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进行时 共建共享:为了一个回族孩子的爱心接力
分享到:
2014-01-04 15:01:32 【来源:】 点击:
    6岁的回族儿童马克应不慎掉进开水锅中,全身烧伤面积达90%,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孩子的病情牵动了市县乡干部的心,牵动了各族群众的心,一场爱心救助由此展开——

  再过几天,6岁的回族儿童马克应就可以从青大附院出院了。在过去的3个多月里,这个惹人怜爱的孩子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为了拯救这个贫困回族农民的孩子,从各级干部到普通群众,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人们携手展开了一场爱心与生命的大接力。

  一个网贴引起市县乡干部的高度关注

  马克应家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下塔加村,这里是化隆县有名的贫困地区,马克应家又是村里的低保户。2013年初,打工多年的父亲马牙刚东拼西凑,借债十几万元在石家庄开了一家小拉面馆。

  9月29日,跟随父母到石家庄的马克应在玩耍时,一下子坐进了放在地上的开水锅,顿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惊动了家人。马牙刚夫妇立即将孩子送往石家庄市爱心医院抢救,经诊断,马克应大腿以上颈部以下的身体严重烫伤,伤情十分严重。一周后,家人把马克应转院至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然而,要靠自己拿出治疗所需的几十万元,对这对贫困夫妇来说难上加难。

  10月21日,在热心人的提醒下,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新华网青海频道、海东市政府网站上发帖,诉说孩子的不幸遭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网帖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很大反响。

  看到网上留言,海东市副市长赵生启当即批示:“请红十字会调查核实,提出解决意见。”

  海东市、化隆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立即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调查了解,发现情况属实。

  10月25日,赵生启和海东市、化隆县红十字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到医院看望慰问马克应,了解治疗进展和家属生活情况,并送去了1万元救助金,并嘱托市、县红十字会继续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帮助马克应一家早日渡过难关。

  化隆县的行动同样迅速有力。化隆县委书记曾植俊,县长罗文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照本等领导在第一时间要求县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民政、卫生、红十字会等单位救助马克应,并动员群众捐款资助。

  由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不是化隆县的新农合定点医院,不能由医院先行垫付住院费用。为解燃眉之急,化隆县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决定特事特办,由县社保局和民政局分别按新农合最高报销限额10万元和大病医疗救助最高限额6万元的标准,先将钱转到医院账户,支持马克应住院救治。

  马克应的伤情牵动着沙连堡乡干部的心。沙连堡乡党委书记、藏族干部加华和乡长、撒拉族干部马全成不仅带来了全乡干部的捐款,每个礼拜还要从120公里远的乡上赶来看望马克应,随时了解在治疗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协调解决。

  人间温情凝聚起一场爱心接力

  一场救助马克应的爱心接力在全县展开。

  化隆县红十字会向全县发出为马克应捐款的倡议书,从县委书记、县长到莘莘学子,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普通农民,从繁华的县城到偏远的山村,一笔笔捐款如同一股股暖流,载着人们的爱心汇聚着,流向为马克应设立的捐款专户。此刻,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怀着同一颗爱心,都抱着同一个愿望——拯救马克应幼小的生命。

  化隆县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山区,他们排着队,一个个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投向捐款箱。

  “无论什么民族,生命都同样宝贵。希望医生早日治好这个可怜的孩子!”卡力岗寺是个藏传佛教的小寺院,尽管香火并不旺盛,但寺管会主任谢热还是冒着严寒送来了僧人们的500多元捐款。

  沙连堡乡关巴湾村的马春霞是一位汉族农民,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并不宽裕,但她毫不犹豫地为马克应捐了40元钱。

  ……

  12月16日,化隆县委县政府领导把化隆各界群众的11.6万元捐款送到了马牙刚的手中。

  在电视台播出有关马克应受伤住院的报道后,一些西宁市民也自发到医院看望。

  马克应翻开一个记录着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到医院捐款的本子,上面的捐款数额从几十元到一千几百元不等,还有人拿来了治疗所必须的药品。这其中,除少数留有姓名外,有很多笔捐款的署名都是“好心人”三个字。

  马克应说,来医院看望的市民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但他们大多不肯说出名字,问问孩子的病情,放下钱就走,因此只能记录为“好心人”。记者粗略统计,署名“好心人”的捐款就有二十几笔,金额近万元。

  
    青海大学的师生们、爱心之帆等公益组织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马克应捐款。

  两个月来,有关部门报销、救助和爱心人士筹措、捐赠的款项近32万元。

  人间大爱共同造就生命奇迹

  “当时孩子的伤情很严重。”马克应的主治医师,青大附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晁生武记忆犹新,“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0%,三度烧伤面积达到80%,这是近年来青大附院接诊的烧伤面积最大、年龄最小的患者。”更让医生揪心的是,马克应当时因感染已患上了败血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两个月来,晁生武等医护人员精心做创面处理、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并冒着风险在伤后20多天为马克应做了手术,用小马克应自己的头皮进行植皮。在两周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

  护士们说,每次换药,马克应都忍着不哭,要知道,很多大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疼痛。晁生武和护士被这个6岁孩子的乖巧和坚强深深地感动了。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无私关爱下,马克应的治疗进展得很好。12月16日,马克应已从抢救室转到普通病房。

  晁生武说:“对于年龄这样小、烧伤面积这样大的患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晁生武告诉记者,目前马克应已进入康复期,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出院,但半年以后还需要再接受一次手术治疗。

  12月16日,我们在青大附院见到了马克应。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盖着专为烫伤病人用的棉絮,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望着我们。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尽管为救治孩子仍欠着十几万元的外债,但马牙刚分明感受到,不同民族的人们用爱心汇聚起一股暖流,温暖着马克应和他的家人。马克应能够获得重生,不仅是一个医学上的奇迹,更是由爱心造就的奇迹。

  【记者感言】

  马克应是不幸的,6岁的他不得不承受大人都难以承受的苦痛;马克应又是幸运的,他的伤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善意汇聚、善款汇聚,使得治疗延续,生命重生。

  在救助回族儿童马克应的过程中,有精神的力量在熠熠闪光,温暖着我们——那是党员干部以民忧为己忧,以民愁为己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亲民、爱民精神;那是在苦难面前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守望相助,让人间大爱超越民族界限的精神。

  可以说,马克应之所以能够重生,依靠的不仅是医学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

  苦难是不幸的,但面对苦难迸发的精神之光,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青海日报)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创建 进行 共建

上一篇:回教博爱社举办敬老会 萨智生主席致词
下一篇:爱心快乐之家带领孤儿参观科技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