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 父母“空巢”又空心
分享到:
2012-10-14 10:51:05 【来源:】 点击:

      秋季开学一个多月了,刚去苏州上大学的马丹同学正欣喜若狂地享受着挣脱父母束缚的自由日子,不用看爸爸严厉的目光,听不到妈妈的唠叨,马丹展开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着。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宁却是另一番景象:爸爸应酬多回家少,妈妈无所适从,睡懒觉、看电视,感觉生活一下子变得十分空虚。像马丹的父母一样被“剩”在家里的父母还不少,而如同他们一样感到空虚、焦虑的父母也不在少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度过被“剩”的这些日子的……

 

  调查:

 

    孩子去上学 父母心“空”了

 

    析因:

 

    过渡关注孩子

 

    父母出现“分离焦虑”

 

    支招:

 

    调整心态 理性面对

 

    故事一

 

    小煜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爸爸再婚后,为了不让小煜接触后妈,爷爷奶奶便承担起了抚养小煜的责任。今年,小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的一所大学。

 

    8月底,小煜第一次离开家踏上了求学的路。小煜走后的第一周爷爷奶奶总是沉浸在喜悦中,可一周后,麻烦来了。由于平时都是奶奶照顾小煜的生活起居,突然闲下来奶奶有些不适应了。“早上5点多她就睡不着了,老惦记着要叫孩子起床。” 小煜的爷爷告诉记者,奶奶做饭的时候也只做孩子爱吃的,还总是念叨着:孩子最爱吃这个了。不仅如此,奶奶还把小煜没带走的衣服洗了又洗,说是孩子放假回家要穿的。“本来想着孩子去上学了我们就可以休息休息,谁知道她还是固执地坚持着以前的习惯,让自己不闲着。我劝她也不听,还老跟我吵架,稍微不顺他的意思就对我吹胡子瞪眼的。”小煜的爷爷无奈地说。

 

    当记者问想不想孙子时,奶奶抹了一把眼泪说:“娃儿没有妈妈,是我一手带大的,18年一直没跟我离开过,这一走,我心里空落落的,也不知他在学校吃得好不好……”

 

   故事二

 

    家住西钢的秦女士实在受不了没有女儿在家的日子,只好买了火车票去被单位派出在外地搞工程的丈夫那里。

 

    秦女士的女儿也是今年考到外地上大学的新生,送女儿去上学的那些天她的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在女儿学校招待所里住的最后一天我就开始舍不得了,当初真应该让她报一所本地的大学,至少每周还能回来一次。”送完女儿返回家的火车上,秦女士流了一路的泪。

 

    据了解,秦女士的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母女俩,下岗后秦女士没再找工作,而是全力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我的所有工作就是给女儿做饭、洗衣,给她做好后勤工作,让她好好考大学。”女儿去上学了,秦女士一下子觉得生活没有了重心。不用给女儿做饭、洗衣,她不知道自己该干啥,茶不思饭不想。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想起女儿就以泪洗面。丈夫每天都打电话安慰她,也不能缓解她对女儿的思念和心中的焦虑。“这一个月,我整整瘦了十斤,想想孩子一人在外,吃饭、睡觉都没个人照顾,我就着急,真想飞奔到孩子学校去照顾她。”在外地的丈夫知道这一切后,怕秦女士再这样下去会得心理疾病,只好打电话让她到他工作的地方去。“我老这样孩子学习也不安心,她爸工作也静不下心来,所以我打算去她爸那儿,也许我的心情会好点。”秦女士说。

 

   故事三

 

     刘小贝的妈妈是西宁市某事业单位的员工,爸爸是公务员,家庭条件优越,而刘小贝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9月初,刘小贝就去武汉上大学了,这一走她的父母就受不了了。

 

     刘小贝的妈妈原本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平时他们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这一个多月,他家的气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妈妈沉默寡言,爸爸疯狂抽烟,家里死气沉沉。她妈妈告诉记者:“小贝离开家后,我觉得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单位搞活动、同事结婚生子我都不愿意参加,干工作也总是心不在焉。小贝用过的洗漱用品、衣服我都收了起来,一看见就烦心,就会想孩子。甚至孩子的房间我都不敢进。生怕进去了忍不住就会哭。”不仅妈妈如此,刘小贝的爸爸也很难适应女儿不在家的日子。以往刘小贝每天放学回家就喜欢跟爸爸说发生在学校的事情,也会向爸爸讨教成长中的疑惑。“她和她爸感情很好,还常说她是爸爸上辈子的小情人。这下每天没了女儿跟他撒娇,她爸也很不适应,回到家看看新闻,吃晚饭就开始抽烟,不停地抽,真不知这么抽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刘小贝的妈妈说。

