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回乡成功女企业家代表哈玉梅
哈玉梅带领记者参观她经营的珠宝展厅
原标题:《中国穆斯林》回乡妇女撑起致富半壁江山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苏杭):在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穆斯林小山村,今年36岁的刘小花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时她不但要料理好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还要打理自家服装厂的生意。上个月她刚从马来西亚进来一批上等的布料,拿回自己的厂子里加工。
刘小花不仅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妇,还是个虔诚的回族穆斯林,每个主麻日,无论再忙,她都会在完成礼拜之后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到附近的阿拉伯语学校去学习古兰经。她还在当地伊斯兰协会报了名,等着一年后前往麦加朝觐,完成穆斯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她说,这样充实快乐的生活,在十几年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妇女不想去哪里,也不懂外面的世界那么好,现在我们有钱了,去很多地方了,比如香港啊,马来西亚啊,温州啊,浙江啊,现在我们可以转世界了。”
在中国,多数回族人口分布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但也有约9000多名像刘小花一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居住在中国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他们主要聚居在三亚市区5公里外的凤凰镇回辉和回新两个村落。
“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对于三亚的回族人,女人当家做买卖则是特色。她们一方面严守伊斯兰教规,但眼光也十分开阔,头脑精明,并不甘于待在深闺。无论是路边卖槟榔的小摊,海滩兜售珍珠贝壳的商铺,还是清真餐馆,总能看到像刘小花一样带着头巾张罗生意的回族妇女,她们成为三亚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三亚市伊斯兰协会会长哈少林说:“我们这边的妇女宗教的操守也是蛮好的,做礼拜、还有念经,家务事做的挺好的,她也到外面去工作,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个特色,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三亚是走在前面。”
哈少林介绍说,回族迁居三亚,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他们过去靠打渔为生,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则沿街叫卖渔获,形成了三亚回族女人当家做生意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三亚成为中国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经济便成为三亚回族人人必修的功课,过去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回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投身到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中来。他们加工销售珍珠、水晶、贝壳、玉器、银器等工艺品和海南特产、服装,还在三亚市区开设了10多家大型餐馆和28家家庭旅馆,成为三亚农村最富裕的群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生意的经营者,大多都是女人。
支撑了当地经济半壁江山的回族妇女们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26岁的回族姑娘吴雪梅告诉记者,因为第二个宝宝才一岁多,为了照顾孩子,暂停了生意。但每天晚上8点以后,她跟村里大多数妇女一样,都会准时参加镇上专为农民开办的夜校,学习计算机、旅游、法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新知识,以便等孩子大一些后,能更好地重拾自己的生意经营。“现在社会你要出去,文化方面不行很多东西都很麻烦,所以一般学习,她们都会很积极的。”
48岁的高玉河是当地的一位阿訇,20多年前他和妻子白手起家,在旅游景点开大巴跑旅游运输。随着当地旅游业兴起,他们一家5口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两口子不但创立了旅游运输公司,在妻子的谋划下,他们还在旅游景区新开办了三家水果店,儿媳妇也时常帮忙打理。在阿訇高玉河看来,妇女经商不仅冲破了回族妇女不能抛头露面的传统束缚,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客观需要。“我们这里的回族妇女特别勤劳、吃苦耐劳。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当地的,如果不让妇女出去,那生活来源怎么办。(妇女走出去)这样对家庭好,融入到社会里面,了解社会。”
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改变了回族妇女的家庭地位,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威望,还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女企业家,哈玉梅就是她们当中的代表。
哈玉梅通过创业已建立起一家专门加工、销售水晶饰品的企业,资产不下两亿。公司总部位于海南三亚市凤凰镇,公司所属一个展销中心就坐落在通往中国海南省著名景区“天涯海角”的公路边。眼下,正是三亚旅游旺季,记者看到,一辆辆旅游大巴在展销中心前的广场进进出出。上千平方米的展销大厅内,各种水晶项链、眼镜、吊坠、手链和水晶精品原石在灯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除在三亚的展销中心外,哈玉梅的公司在广州还建有一个同等规模的加工厂。哈玉梅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明天;还有心态,她的心态好,她的生命就长久。国际旅游岛对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好,它是一个岛,一个完美的三亚,人兴旺了,财才旺,我相信很多人会爱上三亚,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如今,三亚回族的妇女们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随着海南紧锣密鼓地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哈玉梅的一席话也道出了回族妇女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西宁的表情.
上一篇:《中国穆斯林》:探访海南回乡
下一篇:青海民和县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昨日千人生死大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