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家 堡 古 城 考 略
2015-11-06 12:13: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分享到:

刘积顺  韩福良
    苏家堡城是迄今为止青海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1987年7月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位于景阳镇苏家堡村东1公里,土关村南500米处,与明代古刹会宁寺南北毗邻。
    苏家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现为景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始建于公元1314年,明清时回族居住,以苏姓大户的宅院而取名苏家堡。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之经名首音,如苏里曼、苏来玛尼、苏达尼等,就取自第一个音,以苏为姓。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结束后,回族全部迁走,村里迁入汉族居住,村仍沿用旧村名至今。
   距村东里许的城堡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占地面积三百多亩。四周有30多米宽的护城壕(现以平整为农田),城开东西二门,门宽7米,进深14米。墙垣为夯土板筑,现存墙体高10米,墙底宽7米,顶宽3.3米,墙顶的女儿墙因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大多无存,局部尚有残缺的痕迹依稀可辨。绕城两公里有24个马面炮台墩子,各长8米,宽6米。城墙四角的角楼台基亦基本完整,上宽5米。城内侧西门边及东南西北角各有长20多米的马道,为城内人上下城墙的通道。从远处看,整个城堡雄居平川,颇为壮观。很难想像,一百多年前在工具落后、人口稀少的艰苦条件下,能调集数十村的人力,在短时间内修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实属不易。
   关于苏家堡城的修建年代众说不一,其浩大的工程规模也鲜为人知,它只是一座当地人熟知的“堡子”而静卧在景阳川中。因为清以来的一些地方史料中,很难见到关于此城的完整记载。
近几年,笔者通过走访,接触了刘福军等几位不同民族的知情人士,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口碑资料,又参阅了有关文字史料,证实该城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是回族乡老刘大师傅集48坊(村)民众修建而成。
   刘大师傅原为汉族,是景阳小寨人,真名叫刘应业(生卒年无考),与伊斯兰教哲合忍耶稣菲派第五辈穆热师迪马化龙(1808-1871)结识而结缘,改奉了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随为回族,改名为刘统林。因信教笃诚,被委派为西宁北川一带的热依斯(即领袖或掌教),人称之为刘大师傅。随着回族的刘氏弟兄分别在岗冲、中岭村筑墙建宅,现在仍叫刘家大院。岗冲村的刘家大院墙体尚存,用夯土筑成,墙体高9米,底宽3米,刘家人出走后院内住进了数户村民,自成小院落,筑土墙而居。
   清同治元年(1862),爆发了西北回民起义,陕西有白彦虎,宁夏有马化龙,河州有马占鳌,西宁有马文义、马桂源等,各地回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很快遍及整个西北地区。各门宦、教派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以宗教信仰为纽带,投入到反清的洪流中。就在起义爆发当年,为了反抗和抵御清军,马化龙下令在宁夏吴忠筑起了金积堡城,竣工后命名为“保生寨”,并召集教下十大阿訇将主麻日(星期五)的礼拜改为十拜(按教规主麻日礼十拜只有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才能通行,除此之外要符合六个条件才行)。因为有了城堡,有君王(指掌教马化龙),有法官。金积堡的筑成一方面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另一方面完成了马化龙在宗教礼仪上主麻日改礼十拜的心愿。