 

     孩子上大学,说明他的羽翼已经丰满,是展翅翱翔的时候到了,可为什么父母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记者采访了青海省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卫燕庆。他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甚至工作都是一个家庭中角色正常自然的成长和发展模式。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在某一时刻已经可以自然的离开家,去挑战自己人生和面对各种社会关系时,我们的家长在等待什么,停留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曾经坚毅的家长变得焦虑、烦躁、没有自信和目标,总感觉失去了什么,其实是失去了依靠和以往的模式!这种“空巢”心理是原本出现在婴孩身上的“分离焦虑”,现在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刚上大学的孩子家长身上,而且以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母亲居多。

 

     卫燕庆认为,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儒家道家思想的渊源熏陶下,我们的家庭成长和教育模式已经非常的传统和定式,然而到了出现独生子女后,我们渐渐发现以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家庭成员改变后的现状。独生子女变得更加的敏感和脆弱、个性化。而父母也在无形中顺应着孩子的这些特征,导致我们本应该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分离焦虑为什么体现在了父母身上,这种焦虑症状反而比孩子更加的明显!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只管好好念书,剩下的事情全都由家长操心。有些家长更是“大包大揽”,小到起居做饭,大到陪读,就是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这样一来,就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捆绑”关系,等孩子进入大学不得不独自生活时,家长自然会处于一种空虚和失落状态。

 

     大多数家长的家庭观念也让许多家长有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观点,忽略了夫妻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自身价值的发掘。一旦孩子脱离家庭进入社会,家长就容易产生迷失自我和失重的状况。

 

     如何调整好心态,理性面对孩子的成长,卫燕庆有着自己的观点。

 

    首先,家庭成员文化背景不同、家长各自成长的背景不同;家长在自己的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爱和关怀,往往会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是父母的一切,尤其是面对高考的孩子的父母,曾经一如既往的紧张的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心理的紧张和期盼在短时间还没有完全复苏过来。这就会引起家长的焦虑和不适应。所以应当调整观念,学会对孩子放手,孩子除了学习,还必须学会如何独立生活、照顾自己。因此,家长必须学会硬起心肠来,让孩子自己成长。

 

    其次,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短期和长期分离家庭,这里是指父母双方不在或者离异、短期长期的分离等等。这种情况的家长在孩子离开后,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感以及家庭归属感,会明显感到不足和缺失,家长会失去目标和希望,这种情况会有些严重。家长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只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生活兴趣,形成自己的生活圈,才能摆脱“离开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心理障碍。

 

     另外,家庭成员健全,但是在与孩子分离后会出现明显的家庭矛盾和情感问题的迸发,因为夫妻之间的情感已经出现了问题,在孩子在的情况下都在心里防御,和心理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一旦孩子离开后,人内心的欲望、不满以及不平衡感越发地促使人们走入自己的本性的需要和满足,因此就会引发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夫妻情感出现障碍和关系紧张。然而人本身就不愿意面对这种不好解决的复杂局面,所以就会心里逃避。就这样焦虑、失控、敏感下去,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夫妻应注重经营自己的二人世界。孩子不在身边,对于夫妻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经营好夫妻二人世界上,既有利于调适心情,也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

 

     家长应当增强自己的社会价值感、社会功能感、家庭归属感和快乐感。应当参加团体社交活动、培养多种的生活情趣和兴趣、多跟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多参加简单可以获得自信的运动、在饮食和生活规律上要重新的排列做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在工作中积极培养人际沟通、在生活中积累情感的能量、尽量避免独自行为等。

 

    只有父母真正“长大”,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去自由地寻求自己的人生。

 

     ■ 本报记者 王丽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孩子 上大学 父母

上一篇:循化着力提升城管水平构建新型美好家园
下一篇:开罗解放广场 发生激烈冲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