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汤瓶文化
分享到:
2018-04-06 15:43:01 【来源:回族】 点击:

回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回回家里三件宝,盖碗汤瓶白帽帽”。汤瓶是回族日常洗漱及沐浴的一个器具,回族生活的每一个重要或惯常的场景,它都会悄然出场,汤瓶是贯穿回族一生的一个器具。

汤瓶的由来


有关汤瓶的传说,流传在民间有几个版本,大致都与唐朝李隆基有关,至于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从这些民间故事中我们大致获知汤瓶来源于波斯及阿拉伯国家。

传说唐朝皇帝李隆基有一日梦见皇宫金銮殿的大梁即将倒塌,正在此危机时刻,突然出现了一位深眼窝、高鼻梁、长胡须,头缠白布,身着绿袍,收持一器具的大汉。他直起右臂,托起了大梁。唐玄宗梦醒之后,在第二天的朝会上,讲述了此梦。

谁成想之后的几年,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唐兵的几次平叛也无济于事,唐太宗李世民寝食不宁,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说:“我大唐江山面临危难 ,只有西域回回才能拯救,请火速派人去求援。”唐太宗连忙派那位大臣到西域大食国。大食国国王二话没说,当即派大将宛尕斯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太宗的再三请求和执意挽留下,宛尕斯将军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并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们礼拜。还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时小净。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汤瓶的特点


回族的汤瓶的材质有很多种,以前回族人多用铜制、锡制、铝制、铁制、砂泥制、瓷制、木制的汤瓶,而现代多为塑料制品。形状大体都是瓶体为圆台体或圆鼓状,一般高约30公分,顶部有圆形口为注水的地方,注满水之后,有一个与之相配的盖子。一侧有手柄,便于拿提。另一侧是出水口,壶嘴弯曲高翘,平放是滴水不淌,倾斜时水流入注。

回族的汤瓶除了材质各异,根据时代的不同,汤瓶的图案也是各具特点。传统的汤瓶瓶体所绘的图案、饰物等,无不蕴含着回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汤瓶的瓶体图案是以《古兰经》书法艺术为主要基调,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花鸟画艺术和阿拉伯、波斯传统的花草抽象图案艺术。

现代的汤瓶图饰颇为简单,有的塑料瓶体印有清真二字,有的什么图案也没有,只是深绿色的塑料瓶体,白色的瓶盖,现在清真寺多用这种汤瓶,轻巧实用。

 

民族标识


汤瓶不仅用于回族日常生活,后来成为一种民族标识。过去的回族聚居地区的饭馆、小吃店及回族人家门口总喜欢挂一块画有汤瓶的招牌。作为区别于他族的清真标志。招牌通常是用长方形木板做成,木板中间一般画着一个汤瓶,及周边点缀着一些图案或是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写着清真言。即使初到异地的回族看到饭馆的汤瓶牌标志,便也心领神会大胆放心的进食。如今在回族饭馆门口汤瓶的标识早以被汉字“清真”二字或阿拉伯文所替代,但一些店里任然备用着汤瓶,方便客人洗手用。

回族把汤瓶作为一种民族标识,据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义。官府为了镇压农民军,到处烧杀抢掠。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县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士兵砍伤,这情景正巧被一个村姑看见,她连忙抄起一根木棍,绕到敌军背后,将其打死。然后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后来,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才知道救他们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尽力保护。”久而久之,挂汤瓶便相沿成习,作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汤瓶的文化与延伸


汤瓶随着时代的演绎由一种器具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符号。

明末清初,中国回族武术家穆其太,根据穆斯林礼拜前用汤瓶净身浴体的动作,发明了一种气功武术,名为“汤瓶功”。“汤瓶功”传人杨华祥曾经这样评价道:“若凡人外净身,亦必内净心。能沐浴通心者,如治镜然。”其大致意思为,使大小净通过内清外洁,抛弃一切杂念,万四为心,万念为真,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锻炼方法。
回族医学中有一种疗法为“汤瓶八诊”。回族汤瓶八诊是波斯保健医学和中东伊斯兰医学汲取和融合了中华医学,而形成的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养生保健疗法,其分为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回族汤瓶八诊”疗法作为回族保健医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已于2008年1月被列入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宁夏伊斯兰文化和回族医学文化的空白,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标志性成果。“回族汤瓶八诊”虽与汤瓶无关,但此时的汤瓶已经不是简单的器具,而是一种广泛含义的回族文化符号。

现代回族的大型歌舞剧中,汤瓶又被演绎成舞蹈的形式,这种标志性的符号,更是给舞蹈的内容、形式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回族歌舞剧《花儿》、《汤瓶舞》、《月上贺兰》等。汤瓶在回族舞蹈中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代表一种道具,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事物载体。民族文化的在有形的汤瓶洗浴用具等实体承载下发展延续。

汤瓶装载的大小净


回族把净身称为洗大小净,没有大小净就不能做开始宗教功课,也不能参加各种典礼仪式。《古兰经》中对于大小净有专门的篇章:“信教的人们啊,当你们礼拜时,你们要洗脸,洗两手至两胳肘,摸头,洗脚至踝骨。如果你们失去了大净,就要洗全身,如果你们患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解除了女人,而你们没得水,这时你们可以用净土摸脸和手。”

大小净伴随着回族的一生,婴儿出生是有“洗三”,男孩割礼之后要学会洗大小净要掌握成年人的净身浴洗程序。新娘出嫁时有“离娘水”。无常之后有“着水”。每逢节日要大小净。五番礼拜都带净,所以回族是个“带水”的民族。

水通过汤瓶这个器具,于是汤瓶就成为这种通向圣知的符号和象征。圣知用经典和象征两种类型来表达它的教义,但总扎根于传统,在传统中开花结果。汤瓶这个伴随回族而来的传统文化符号,就成为回族人生活中感知和获得圣知的象征。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文化 汤瓶

上一篇:沙特国王图书馆北大分馆开馆 成为中沙友谊新象征
下一篇:中国陶瓷与伊斯兰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