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回民支系溯源
分享到:
2020-01-22 09:57:16 【来源:云南昭通回族学会】 点击:


孔子像


国人皆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做人的准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表明了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义、忠、孝、恕、悌、中庸”等为道德观,《论语》被奉为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历代文人学者推崇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誉称“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国人用不同方式颂扬、纪念、供奉为“天地君亲”之位。圣祖之孙孔伋把孔子理论发扬光大,其弟子孟轲当称孔子思想“集大成者”,代表世界东方文化,称“孔孟之道”。形成了中国首先文化的儒家学派,是华夏文化之瑰宝。

孔子之后裔祖籍山东,源于阙里,自四十三代中兴祖孔仁玉起,至五十三代把圣祖后裔分为二十派六十宗户,合称孔子世家谱,西南支系是仁玉之四子勖之后裔,五十三代孔泗原居山东曲阜,派分第十一派,五十四代祖名思福,定户为三十七户“吕官户”是名,五十五代祖名克先,五十六代希珍、希瑶分支,正式统一行辈。希瑶祖时伍明朝朝廷“国子博士”,于建文二年,靖难南侵,心怀痛忧,托游入川,定居桐梓湾,筑邻水城,任邻水令,《吕官户谱》载“大明流寓入西川,克翁分支系吕官”是也。瑶生子纳洪,洪又生子公纪、公纯、公高、公胆、公锡,谓之“五公”。五公中公锡人丁兴旺,五十八代公锡祖,于永乐二年授指挥职,统军三千,徒行乌撒(威宁),沿途扩军后屯垦戍守威宁,居孔家山一带,时封明威将军。其后裔遍居云、贵、川、渝。

树有根,水有源,尊祖敬宗,人之常伦,昭(通)鲁(甸)、威(宁)、宣(威)回民孔氏支系溯渊源,自希瑶——纳洪——公锡——彦儒——承宗——宏勋——闻宪——贞吉——尚中——衍武,世代传递,一脉相承。从公锡至尚中袭指挥职(明威将军),尚中之子衍武(已载民国谱1641页),居威宁羊望桥,因娶刘氏回民之女为妻,其子兴邦、兴桢、兴国、兴祥、兴要,皆随母亲演变为回族。兴邦雍正年间迁鲁甸岔冲。兴桢后裔毓英居宣威倘塘松林口子,后兴桢之长子毓霖携侄子传禄(毓英之子)又迁鲁甸岔冲。兴国于雍正九年随哈元生收乌蒙(昭通),进住月牙塘,报领城南一区土地。长子毓府应邀至所罗(迎水乡),碑载:“雍正年间昭郡改土报领此方田地一区移於以长厚为此乡民之首领,娶孺人菜家地望族马氏”马飞雄(曾任大理提督)之姑姑,“马氏所生五子,惟贻四君周(傅),祥五君周(傅)麟未尝承养而孺人早世,公续娶李氏笃羲方,二君闲习经学,位列掌教,周麟奄通诗书又善习骑射,首开群学,名列武痒……。”其后裔又迁居元龙、布嘎、昭通城、昆明等地。兴国之次子毓富留居昭通城,因遭咸同战乱,其后裔不详。兴祥之后裔永居威宁羊望桥,此乃衍武入教根据地也。兴要于清雍正年间迁居鲁甸岔冲。值得一提的是九十年代,有四川泸州人宗亲孔文普先生(孔子世家谱西南分会负责人)普查到黔(威宁),综理续谱之事,在宗亲族长孔庆隆先生(威宁城人,汉族,民是孔子世家谱保管人)的倡导下,邀约昭通孔凡鼎(旧国师毕业生,回族)先生主持下,集回、汉宗亲近万人,在威宁羊望桥为衍武祖重新立碑传示,理清了回民支系之渊源,综理其根,回汉本是同宗,孔衍武是孔子第六十五代裔孙,后裔宗系属孔子世家第十一派第三十七户吕官户。

封建时代,大汉族主义把孔姓入教说成“叛经离道”,狭隘民族主义说“孔姓不是真回族之偏见。”世俗偏见一去不返,太平盛世和谐社会的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孔姓不仅有回族,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追本溯源他们都是有根基的家族,这是民族融合之结果。况乎社会的形成是以家族为部落,以部落形成社会大家庭,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孔子世家谱,历史悠久,早在宋以前就有抄本传世,是我国历史上谱系最完整的家谱,它记载了从圣祖至今二千五百多年的家族史,经历了从官修到民续,从只收录世袭奉祀的直系长子长孙到将本族支庶一并收入,从将历代杰出人士事迹载之于谱,后来发展到与国史记载相联系的过程。自明朝以来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末代修谱是由七十七代宗子衍圣公孔德成主持,始于一九零三年,成于一九零七年,成谱至今已六十年有奇,孔氏谱牒被历代朝廷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堪称世界谱牒之冠,向有“天下第一家”之美称。

一九九八年,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台湾考试院院长),委托香港宗弟孔德镛先生,呈报国际儒学联合会,九七年五月十十日批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聘请谱牒学、档案学、人口学及其它学科专家组成孔子世家谱续修委员会及各省分会,在民国谱的基础上将孔子后裔入谱,云南以宣威为中心,在宗兄孔祥贤(宣威人,回族,全国续谱委员,云南组组长)的主持下,已印发分谱,全国于二零零六年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方显“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弟。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一脉相承之本源。

再叙孔子后裔行辈是怎样排列的,根据《孔府内宅轶事》及有关典籍载,自五十六代用“希”字,五十七代以“纳”字标识行辈,公元一三九零年,明太祖驾幸阙里祭孔拜师,赐行辈八字:“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奏请皇上恩准新立行辈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乾隆九年(1744年)由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依例续修族谱,二月十七日由乾隆皇帝下旨将以上二十字行辈颁令通告全国。清同治二年(1863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上恩准,新赐行辈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一九一八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续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  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咨请北洋政府核准,一九一九年颁行全国。有趣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除孔子后裔外颜回、孟子、曾子的后裔也一样依此排行,所以只要看到四大圣裔后代名字中间的字,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辈份,足以证明孔子后裔行辈不乱的原因,也是历代王朝尊儒之结果。(本文作者:
云南昭通回族学会副会长  孔祥会

Array

上一篇:陈梧桐: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下一篇:“东干”与“老回回”,走进乌兹别克斯坦“陕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