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中道仁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分享到:
2015-04-14 22:52:45 【来源:】 点击:

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

  中道,即中正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中正、适度、和平之道。坚守中正之道就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避免偏激,远离极端。中道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是穆斯林在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千百年来,中道思想对于穆斯林端正信仰、完善功修、提升道德、规范言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倡导中道、谨守中道的宗教。《古兰经》和“圣训”中,蕴涵着丰富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为敬主爱人、守正自洁、宽容仁爱、和平友善、交流互鉴、两世吉庆、公道正义、尊重生命、给人方便、给人报喜、反对偏激等。

  讲中道就是为千千万万穆斯林指引正确的信仰与实践的正道,就是要保证伊斯兰教的正信正行,远离极端。真主在《古兰经》中说:“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

  中道就是至仁至慈的普世精神

  伊斯兰教的仁慈精神是善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穆斯林培育道德修养和善功的重要途径,是每个人了解和认识伊斯兰教的重要媒介。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以仁慈的心对待一切造化物,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派遣先知穆罕默德作为使者,是通过他来实现对全世界的仁爱。因此,先知穆罕默德自始至终肩负着倡导“怜悯全世界的人”的光荣使命。对此,真主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在这里,真主没有说:“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慈悯所有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把中道、仁慈、仁爱等核心价值理念成功地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论饮水吃饭,还是礼拜穿衣、出门进门,都要念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他让我们懂得人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铭记,所有的恩典都来自仁慈的真主,作为被造物的人类,应该懂得兼爱天下,敬主爱人。

  在当今世界,我们迫切需要人间大爱,真主在《古兰经》中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他是至仁至慈的主,是赐予仁慈的主,是今生后世最仁慈的主。对此,《古兰经》中还特别提到,真主曾以慈悯为己任:“你们的主,曾以慈悯为自己的责任。”因此,“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句颂词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它高度概括了伊斯兰的信仰观,充分体现了真主的仁爱和伊斯兰中道精神的普世性,换句话说,它可以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穆斯林通常说话或做事之前,都要以赞颂真主“至仁至慈”的尊名开始。首先,因为这句颂词中体现着仁慈理念,所以,穆斯林会拒绝不文明的语言文字,摈弃不规范的举止行为,人人遵循正信、正言、正行。其次,这句颂词是奉真主之尊名开始,会使人尽量克制自我私念,遵守公共道德,崇尚公众利益。

  先知穆罕默德在他的谆谆教诲中还特别提醒穆斯林要树立人间大爱,他说:“除非你是一个仁慈的人,否则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信士”。他的追随者都说:“使者啊!我们都是仁慈的人”。他说:“我说的仁慈不是丈夫对妻子的仁慈,也不是妻子对丈夫的仁慈;不是孩子对父母的仁慈,也不是父母对孩子的仁慈;不是朋友之间的仁慈,也不是邻居之间的仁慈,这些仁慈是容易的。你们知道,这些关系的确是容易的,但是这不是我所说的仁慈”。先知穆罕默德在这里所说的仁慈是对全人类的仁慈和大爱。先知穆罕默德是全人类仁慈者的典范,他是真主给予世人仁慈的礼物,所以我们应该成为这个礼物的追随者,并给予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仁慈的礼物。

  先知穆罕默德当年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当中的任何人不能进天堂,直到你们有信仰;你们当中的任何人不能具备完美的信仰,直到你们互相仁爱。我指示你们一件事,如果你们做到了,既能互爱,你们相互之间传播和平(赛俩目)”也就是说:没有爱心、极端自私的人,他的信仰是不完美健全的。信仰的内涵丰富,作为穆斯林不仅要敬畏真主,而且还要行善,要心中有爱,要做到爱人如爱己。在渴望被人关心之前,也应该懂得关心他人;在渴望被人尊重之前,也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在渴望被人欣赏之前,也应该懂得欣赏他人;在渴望被人善待之前,也应该懂得善待他人。信仰是进入天堂的前提,爱和分享是确保信仰完美的条件。从先知穆罕默德的嘉言懿行中我们还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善行不仅是通过物质上的帮助来实现或者来表达。善行和人道天地广阔,圣训说:一切“善行均为施舍:以微笑面对兄弟属于善行;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属于善行;指引迷路者属于善行;帮助视力不佳者属于善行;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属于善行;与兄弟分享饮水属于善行;给人方便,给人报喜也属于善行。”

