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福:刀子般的坐标——电影《清水里的刀子》观后
分享到:
2018-03-30 11:40:54 【来源:作者赐稿】 点击:
全球化势不可当,在精致的利己主义一路畅行到人失去高贵的时刻,而西海固的贫穷还使那些沙粒般的农民们保持着他们应有的神性。他们对于土地,对于动物,对于乡邻的淳朴如天外星空般让我们心生敬畏。

 
在时尚包围、时代裹挟的大潮中,中国现代化的车轮以势不可当的快速让我们向经济动物转化,以致我们都身不由己地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方位,包括原有的心里节奏以及必要的反思。用一句老掉牙的话说就是:我们因为走出去的太远,以致不知道为什么走出。让我自己惊心的是,在一味的快快快之中,我都不能忍受电影《清水里的刀子》的叙述节奏。那种冗长繁琐,那种低沉单调,与如今我们早已追求和适应了的一闪而过的强烈冲击形成了强烈的节奏反差。看片之中,我听身边的一位同行嘀咕:太啰嗦,剪辑太拖沓了。我没有搭话,却在想:无论哪个影视机构的审片,面对这样的节奏,一定会提出许多删了再删的建议;而这部片子却让国际电影节的专家们一直看好,难道我们的审美以及价值导向出了偏差?

《清水里的刀子》西宁点映暨主创见面会。本文作者马有福现场谈观后感。贤彪摄
 
在观影现场,与导演王学博的互动中,他不经意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想要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观众自己思考。是的,开放性!难道电影语言以及节奏必须得千篇一律?文革电影语言的千篇一律使我们看了开头必知结尾。这些年的电影的环环相扣让我们几乎都是绷紧了神经在关注每一帧画面,深怕由此落下一环。在这样的标准和观众眼中,《清水里的刀子》简直不合时宜。在某电视台审看纪录片时,我总忘不了制片人每三分钟一个动情点的标准。可是,如此紧锣密鼓的设计,如此抓人的设想,如此把观众牢牢控制着不让眨眼的片子看久了,观众就一点儿不产生审美疲劳?

《清水里的刀子》西宁点映暨主创见面会。电影主创王学博先生回答观众提问。贤彪摄
 

电影的语言能否后退一步?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曾做出了大胆探索。他之对于情节的另类感悟,他让镜头沉静下来的追求,他对现代声光电效的自觉抵制,使电影语言更富生活的质感。而以这样的语言表达石舒清小说的隐忍安静那简直是珠联璧合。

社会在前行,全球化势不可当,在精致的利己主义一路畅行到人失去高贵的时刻,而西海固的贫穷还使那些沙粒般的农民们保持着他们应有的神性。他们对于土地,对于动物,对于乡邻的淳朴如天外星空般让我们心生敬畏。物质贫困,精神高贵,这样的生活曾被芬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伦佩在《神圣的贫困》中言及:这个世界上的有些贫困,就像不可逃脱的命运一样,被人们怀着宗教般的虔诚接受下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生活一直躲在大山深处,不被我们知晓,影片让我们原汁原味地感受到了这里的生老病死,而这样的存在不就是我们生活刀子般的坐标?

《清水里的刀子》西宁点映暨主创见面会。贤彪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西海固的贫穷。孩子们对于一根烧火棍的争夺,所有人对于一场雨的珍惜,妇女生孩子等一切物质生活没有一样不让人感叹。可是,偏偏在最缺水的地方就得不断使用水;就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家庭也得很庄重地给孩子起个经名。新生儿起名,送葬,包括宰牲等一切都有仪式。贫困的生活不乏仪式感,不缺庄重感。就是一头祭祀亡灵的黄牛也值得很有尊严地死去。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精神来说,是多么宝贵的参照!我想起先知的告诫:我不怕我的信众的贫穷,只怕他们的富贵。

关于西海固,有很多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但《清水里的刀子》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视作品,它离这片土地那么近,离这里的人民那么近,而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却有那么远。似曾相识魂归来,我当镜子和重大的时代坐标看这部影片。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小瑕疵也很包容。

最后,给导演提个醒:西海固是最缺水的地方,片中已有揭示,尤其是大人小孩大盆小盆接雨的这个场景就很好;但其它几个情节用雨表现就减弱了这个表达效果。雨,是很好的电影语言,但用不当就会成为败笔。

2018年3月28日马有福于西宁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有福 《清水里的刀子》观后

上一篇: 周传斌:生命的虚无与充实——电影《清水里的刀子》的人类学省思
下一篇:灵魂洗礼!中国最缺的,就是这种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