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先:动荡在阿拉伯世界将是常态
分享到:
2013-10-29 09:30:03 【来源:】 点击:

李绍先:动荡在阿拉伯世界将是常态

 

       李绍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一脉相传阿拉伯人》、《海湾寻踪》等


  众所周知,阿拉伯国家联盟有22个成员国。在这22个阿拉伯国家中,10个坐落在非洲,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南岸。这10个阿拉伯国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埃及以西的马格里布五国,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突尼斯。“马格里布”在阿拉伯语中是“太阳西下之地”之意。美国特别关注的“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正在形成的“基地”组织。另外五个聚集在非洲支角,分别是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靠近红海的一个小国家吉布提,苏丹现在一分为二,北苏丹是阿拉伯国家,南苏丹是黑人国家。另外12个阿拉伯国家是在西亚,又可以一分为二,其中有海湾六国和其他六国。海湾六国实际上就是阿拉伯的核心国家,包括阿联酋、约旦、巴林、沙特、卡塔尔和科威特,它们地处阿拉伯腹地,是阿拉伯最富裕的国家。


  “大变局”的来龙去脉


  阿拉伯世界在2011年初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大事变,西方称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发端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突尼斯,导火索是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斯的中西部一个小城镇发生的一起偶发事件:一名失业大学毕业生摆摊卖水果,被突尼斯城管没收,而且这城管是个女城管。阿拉伯人还是比较大男子主义的,被没收之后愤而点火自焚。该事件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较大骚动。由于突尼斯当时的统治者本·阿里处置不当,这样一场风波迅速蔓延到全国,最终在2011年1月14日导致了本·阿里倒台并出逃,前后一共是29天时间。以本·阿里出逃为标志,西方媒体迅速将“突尼斯事变”命名为“阿拉伯之春”。


  这次革命的冲击波迅速向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传导,本·阿里出逃后,一系列阿拉伯国家紧接着就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游行,一直传导到埃及。埃及是非常重要的阿拉伯国家,人口有8000多万,世界上每四个阿拉伯人就有一个埃及人。埃及爆发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2月10日,埃及局势失控。次日,埃及军方将穆巴拉克转移出去,导致穆的倒台,前后用了18天时间。


  埃及“2·11”之后,整个冲击波以更大的推力在阿拉伯其他国家蔓延,迅速传导到利比亚,传导到海湾地区的巴林,导致海湾地区的六个君主国都出现了状况。2011年3月,叙利亚也受到了影响。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阿拉伯之春”席卷了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并最终导致2011年突尼斯、埃及政权更迭。为保住政权,2- 3月份很多国家元首都先后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下一次选举不会谋求连任。当年8月,利比亚首都被反动派攻下,卡扎菲死于非命,也门也实现了和平交权。此时,四个国家已先后发生政权更迭,叙利亚政权也正风雨飘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用尽所能采取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比如大幅改善本国百姓福利、实施提高工资等惠民政策,以求维持自己的执政权力。
 

  怎样看待“阿拉伯之春”?“阿拉伯大变局”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迄今为止,全球学界,包括中国的学界内部,对此的分析也并不统一,各持己见。


  有些分析认为,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阿拉伯世界爆发的一场革命。这些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实际上在2008年出现之后,一直在不断深化,到2011年都还没有消退,阿拉伯世界作为全球经济的边缘地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生了革命。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得到诠释的。像突尼斯、埃及这样的国家,特别是突尼斯,应该说发展状况不错,连续十几二十年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无论在非洲还是阿拉伯世界,其经济发展状况都是很好的,G D P年均增长5%甚至6%,是很难得的。本·阿里政权曾经长期被欧美等西方国家树立为典范,认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本·阿里在2011年1月14日乘专机出逃时,是打算飞去法国的,因为法国在1月13日还在外交上非常明确地支持他。
 

  像突尼斯、埃及这些国家为什么会首先爆发革命呢?这和金融危机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突尼斯经济、埃及经济,需要大量的外资和旅游业支撑,这两大行业恰恰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领域。所以,认为这些国家发生状况跟金融危机有一些关系,也不无道理。


  还有人认为这是互联网革命。因为阿拉伯世界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革命,没有互联网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有人形容埃及18天的革命就是键盘敲击出来的。这么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整个过程从发动群众到组织策划,完全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也正是埃及革命之后,互联网的作用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运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过去要搞一场革命,理论上说得要发动群众,而发动群众得有组织,组织得有政党,政党得有纲领和领袖,而且这也需要有个过程。而在互联网的今天,什么都可以没有。很多人将此总结为“四无革命”———无组织、无纲领、无蓝图、无计划,首先就是将政权推翻。过去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如今一个火花点燃,瞬间就可以燎原。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互联网革命”,是人类第一场“数字革命”。


  大变局的“内生性”和“阿拉伯性”


  2011年2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当时中国是高度关注这个大事件的。与会的主流声音认为是“颜色革命”。我的观点是非常少数的,或者说是无人呼应的。研讨会结束后,我在院刊《中国现代关系》上发表了题为《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内生性”和“阿拉伯性”》的非常短小的文章,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场“大变局”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生性”,是内在原因引起的;二是“阿拉伯性”,只在阿拉伯范围内传导。事后证明事实就是如此,但当时大家不认可。


  为什么这场革命会是“内生性”的?在阿拉伯世界,有两种政治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世俗政权,个人长期独裁,比如利比亚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和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等。同时,这种类型也是世袭政权,子承父业。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上台执政的,在他2000年去世后,叙利亚紧急修改宪法,因为宪法原来规定是总统不能小于36岁,巴沙尔·阿萨德当时只有34岁。我曾经问过驻埃及大使,怎么看待穆巴拉克倒台。他说,如果不是他晚年执意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结局未必会如此。