  中道就是和平团结、与人为善的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又是和平安宁的必然结果,有了和平安宁的环境,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同样,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把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当做它的宗旨和最崇高的思想来倡导。

  伊斯兰教倡导的是和平、团结,主张的是宽以待人、互相尊重、慈悯他人,禁止的是暴力与极端,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恶意猜测以及对他人信仰的妄断。

  穆斯林是和平团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给“穆斯林”和“穆民”这两个名词下的定义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当有人问他:什么是穆斯林?什么是信士?他回答说:“言行不侵害他人者才是真穆斯林;对他人的生命和财产没有危害的人才是真信士。”这充分说明伊斯兰教是讲文明、讲道德的宗教。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安宁,不仅仅是口号、标语,而是融入和贯穿于人们的信仰功修、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是狭义的,而是打破民族、打破肤色、打破区域的,是面向全人类的。

  有人曾问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最美好的(行为)是什么?先知回答说:“就是供人食物,把‘赛俩目’(和平)宣读给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也就是说,把“赛俩目”(和平)宣读给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消除了穆斯林之间的陌生,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切都说明和平安宁是伊斯兰教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更是穆斯林彼此见面时给予的最好礼物。

  《古兰经》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 伊斯兰教强调睦邻、亲邻,《古兰经》要求人们“亲爱近邻、远邻。”“近邻”和“远邻”既指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先知严厉禁止伤害邻居,他曾连续3次说“他没有信仰!”其弟子们问:“到底是谁没有信仰?”他说:“就是伤害邻居,使之不得安宁的人。”他又说:“在真主那里,最好的邻居就是对邻居最好的人。”

  伊斯兰教认为,全人类(包括非穆斯林)都是人祖阿丹的子孙,同根同源,理应相亲相爱。

  中道就是凭智慧和善言与人交流互鉴之道

  伊斯兰教对待各民族和信仰给予平等的地位,是互相平等的认识、尊重、理解、交流和互鉴,是双方对等的友情。这些伦理道德主张的根据来自《古兰经》的教导。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

  经文中提到的“认识”一词是互相平等的认识和交流互鉴,人类平等关系是无条件的互相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唯我独尊。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分。上述经文还强调,各民族和宗族之间尽管信仰的理念不同,但是这不妨碍互相成为朋友,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欣赏,平等对话,摒弃偏见,消除隔阂,共同生活在一起。

  伊斯兰教还要求穆斯林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多理解他人,多讲善言,对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加以包容,加强交流与对话,凭智慧和善言劝人遵循正道,并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进行善意的商榷和有益的探讨。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对我的仆人们说:叫他们说最优美的话。”先知穆罕默德也说:“凡信仰真主和后世的人,就应该善待其邻居;凡信仰真主和后世的人,就应该款待自己的客人;凡信仰真主和后世的人,就应该说善言或保持沉默。”给他人以平安,给他人以信任,善待他人,而且讲善言的人才是完美的穆斯林。由此可见,不管是为善合作,还是善待邻居,都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善功”。每当穆斯林努力做好事、讲善言,他既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又有利于穆斯林与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处,达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凭智慧和善言与人交流交往,尊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与传统,应该成为穆斯林为人处世的前提和基本修养。当有人因为对伊斯兰教的无知,而对伊斯兰教产生偏见的时候,穆斯林应该以最优美的态度传播正道,而不是反应过度,在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的同时,还应该以包容的心态,诚心诚意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并善意解答,从而感化对方,消除彼此间的偏见和误解。因为信士最完美的信仰体现于最高尚的道德,正如《古兰经》云:“你要善待他人,就像真主善待你一样。” 为了今后两世的幸福和根本利益,穆斯林要与人为善,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形象,要说好话,存好心,要“给人方便,不给人困难,给人报喜,不恐吓人。”

  (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中道 思想

上一篇:叶柏公益基金顾问团队和亲善大使诞生
下一篇:西宁市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超北京 增长率居全国前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