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我们的心灵契约
2017-02-03 19:17:07   来源:中国伊协在线   评论:0 点击:

分享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穆斯林信仰的基础,也是善行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诚信意识不断增强。“诚信”这一简单的词语蕴含深意,它是个人立身之本,民族存亡之根。诚信无形,却可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散发醇厚芬芳。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有了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才得以建立;有了诚信,正常的社会秩序才得以维系。 
 
诚信是穆斯林必不可少的美德,是可获得两世吉庆的途径。“诚”是信仰的基石,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诚”可包括诚实、诚心、诚恳、真诚、忠诚等。古语有云:“人无信而不立。”从字面上看,我们可将诚信理解为真诚的信仰,也可以理解为诚实守信,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诚信都是穆斯林应当具备的品质——真诚的信仰是诚实守信的基础,诚实守信是真诚信仰的外在表现。

伊斯兰教重视商业,强调贸易往来中双方都应以诚相待,不可欺诈。《古兰经》有云:“伤哉!称量不公的人们。当他们从别人称量进来的时候,他们称量得很充足;当他们量给别人或称给别人的时候,他们不称足不量足。”(83:1-3)穆圣(祈主福安之)说:“只要还未分手,买卖双方就都有反悔的自由。”如果双方诚信买卖,先说清货物的优劣再进行交易,安拉会在贸易中赐给双方吉庆;如果彼此相互欺诈,隐瞒货物的缺陷,那么他们均无吉庆可言。穆圣(祈主福安之)某次经过一个售粮摊位,他将手指伸进粮袋发现里面有些潮湿,就问:“伙计啊,这是怎么回事?”摊主说:“安拉的使者啊,是被雨水淋了。”穆圣(祈主福安之)说:“那你为何不把湿的粮食放在上面,让人看见呢?舞弊欺诈之人不是我们的教胞。”据艾卜·胡来勒传述,穆圣(祈主福安之)说:“发誓虽可推销货物,却会抵消吉庆和利润。”

圣门弟子都坚守诚信,素哈百从一位穆斯林那里买了一块土地,后来从那田里挖出一坛黄金,他便把这坛黄金交给卖地者,说:“我只买了土地,没买地里的黄金。”而卖地者不肯收下,坚决表示:“既然土地已经卖出,土地里的黄金自然也就卖出了。”他们相互谦让,谁也不肯接受这坛黄金,最后请安拉的使者(祈主福安之)处理,穆圣(祈主福安之)得知他们都有待婚的子女,就让他们结为亲家,用那坛黄金来支付新婚夫妇的婚礼及生活费用。一次,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的下属在交易时忘记告诉买方布匹有所缺陷,事后他出散了所有布匹以挽回这一失误。这些感人的诚信故事给那些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贪婪之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有个故事说:一名青年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时身上已有了七个背囊:美貌、健康、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和诚信,他高兴地背着七个背囊上了船。突然风起浪涌,船小而载重,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工为安全考虑,让青年丢掉一个背囊。青年反复掂量,觉得“诚信”背囊分量最重,便毫不犹豫地把“诚信”抛进河里。船工将青年送到对岸后说:“年轻人,没了‘诚信’这个背囊,你恐怕不能成功。”青年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自认有其他六种资本就能一帆风顺。后来,青年屡屡碰壁,方才悔不当初。如今一些人的心态就与这则故事中的青年如出一辙。

《古兰经》和“圣训”铸造了穆斯林的灵魂,成为这一稳麦的精神源泉。经训以道德劝导世人,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穆斯林世代相传的精神源泉,始终闪烁着迷人光辉。然而,个别穆斯林迷失于物欲横流,将诚信准则抛置脑后,以次充好,欺诈造假,使穆斯林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不做任何有损自身形象的事情。安拉在《古兰经》中谈到诚实守信的穆斯林:“他们是尊重自己所受的信托和自己所缔的盟约的。”(23:8)诚信如耀眼璀璨的阳光,普照大地;诚信如广袤无垠的大地,承载山川;诚信如秀丽神奇的山川,以其壮丽净化心灵;诚信美丽圣洁,使人心胸坦荡。如果你是茫茫人海中的平凡一员,请相信诚信是如有妙计的锦囊,能助你平安一生;如果你是莘莘学子的佼佼者,请相信诚信正如亮丽的宝石,会使你更添不凡;如果你是腰缠万贯的成功人士,请相信诚信就是你最大的财富,更会助你走向更大的成功。

如今“诚信”已是公认的为人处世准则,是国家和民间都大力提倡的国民精神。无论是官是民,是工是农,是商是学,诚信之人总会得到尊敬,充满诚信的社会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愿人人身体力行,让诚信常驻身边,使我们获得两世吉庆,让我们做以《古兰经》和“圣训”为终身准则的穆斯林,让我们努力学习发扬无价的诚信精神,彰显人格魅力。诚信,它正是心灵的契约。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