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回商:围寺而生的小摊
2014-02-27 18:41:10
【来源:】 点击:

大寺周围的小摊 王玮摄
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旁边有条小巷,巷子口上有几个由回族妇女经营的简易小摊,主要经营各式的男性礼拜帽。这些摊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也说不上,大家都说记忆中就有人在这里摆摊了。
清真寺是穆斯林男子礼拜的地方。每日五次,有条件的穆斯林男子都要到离家最近的清真寺礼拜。每逢周五或节日,都要到市上或县上最大的清真寺一起参加会礼。按照中国穆斯林的习惯,男性戴白帽参加礼拜是一种可嘉的行为。西北的穆斯林不仅在礼拜时戴白帽,平时也会一直戴白帽,以示谦虚和低调。
有了需求,就会有市场。很早以前,勤劳的回族妇女们就用开始利用手里的针线为家中的男子缝制白色的礼拜帽了。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将自己缝制的礼拜帽拿到清真寺门口销售,逐渐,清真寺门口就形成了以销售礼拜帽为主的小市场。

大寺周围的小摊 王玮摄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扩建,大寺附近先前的小摊也搬进了宽敞整洁的民族贸易商场和临街的铺面里。但是,大寺周围的小摊并没有消失,继承者是一个新时代的群体——回族下岗女工。
她们大部分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童年时期便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食不果腹。朦胧中,接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刚刚成年,便响应着党和国家的号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进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种国营、集体企业。伊斯兰教义规定妇女不能在外露面,回族妇女们就带上帽子、盖头,穿上长衣长裤,为了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毅然走上了纺织、编织、缝纫、制革,甚至是炼钢的岗位。
她们白天参加工作,晚上回来还要照顾老人孩子,同时还要完成礼拜、斋戒等宗教功课。她们无怨无悔地将汗水洒在了这片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上,将青春献给了她们热爱的祖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迎来了的倒闭潮,西宁市的回族女工几乎全部下岗。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经济的困难,坚强的回族妇女们没有被吓到。她们在祈求安拉相助的同时,自己努力,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缝帽子、织毛衣、做馍馍、蒸酿皮……重新有投入到社会生产中。

大寺周围的小摊 王玮摄
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又来到东关清真大寺附近,支起了费用低廉的小摊,做起了回族妇女传统的生意。
现如今小摊的周围虽然是店铺林立,但是小摊以它合理的价格,方便的位置,吸引了不少客人。每年临近开斋节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会去小摊上买顶新帽子戴上过节。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游客们有时也会在小摊上购买一顶回族的白帽带走,作为纪念。
大寺门口的小摊虽然简陋,但一直散发着活力,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见证着天下回商中妇女的功绩。(作者:王玮)
实习编辑:小伊
上一篇:郏县姚庄回族乡环境大为改善
下一篇:河南方城多项措施推动民族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