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 中国与阿拉伯的科学交流
分享到:
2018-05-10 17:11:56 【来源:科学周末】 点击:

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7世纪中叶起,中国和阿拉伯经济往来趋于频繁,科学交流更加活跃。

“阿拉伯科学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和军事接触等渠道传入中国。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中国科学则通过贸易途径和战争途径等渠道传入阿拉伯。中国科学传入阿拉伯后,炼丹术对阿拉伯化学家有所启迪,指南针便利了阿拉伯航海业,针灸、中草药丰富了阿拉伯医药学宝库,火药、造纸术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的进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荣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自7世纪中叶起,两国政府开始遣使互访。8世纪初,两国领土相邻,这些都有助于两国的文化、科学交流。

“7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期间,中阿两国长期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既有军事合作,也发生过军事冲突。而阿拉伯科学则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及军事接触等途径传到中国。”李荣建介绍道。

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首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关于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情况,《历史系列》(中译本名为《苏莱曼游记》)和《全史》等阿拉伯书籍,《旧唐书》、《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等中国史书均有记载。来华使节不仅转达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通好的愿望,而且带来了不少奇珍异宝。

“他们还带来了不少阿拉伯信息等,从而将阿拉伯文化、科学传入中国。”李荣建说道。

自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阿拉伯商人不仅带来了大量阿拉伯货物,而且还带来了阿拉伯科学、文化。

“古代中阿关系史上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但也发生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李荣建认为,军事接触也是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的一大途径。“例如,天宝十年之役以阿拉伯军队取胜而告终。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军士中的造纸工匠,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等传入阿拉伯。”


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

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及军事接触是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途径。此外,不堪忍受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的政治、宗教迫害而逃到中国的什叶派穆斯林,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普哈丁等阿拉伯人,中国赴阿拉伯国家的使节、官员、翻译,曾经游学阿拉伯的中国学者和前往阿拉伯国家经商、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等,也为阿拉伯科学传入中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荣建认为,阿拉伯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阿拉伯天文学在元代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天文学的进步和天文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荣建说道。

1267年,在中国工作的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并制造了7种阿拉伯天文、地理仪器。其中,除地球仪外,有浑天仪、经纬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和观象仪。

此外,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人吸收阿拉伯历法等外国历法的优点,编制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和地球实际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差26秒,远比中国以前使用的各种历法精确。《授时历》于1281年在全国颁行,共使用了364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阿拉伯数学约在宋代由来华经商和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元朝收藏的阿拉伯文图书中,既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阿拉伯文译本,又有花拉子密、哈桑·马拉喀什等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其中一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后,对中国数学家有所启迪。

在李荣建看来,中国的医药学和阿拉伯的医药学曾互相影响,取长补短。“阿拉伯医生很早就使用肉桂、麝香、大黄等中国药材为病人治疗,而阿拉伯医学家、哲学家伊本·西那所著《医典》中的切脉部分,明显地受到中国脉学如晋代名医王叔和的《脉经》的影响。”

唐代时,已有不少阿拉伯药物输入中国,这些具有一定疗效的药材,为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其中一些阿拉伯药物在广东沿海和岭南山谷移栽,植根中土,为中国的医药宝库增添了许多新药、新方。


中国科学西传阿拉伯的途径

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要道。“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船来往频繁,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便利了双方的经济往来和文化、科学交流。

11世纪,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阿拉伯,1470年,又由阿拉伯传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此后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阿拉伯商人从中国带来丝绸、瓷器、茶叶,也带来了造纸术,后来造纸术传到伊拉克,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工厂由阿拉伯人于794年在巴格达建成。然后造纸术又传到大马士革、开罗、亚历山大,尔后又从亚历山大传到西西里岛、西班牙,最后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这样欧洲人第一次接触了造纸。同样,阿拉伯人从中国学会了火药、指南针。
1251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军队开始第三次西征,于1258年攻陷巴格达,火器随之传入阿拉伯。

“据传,7世纪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讲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李荣建说道。

炼丹术于公元前2世纪产生于中国。唐代名医、炼丹家孙思邈著有《丹经》一书。这种以化学方法制成长生不死之药(药金)和追求“点铁成金”药剂的学问,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阿拉伯。

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板印刷术约在8~10世纪由海陆二路传入两河流域和埃及。此后,阿拉伯人将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

宋代中国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更为发达,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等港口外商云集,其中阿拉伯商人最多。在此期间,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阿拉伯。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后,大大便利了阿拉伯人的航海事业。阿拉伯人又于1180年把指南针传到欧洲。

13世纪上半叶,中国烟火和火药制造方法传入阿拉伯。此后,欧洲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撰写的火药知识书《制敌燃烧火攻书》、《88种自然实验法》,学会了使用火药和制造火器。

“中古时期中国和阿拉伯的科学交流,在中阿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不仅如此,作为东西方桥梁的阿拉伯人,还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李荣建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中国 时期

上一篇:感怀高台西路军将士纪念馆
下一篇:连载|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