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统战部:乌孜别克族
分享到:
2019-11-24 06:10:52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点击:

乌孜别克族wuzibieke zu
Ozbe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2370人。


民族概况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其余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乌兹别克族人口数为12370。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通用维吾尔文。

公元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钦察汗国。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公元1312——1341年)信奉伊斯兰教,统一了分散在中亚广大地区的各个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元史》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后成为族称。沿袭到今。15世纪时,钦察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白察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都笼统地被称作乌孜别克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察汗国的一部分乌孜别克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兹别克人。

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在西北地区与浩罕等汗国为邻,中亚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来中国新疆的日益增多,当时被称为“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等。起初,他们主要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城市活动,后来逐渐发展到南疆其他城市和北疆伊宁等地,其中有些人就在当地定居下来。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扶植的浩罕国反动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时,也有一部分中亚乌孜别克人随着进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迁入新疆的中亚乌孜别克人为数也不少。

社会经济

由于居住在“丝绸之路”通过的地区。所以中国乌孜别克族在19世纪中叶以前,以经营商业为主。开始主要是组成商队,赶着数以百计的骆驼、骡、马往来于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贩运,后来逐步开设店铺,小商小贩则在牧区、农村和城市之间经商。以经营出口贸易为主的乌孜别克商人,在不同程度上依仗或依附于外国资本,但大多数小商小贩由于资金短缺,往往破产,沦为“洋行”及其附设的加工厂职工,有的则被迫改从农牧业生产。

乌孜别克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莎车地区的手工业比较集中,其中大多数是丝织业,1949年前,有些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乌孜别克族妇女刺绣的小花帽、衣边、床单、枕头等,制作精致,为人们所喜爱。此外,北疆的木垒、奇台、新源、尼勒克、特克斯等地有少数乌孜别克族居民从事牧业;塔城、伊宁等城市有些乌孜别克族居民兼营畜牧业,居于南疆的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和北疆的伊宁等城市附近的少数乌孜别克族居民经营农业,主要从事同城市生活密切的水果,蔬菜生产。贫苦农民多受地主“伙种”形式的剥削。

乌孜别克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傣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俄商和英商分别在北疆、南疆进行掠夺和剥削。乌孜别克族的小贩深受其害。百多年来,乌孜别克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积极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和平解放新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享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在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乌别克族人民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与积极性。由于人口少和居民住分散,不适宜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但仍充分地享受着民主权利。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乌孜别克族代表1名。乌孜别克族的民族干部迅速成长。由于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知识分子较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多,这是乌孜别克族在建国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整个乌孜别克族的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

文化艺术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有史诗、叙事长诗、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等。《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部故事曲折,卷帙浩繁。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音韵铿锵,为广大乌孜别克人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乌孜别克人都会唱歌,民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形式多样。早在14、15世纪,就出现了阿塔依、萨卡克、洛特菲和艾利希尔·纳瓦依等举世闻名的诗人。对整个中亚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蜚声文坛的诗人有穆·伊·索皮扎代、托·热依木等。波拉勒·艾则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用诗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在当代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

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歌唱时有齐唱、独唱.对唱等表演形式。帕勒海提就是一位当代著名的作曲絮和诗人。乌孜别克族的乐器种类很多,有“斜格乃琴”、“独他尔”、“热瓦甫”、“坦布尔”等弹拨乐器,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乌孜别克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同小异,以形式多样、舞步轻盈、身腰柔软、双臂优美舒展、节奏欢快为特色。

风俗习惯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多是父子、昆弟分居,也有祖孙三代同居的。通婚的范围对同胞兄弟姐妹和不同辈份都有严格限制。有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通婚的传统。婚姻由父母包办,要彩礼。家庭结婚时间的先后顺序序:长者在前、幼者在后。不允许与不信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按照传统习惯。结婚仪式晚上在女方举行。举行婚礼仪式由阿訇主持。解放后,乌孜别克家庭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自由恋爱婚姻的比例越来越大。妇女生育时,除接生员、婆母外,丈夫不能入产房。产妇7天之内不能出屋。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命名礼,第15天举行“摇篮礼”,第40天举行“洗礼”,“洗礼”完后。产妇方能出门参加活动。乌孜别克的丧葬仪式,一般按伊斯兰教规举行。行土葬。死者去世周年内的每个“主麻日”(星期五)都要做抓饭请客、以祝死者早升“天国”。

乌孜别克族的房屋有多种形式,顶楼呈圆形的称“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壁龛。木柱雕刻有各种图案。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室内挖坑置炉取暧的。服装以男女戴各式各样小花帽为特点。男子穿长袍,束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连衣裙,宽大多褶,不系腰带。一般穿皮靴,外加浅帮套鞋。妇女的绣花鞋别致美观。现在穿时装与民族装相结合的人越来越多。饮食习惯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喜食牛、羊、马肉及乳制品,一日三餐皆吃馕和奶茶。还爱吃上豆炖肉及蜂蜜、糖浆。“那仁”是民族风味食物,多用以待客。用餐时严禁脱帽.更不能穿裤掇,背心去别人家里。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鸟孜别克族的致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乌孜别克人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建造了宏伟的清真寺。重要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央统战部 乌孜别克族

上一篇:中央统战部:塔吉克族
下一篇:中央统战部:保安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