   继陕西、宁夏的回族起义,青海回民也因争教而起义,战火很快遍及西宁、循化、大通、贵德、碾伯、丹噶尔厅等地,景阳川、湟中多巴一带回族,也响应各地起义进行反清。“苏家堡、哆吧匪众各筑土城,驱乡间良民作工”(《西宁府续志*纲领志》378页)。因为刘大师傅是马化龙委任在西宁北川地区的热依斯,在响应起义的同时,秉承马化龙筑城防御的旨意,聚景阳西川地区48坊民众筑城,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村庄民众,因当时人口稀少的原因,仅靠当地数村的回族力量是很难筑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据口碑资料,马化龙率众在宁夏筑金积堡城,刘大师傅带民众筑苏家堡城,两地同一天开工,经过日夜奋战,最后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完工。传说当然不足为凭,但是刘大师傅作为哲合忍耶在青海西宁北川一带的热依斯,当然要遵从马化龙的意愿而筑城。筑城的主要目的也是两方面的,一是出于宗教礼仪的改革;二是出于军事抵御的目的。从城堡的东西二门,几个马道,24个马面炮墩的夯建形式来看,更重要的还是军事防御目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地区因教派之争再次发生反清起义,即“次此回变,肇于循化撒回之争教,成于河州逆回之助乱”(裕德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奏折)。首先是循化撒拉族在韩文秀领导下砰然而起,围攻厅城,继而大通、贵德、湟源等地都有回民暴动,响应反清斗争。到六月,河湟地区已是烽火遍地。这时,西川多巴、黑咀,北川苏家堡,大通营等地均被反清势力所攻占。苏家堡地区在刘大师傅之子刘同春(又名刘四伏,当地义军称四总爷)的带领下据城抗清。清廷任命陕西巡抚魏光焘统率30营来西宁剿办,魏到西宁后,于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命提督汤秀齐会同总兵邓增攻西宁北川苏家堡,魏则集中兵力进攻多巴,但日久未能攻破。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三月,董福祥抵达西宁协剿回族义军。董福祥遣总兵张明鑫攻克多巴、上五庄及北大通诸要隘。“明鑫攻克大通诸要隘……虽然勇则有余,而性稍残忍,回匪男妇老幼被杀者约数万余人,闻之令人酸鼻”(《甘宁青史略》二十五卷33页)。张明鑫屠杀数万就抚者之后,家搜户索,银钱粮草掳掠一空,老弱病残无衣无食,虽生犹死。苏家堡回民闻悉这种残忍状况后,弃城向西海逃命。二月,董福祥遣何得彪、张明鑫追赶逃军,“贼军至水峡,落水者无数,余窜青海草地,适天大雪,多冻饿死者”(《甘宁青史略》二十五卷33页)。景阳地区回族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刘师傅的恩典,把人送到阴间”的俗语。苏家堡回民的西逃,清廷认为西事尚未结束。从苏家堡西逃的回民与上五庄、多巴一带的回民会合在一起约七八万人,由刘同春带领,西出水峡。根据陶模给光绪帝的奏疏称,刘三(刘同春之兄,因排行老三故称刘三)专主念经主持宗教事务,刘四(刘同春之兄,因排行老四故称刘四)负责军事指挥,并由马吉辅佐。三月到达柴达木王子营,被蒙古兵所阻,适逢大雪封山,冻死饿死者数以万计。四月初走出山,尚存三万余人,但有战斗力的只有四五千人。在清军的追击堵截下,西逃的回军到达新疆时人员伤亡不足二万,在罗布淖尔和平尔昂地区遭到新疆官兵伏击,元帅刘同春、副元帅马吉战败被俘,后被处死。
   至此,历时一年有余的河湟反清斗争,由于反清群众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在清廷的各个击破和内外夹击下,先后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这支以苏家堡、上五庄为主的回族义军被清政府所收抚。据《焉耆县志》记载,收抚的数千人,先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带,后转移到铁干里克。因该地当时沙荒遍地,人烟稀少,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不多几年,部分人逃走。光绪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刘嘉德将他们迁到开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马场台,并将此地命名为抚回庄,定居下来的回族群众改名为富民庄、永宁庄(即今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乡,意为永远不忘西宁)。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日月更迭,苍桑百年。苏家堡城作为一种实物、一处文化遗存,静卧在景阳川,见证着历史,教育着后人,启迪着来者。浩大的工程,完整的城堡是北川回、汉等各族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只有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时值今日,如果对此进行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它会用文化古迹所特有的魅力,给北川大地的旅游业注入一汩活水。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