  第二种是君主政权。海湾六国是怎么实行统治的呢?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该国以王室家族命名,沙特阿拉伯是其国王在上世纪30年代建立沙特,50年代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由其子继承王位。当年老国王去世时,拥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子有38位,最年轻的是1945年才出生的。事实上,这个国家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
 

  经济上,阿拉伯世界也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丰富到令人无法想象。沙特阿拉伯一国的石油储量超过世界的1/5直逼1/4。卡塔尔是一个国土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本国人口只有25万的半岛国家。但是它的天然气储量位列世界第三,紧跟俄罗斯、伊朗之后。这些国家长期富得流油,所以很大程度上因为手上非常雄厚的石油美元,在“阿拉伯大变局”中躲过了初期的冲击。仅在2011年一年之中,沙特阿拉伯国王向本国国民发放了170 0亿现金。科威特本国居民不超过70万,2011年9月份该国一次性向国民发放了750亿美元。2011年5月,卡塔尔刚刚签署法令,要求凡是国民在本国银行,特别是皇家银行,贷款30万美元以下的就一笔勾销了。卡特尔总人口170万,人均G D P竟达9万多美元。但这些国家严重依赖油气,并且重度依赖外国劳工。


  更多阿拉伯国家既没有油气资源,也没有工业化。阿拉伯世界过去搞过工业化,但在70年代之后就停止了。阿拉伯世界如今的工业化程度还不及1970年。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其第一大经济支柱就是侨汇收入,即在国外工作的阿拉伯人将收入汇回国内。第二大收入来源于旅游业,比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第三大就是苏伊士运河的管理费,过河收费。
 

  这些国家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人口出生率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5倍于中国。在埃及,一个家庭有五六个甚至六七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而其他国家的人口就更多了,比如加沙地带,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不毛之地,但那么小的地方有一百六七十万人口。我曾随机询问了两个出租车司机,一个家里有11个孩子,一个家里有13个孩子。当然,我没有问他们有几个老婆,特别是跑运输的司机,很多都是多妻。


  这些国家不但人口出生率极高,贫富差距也极大。埃及官方统计,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一天收入不足2美元。但是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以及和埃及下层老百姓的接触,埃及赤贫者比比皆是,包括首都开罗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一天可能一分钱正当收入都没有。但伊斯兰教崇尚施舍,所以在埃及小费无处不在。比如,今天到这个地方,有人帮我开了楼门,给小费是很自然的,进入电梯有人帮按了电梯,也要给小费。再比如,在路上开车,红灯时车停后,马上有人来擦车,我得赶紧开车窗给小费,晚了一点可能我的车窗就看不到了。


  埃及不生产石油,但埃及汽油便宜到什么程度?一升相当于人民币1.1元,所以满大街跑的都是汽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汽车冒着黑烟还在跑,能开就上街,就是因为汽油太便宜。政府连年补贴,不堪重负。
 

  小费无处不在就意味着腐败是公开的。埃及的腐败严重到什么程度?穆巴拉克当了30年的总统,他的亲信们都被安排在重要的位置。穆氏倒台之后,他的四个亲信随之倒台,5月份他们就公开写信表示,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愿意捐出100亿美元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
 

  腐败极为严重、贫富差距极大,且这些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平衡:政治这么僵化,经济又这么畸形,教育却是超前发展。埃及和突尼斯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一般年轻人都要上大学,而大学毕业出来一般都是失业。所以有人说埃及年轻人什么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住房,但是人手一台笔记本,而且大家都能够上网,一联网就上街了。这些国家能不发生革命吗?


  “大变局”后动荡将成为常态


  这一场革命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阿拉伯世界一直在进行努力,包括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纳赛尔革命,以及六七十年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一个是从阿拉伯民族主义找出路,一个是从宗教中找出路。2011年自下而上爆发的革命,也是在探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当然,虽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事变,但这场革命能不能达到寻发展、谋出路的目标,现在看来不乐观,或者说非常悲观。主要是由内外因素决定的。从内部因素来看,阿拉伯世界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海湾国家,仍然是家族世袭的君主制。而且中东地区是全球战略要地,冷战期间有句名言:谁掌控石油谁就掌控世界。因此,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博弈和争夺的焦点。阿拉伯大事变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外部因素肯定要干预进来,并且要将局面推向利于自己的方向。不仅如此,本地区的地缘政治因素也会成为左右局势的一股重要力量。叙利亚现在就很难找到一星半点革命的意味,都是混战,而且是地缘、教派上的混战。


  埃及现在又开始往回走了,军方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回到穆巴拉克时期。军方领导人很可能明年就要脱掉军装,成为第二个穆巴拉克。我发现,“阿拉伯大变局”对阿拉伯世界改变最大的一点,可能就是他们的老百姓对权威的畏惧感消失了,这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倒行逆施可能很难成功了。“1·25”革命时,民众在广场上喊了六字口号——自由、公平、尊严。“1·25”之后,阿拉伯世界没有了对权威的畏惧感,任何国家的人民说上街就上街了,这在过去的君主制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总而言之,这一场历史性大事变会在阿拉伯世界持续很长时间,不是一两年就过去的,可能就会持续十年,甚至20年。动荡在阿拉伯世界将是常态。(南都评论记者陈建利整理)

责任编辑:鲁格亚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李绍先 动荡 阿拉伯

上一篇:沙特阿拉伯计划向石化工业投资266亿美元
下一篇:埃及前总统穆尔西将受审 拒绝审判无人辩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