亲起来晨礼时用热水洗小净。

  (6)警告忤逆父母,忤逆的表现有:子女生气时怒视父母,不屑敬重地为他俩起身,不给贫穷的双亲生活费等等。罪大恶极的忤逆就是子女嫌父母而烦,对父母不满,说话声音盖过父母,用刻薄恶毒的言辞痛斥他俩,轻视他俩,侮辱他俩的人格。
因此,穆圣(愿主福安之)警告忤逆,讲明忤逆的子女罪大恶极,其善功无效,有朝一日,必遭报应。

  ——布哈里和穆斯林自艾布•拜克尔(愿主喜悦他)的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连问三遍:“我告诉你们最大的罪恶好吗?”我们说:“安拉的使者啊!很好。”他说:“举伴安拉和忤逆父母。”他本来躺着,说到这就坐起来说:“注意!还有谎言和伪证,注意!还有谎言和伪证。”

  ——艾哈迈德,尼萨伊,班萨而和哈肯自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斯(愿主喜悦他俩)的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三种人,安拉不许他们进天堂:酗酒者,忤逆父母者,纵容家人丑事的家长。”

  ——布哈里和穆斯林自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斯传述:安拉的使者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一个人诅咒自己的父母。”有人问:“安拉的使者啊!一个人怎么会诅咒自己的父母呢?”使者说:“一个人骂另一个人的父母,那人反过来骂他的父母。”

  ——哈基姆和艾斯布哈尼自艾布•拜克尔(愿主喜悦他)的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每样罪恶安拉随意宽限到复生日,只有忤逆父母除外,忤逆者安拉要在他死前惩罚他。”

  孝敬父母的美德是所有社会美德的源泉。
1—要服从父母吩咐的每件事,除了违抗安拉(的命令)。
2—彬彬有礼地同父母讲话。
3—见到父母时,起身迎接。
4—维护他俩的声誉、名分和钱财。
5—照顾父母日常生活。
6—凡事不论巨细,都要和父母商量。
7—常为父母祈祷和求饶。
8—帮助父母待客。
9—主动让父母开心。
10—在父母面前低声说话。
11—不要打断父母说话。
12—不经父母允许,不要出远门。
13—父母休息时,不要打扰。
14—不要厚妻薄母。
15—不要责备父母。
16—不要在父母面前放肆狂笑。
17—不要伸手拿他俩面前的食物。
18—不在父母面前伸长两腿。
19—不要先于父母进门,或者走在父母前面。
20—父母叫唤的时候,立刻回答。
21—父母健在和去世后,热情款待父母生前好友。
22—不要与不孝敬父母的人交往。
23—为他俩祈祷,尤其是去世后,他俩会从中受益,常念:“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古兰经》第十七章24节)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穆斯林孩子的教育(三十三)——社会教育责任之培养道德情操
下一篇:穆斯林孩子的教育(三十五)——孩子的社会权利之血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