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团结之花别样红
2014-12-09 16:45:48
【来源:】 点击:
时值初冬,寒意渐浓。彭阳城乡,回汉群众用真情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灿烂开放,让人倍感温暖。
在彭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切身感受到回汉各族人民的和睦和谐。聆听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团结”故事,感受着血浓于水的兄弟深情,我们发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深入人心,化为行动。
好机制引领新风尚
彭阳全县26.08万人,依法登记宗教场所170多个,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彭阳县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在宗教场所推行“一档、两卡、三表、四有、五证、六制”规范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123456”管理模式,被自治区民委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区推广。
在彭阳,清真寺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宣讲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的道德高地。讲经的阿訇们,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彭阳县坚持在宗教界开展“念好两本经 再作新贡献”活动,引导和激励信教群众既念好“教义经”,又念好“致富经”。在各清真寺,阿訇经常在主麻日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大家爱国爱教,通过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生活。“教育群众爱国、守法、向善,是阿訇的基本职责,一个人如果不爱国,爱教就是一句空话。”红河镇蛟龙沟坊清真寺执坊阿訇冶平喜对此体会颇深。
“宗教界人士在信教群众中有威望,说话管用,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彭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文山说,彭阳县探索建立了“一站两员”工作机制。目前,在宗教场所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96个,聘请190多名宗教人士担任村级工作指导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
古城镇中坊清真大寺寺管会主任马世云是县上聘任的“两员”之一,经他协调处理的事就不在少数。
去年8月,彭青高速公路拆迁过程中,一辆挖掘机从村民马占仁家的育苗地里经过,压倒了近百棵松树苗,马占仁挡住了返程的挖掘机,要求施工方给个说法。马世云赶到现场后,看到被压的树苗并无大碍,就给马占仁做工作,取得了他的谅解支持,挖掘机随即恢复正常作业。
今年3月,电信部门铺设光缆,需从村民马孝军家的承包地里通过,马孝军想不通。施工方请马世云出面协调,事情很快得到圆满解决。
前不久,皇甫新村两户居民因为砌筑隔墙产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如不及时处理,矛盾便会升级。马世云闻讯后,立即前往双方家中,耐心讲解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双方遂握手言和。
马世云说,像这样的事情,他每月都会处理好几起。由于“两员”的身份,他经常和群众打交道,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去年10月,皇甫新村成立村“两委”,马世云高票当选村主任。
从重点工程建设等关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到邻里之间吵架拌嘴等芝麻小事,“一站两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自“一站两员”设立以来,调处基层矛盾纠纷近300起,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各类信息460多条,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建议140多条。
致富路上民族情
任河村,位于古城镇西侧3公里处,因解放宁夏第一仗在这里打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山河烈士陵园坐落于此,知名区内外。
近年来,任河村回汉群众团结一心、真情互助,携手致富奔小康,续写着这片红色土地的新传奇。
任河村共有673户2675人,回族人口占94%。这里的回族群众素有养牛的传统,近几年,随着彭阳县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任河村的肉牛养殖业风生水起。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回族群众搞养殖的同时,不忘带动汉族群众一起致富。
任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科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也是全县首位当选县委委员的村支书。5年前,看到本村汉族党员王思成家日子过得紧巴,他动员王思成养牛。“起初买进了两头母牛,钱是杨支书借的,牛也是他看着买的。”王思成回忆说,正是由于杨生科的帮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如今,他家住进了新房,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还养着6头牛。
青年农民党维金,曾担任过任河村莺鸽嘴组组长,因此和杨生科有了更多交往。正是这种交往,让他成了养牛的行家里手,如今他已是全村有名的养殖大户。
在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杨生科总是对汉族群众“高看一眼”。从圈舍建设到饲草搭配,从疫病防治到日常照料,杨生科经常到汉族群众家中,手把手教养殖技术。“最关键的是要帮大家把好买进、卖出两个关口,避免养殖户吃亏。”杨生科说。每逢古城集日,他便早早赶到牛羊交易市场,联系客商、看牛的品系、讨价还价,忙得不可开交。
