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康乐:“挣票子 换脑子 回到家乡办厂子”
分享到:
2014-03-17 17:01:11 【来源:】 点击:
  中国甘肃网3月17日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记者 马龙 祁金芬) “三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这是以前康乐县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一过完春节,村里的青壮年就会背着大包小包外出打工谋生。是什么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改变?近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康乐县。

  3月7日,因前一晚的一场春雪,康乐的大山峁梁银装素裹,分外美丽。“这几年,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很高,春节一过完就举家外出,到各地去务工,估计今天很难找到采访对象。”一听记者的采访目的,该县劳务办主任张亚宁为难地说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还是到村子里去看看吧。”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张亚宁带记者来到了八松乡新庄村。“这些盖了小二楼、买了小轿车的人家,大部分都有人在外务工。”顺着张亚宁所指的方向记者放眼望去,一栋栋新修的砖瓦房、小二楼既洋气又气派,让僻静的小山村显得格外靓丽,充满了勃勃生机。

  记者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只见大部分人家的门上都是“铁将军把门”,开着大门的家户,也只有老人留守在家,还真如张亚宁所说。“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再迟来几分钟,我和媳妇就要出门去江苏打工了!”来到村民罗小军家时,夫妻俩已将行李收拾妥当,准备出门。罗小军告诉记者,他家有6口人,父母在家务农,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和妹妹都在上学,家庭负担比较重。为了帮衬一下家里,他于2002年辍学到兰州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由于缺技术,工资很低,年收入不足1万元。2008年,他报名参加了到江苏打工的劳务大军,在一家箱包厂上班,当年除去自己的开销,就带回了1.5万元。后来,他将妻子也带到厂里打工,两口子每年能挣回5万多元。前年,他花了近10万元将土坯房修成了砖瓦房。“以前听县上的干部说劳务输转是‘铁杆庄稼’,起初还不太理解,现在我真实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罗小军从自身的体会,说出了劳务输转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实惠。

  而记者在胭脂镇庄头村荣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看到,一栋栋养殖暖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吃着牧草。28岁的公司总经理马少荣是该县自发到西藏日喀则创业,致富后不忘家乡,回家乡蒲家村创业的典型户之一。由于在藏区生活了10多年,马少荣的口音中明显带着藏区的口音。他告诉记者,以前他的父亲就在甘南等地贩牛谋生,日子过得比较殷实。后来贩牛的人多了,生意开始不景气。为此,他的父亲只身来到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曲水县,和当地牧民联合办起了一个养殖场。“听父亲说,当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做生意十分艰苦,每天起早贪黑,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说起父亲创业之初的艰辛,马少荣感慨万分。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的父亲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并结交了一些藏族朋友。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当时在西藏地区只有一家国企的物资再生资源公司,该企业的报废车辆拆解生意做得特别火。瞅准这一商机后,他的父亲投资10万元挂靠到了该公司下设的一家收购点,也做起了报废车解生意,一年最少也能赚个10多万元,之后生意做得一年比一年大。2005年,他的父亲投资70余万元,在日喀则开办了第一家物资再生资源公司——康达物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又投资140多万元,成立了兴康物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投资300余万元的云台商务酒楼运营。“我们虽然在外创业发家致富了,但康乐永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马少荣的父亲是这样教导他的。2013年,马少荣投资240多万元,在家乡办起了占地7亩的荣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村民们进行肉牛育肥……

  罗小军、马少荣……这一个个普通的农民,走出莲花山、胭脂河的黄土地,在新天地里大显身手,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家庭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康乐县按照“巩固西部、拓展东部”的劳务输转思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劳务协助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打造品牌为突破,在西部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青藏劳务基地,1.5万康乐电焊劳务大军活跃在西藏拉萨及周边省、区;在东部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东南沿海劳务基地,1万多人在东南沿海创业就业,并实现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向东南沿海成建制组织输转“零”的突破。仅去年底,该县共输转农村劳动力6.24万人,创劳务收入6.58亿元,累计拓建劳务基地31个(其中省内6个,省外25个),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75%。

  俗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为了实现务工人员从劳力型向技能型的成功转型,该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提高劳务输转质量、有效增加劳务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13年,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和资金,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1.7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0.75万人)。同时,立足人力资源优势及人文特色,在打造康乐劳务品牌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品牌占领市场、用品牌扩大规模、靠品牌增加效益”的思路,目前已分别在西藏拉萨、江苏南通、新疆昌吉、北京等地形成了“康乐电焊工”、“康乐缝纫工”、“康乐制砖工”、“康乐家政服务员”等劳务品牌。

  “挣票子,换脑子,回到家乡办厂子。”在政府的引导下,如今像马少荣这样,在外创业致富后回乡创业的企业家,在康乐县已是数不胜数。据县劳务办统计,该县登记回乡创业人数已达630人。的确,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该县把回乡创业作为劳务工作的重点环节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有创业愿望、具备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在创业中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快致富。鼓励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创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回乡创业者,政府减少审批环节,开辟返乡人员创业的“绿色通道”,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投入,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贷款”等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通过这一系列扶持,实现了该县劳务输转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记者点评:

  我州是一个民族贫困地区,这里资源匮乏,工业薄弱,大部分群众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首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劳务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深入每个农民心中。只要全州上下坚定不移把劳务产业作为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减少农民的亮点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在做大、做强、做精劳务产业上下工夫,我州的劳务输转必将呈现出“外出务工——掌握技术——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良性循环模式。

  结束语

  3月,正是春风送暖的日子。回望过去一年的发展,我们清晰地看到,州委州政府把临夏发展置于全国全省的大背景、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坚持一手抓跨越发展、一手抓扶贫攻坚和富民增收,上争支持与自力更生并重,外扩开放与内生动力并举,大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4+5+5”项目行动计划,全州经济社会呈现出逆势走强、整体前移、高位运行、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临夏速度”。

  为了全面展示过去一年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创造“临夏速度”、弘扬临夏精神、提升临夏形象的生动实践,本刊自去年12月9日起,开设了“2013辉煌临夏”专栏。在历时3个多月的采访中,本刊记者深入八县(市)基层一线,围绕全州推进五大战略、创建全国“两个共同”及民族团结示范州工作以及“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等十大民生工程,以微观的视角、鲜活生动的事例,采写了20多篇新闻稿件,大力宣传我州各县(市)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以及努力创造幸福美好新临夏的喜人景象;以小角度切入,反映劳动者奋勇拼搏,用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新业绩、新生活的动人场景。

  “过去的一年是全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抢抓政策机遇、发展加速提质的一年,是力促开放开发、形象全面提升的一年,是助推富民增收、扶贫攻坚全面发力的一年,是着力民生保障、人民福祉更加惠及的一年,是聚焦转型跨越、正能量不断聚集的一年。”通过每一位采访者的亲身经历,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让我们感同身受。过去的一年,州上在民生建设方面的确倾注了真情实感,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民族日报)


责任编辑:鲁格亚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强农惠农富农春风暖山乡 巴藏沟回族乡宣讲侧记
下一篇:巫术与宗教对待失联客机的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