民族团结,发展为要。近年来,任河村依托154万元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致富基金,采取整合项目、“1+1” 联保、基地示范、以村带户四种模式,扶持党员和群众发展种草养畜业;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建成返乡党员农民工养殖创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六盘山城市景观育苗基地和浩源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解决了300多名回汉群众就业问题。
据统计,目前任河村户均牛存栏5头,全村每3户人家就有一辆轿车。
新集乡白河村曾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当地群众依靠种植设施蔬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魏,明天再联系几个人到棚里来帮忙。”12月3日,白河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长吉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秀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拿出手机拨通了本村尹河组汉族群众魏正学的电话。“我们是老搭档了,经常互相帮忙。”马秀慧笑着解释道。
马秀慧是白河村最早种植蔬菜者之一。从大田种植到小拱棚,再到水泥拱棚,她的种植收益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
趟出了种植蔬菜这条致富的路子,马秀慧便动员乡亲们和她一起干。“刚开始,大家有顾虑,担心蔬菜卖不出去,我向他们保证,销售包在我身上。”马秀慧说,这几年蔬菜产销两旺,种植蔬菜的群众也越来越多。2011年,她牵头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300多户,其中汉族群众70户。
魏正学,这个勤劳能干的庄稼汉,曾无数次为全家人的生计长嗟短叹。如今,在马秀慧的带动下,他大踏步走上致富之路。去年,魏正学在蔬菜种植园区承包4栋拱棚,纯收入近6万元。在经营好自家温棚的同时,他还组织身边的青壮年劳动力到蔬菜种植园区务工创收。
彭阳是一个年轻的县,去年是其而立之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18元,是建县初的31倍。30多年,彭阳以“飞翔”的速度前行,成为全市第一个、宁南九县区第二个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县区。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彭阳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成果惠及回汉各族群众,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谈及彭阳的发展历程,县委书记赵晓东感慨万分。
团结佳话道不尽
在彭阳,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俯拾皆是。
草庙乡汉族青年杨万升通过多年打拼,注册成立了万升实业公司,主要从事朝那鸡养殖及屠宰、加工、销售。目前,公司固定用工40多人,回族员工近三分之一。他特别对回族员工委以重任,公司副总经理、屠宰车间主任均为回族。“如果没有万升兄弟的照顾,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板。”回族员工丁秀兰对杨万升充满了感激。
白阳镇回族创业者海向林,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将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当成了分内之事。他先后资助当地1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们当中10人是汉族。今年,海向林在彭阳四中七年级选定50名贫困生作为帮扶对象,其中大多数为汉族学生。
在彭阳,有清真寺160座,平时穆斯林群众安心地礼拜,每逢国家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彭阳多座清真寺组织信教群众为灾区群众捐款。古城中坊清真大寺阿訇马彦贵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同胞有难,我们咋能袖手旁观!”
任河村是自治区命名表彰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每逢春节、古尔邦节等节日,回汉群众互相走动,向对方表示节日的祝贺。村里的汉族群众过红白事,往往借来回族邻居锅灶,请来阿訇宰牲,请回族厨师掌厨,按照回族习俗待客。用村民的话说,“我们这里没有回族、汉族之分,回汉群众亲如一家。”
2011年春天,陕西客商邵建海遇到了惆怅事。他与古城镇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在古城村和任河村流转连片土地500亩,建立城市景观苗木育苗基地。首批树苗运来,却因个别群众不同意土地流转价格,无法栽植。“绝不能眼看着苗木枯死!”杨生科和本村老党员杨生强挨家挨户动员,说服任河村部分群众,带头腾出了土地。
如今,育苗基地各类景观苗木供不应求,客商在这片土地上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同时,该基地长期稳定用工100人左右,任河、古城及周边村组的一些年轻妇女打工、顾家两不误。
……
说起彭阳县民族团结的事例,马文山如数家珍。他说,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回汉群众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才有了现在幸福和谐的好日子。马文山的话,道出了彭阳县回汉群众的共同心声。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彭阳,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汇聚成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征程中,彭阳26万回汉群众正在携手谱写团结奋进的时代乐章。
上一篇:外媒:中国欲借新丝绸之路振兴宁夏
下一篇: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向全疆伊斯兰教界和广大穆斯林群众发出“去极端化”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