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分享到:
2017-02-18 09:49:36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主讲人:石竞琳,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世界文明史、犹太历史与文化。代表论文有:《时代的影像: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案件”》《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反犹主义》等。

  “丝绸之路”的概念,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的,其主要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国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及东汉班勇和班超父子经略西域的历史伟业。后来,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进一步将其内涵延伸到地中海和小亚细亚地区,因其当时以丝绸贸易为主体就得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符合沿线各民族、各政权的共同需求,从此在这条沟通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上,就拉开了中外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序幕。

  经过中国历朝历代的经略扩展,丝绸之路也开辟了多条路线,包括陆路和海路两条主线。丝绸之路形成了庞大的商业贸易网,在陆上联结了欧亚大陆,在海上贯通了从中国太平洋沿岸至印度洋,地中海,非洲、欧洲大西洋的海域,成为华夏、印度、波斯、两河流域、希腊罗马、伊斯兰、非洲等文明交互碰撞、影响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使分散的人类文明日益走向相互影响的整体,为中西方文明互相了解、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提供了历史大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实为人类文明的创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承载着往来辐辏的中外商人、使节、僧人、传教士、旅行家、冒险家、士兵……,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交流、影响和交融,谱写了中古欧亚非大陆文明的辉煌成就,堪称近代以前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贸易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唯一的国际商道。物质文化的交流是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的最初内容。官方的、民间的贸易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互通有无。各王朝政权在丝绸之路途经自己境内的沿线设有驿站,供商旅等人员往来歇脚、补充给养、贸易互市,构成了一幅幅熙熙攘攘的商业繁荣图景。

  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手工艺品的交流频繁。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等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直至18世纪欧洲各国仿效中国的制瓷术建立了自己的制瓷业后,瓷器才进入欧洲的普通家庭,备受主妇们喜爱。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博物馆里都珍藏着通过丝绸之路带去的中国古代瓷器。另外,中国的铁器、纸张、漆器、铜镜、黄金、银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东南亚和中亚、西亚等地。西方的玻璃器皿、香料和各色珠宝也纷纷传入中国。当时,以手工艺品为载体,传播了东西方的文化、架起了东西方互相了解的桥梁。

  农作物也是中外商贸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汉代时粳稻传到菲律宾,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后又传到非洲和欧洲,最后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中国的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芹菜、芋头等作物的种子传入中亚,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则有棉花、芝麻、胡椒、红花、蚕豆、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黄瓜、西瓜、蒜、葱、菠菜等。明清时期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的还有玉米、南瓜、甘薯、番茄、烟草等。这些相互传播的果蔬食品,大大丰富了各国各族人民的食物品种,增强了人们的体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中外的动物品种也相互补充。例如,传入中原内地的动物有汗血马等西域名马,还有来自中亚和非洲的羚羊、狮子、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狮子尤其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被尊为万兽之王,其石刻形象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权威和实力的象征。从以上这些方面,均可一窥丝绸之路上物质文化交流交融对世界造成的深远影响。

  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陶烧瓷、纺织缝纫、冶铁、凿井、桥梁建造、造纸、雕版印刷、烹饪、种茶、医药、数学、天文、地图绘制、炼丹等领先技术都相继外传。

  中国的冶铁术传入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促使其更快地进入了铁器时代。汉代的冶铁工艺于两汉之际传至西域、中亚。六朝时期中国的制酒法、养蚕技术传入老挝。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入印度、斯里兰卡后,使其日后成为种茶大国。秦汉之际凿井技术传入塞北,继而传入中亚、西亚,至今仍为当地人民提供便利。我国唐时唐三彩传到朝鲜、日本、波斯、埃及等地后纷纷被仿效。先秦时就出现的炼丹术传至西方后,成为近代化学的先驱。中国从三国时起就确立的网格制图学一直使用到元、明时期,对欧洲实用航海图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可估量。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使人们对知识的记录、传播和分享更为便捷和广泛,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欧洲,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羊皮卷,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新教的发展。欧洲人用指南针实现了地理大发现,用火药发明了枪炮,摧毁了封建主义的堡垒,用造纸、印刷术迎来了近代文明。

  域外的科技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吸收了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后,我们制造的玻璃器皿的质量得到提高,品种也丰富起来。唐太宗曾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我们已有的制糖技术。印度、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历算、医药也陆续传入中国,唐代阿拉伯使节贡献的方物中有药材,后来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开药铺又传入了一些药方。东罗马的眼科医术比较先进,也传入中国。唐高宗曾患眼病,宫廷御医就用东罗马眼科的治疗技术,为太宗治好了眼病、恢复了其视力。

  青花瓷是中外人民都青睐的中国瓷器。然而,中国青花瓷在元代成熟却是吸收和融汇了外来文化的结果。由于草原民族和穆斯林都喜爱代表自然的蓝白二色,蒙古军远征到波斯后带回的苏麻离青使青花瓷的色彩亮丽明快,远比国内的颜料效果好;郑和七下西洋也带回了优质的苏麻离青颜料,致使元明两代严重依赖进口颜料。明代是青花瓷的全盛时代,青花瓷无论在用料、纹饰、造型上都主要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富丽典雅,花色繁美,成为赏赐和贸易的重要物品,被视为海内外收藏的珍品。

  明清之际,利玛窦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到我国传教,同时注意研究和适应中国国情,以修历、译书、绘图、制炮为朝廷效力。有姓名可考的近500位耶稣会传教士撰有天文、历算、火器、机械、水利、舆地等专著几百种,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嘉靖年间欧洲的枪炮满载着火药重新进入中国,中国人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落后了。晚清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催发了一系列军工企业的诞生,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重要实践,这也是中外科技文化反哺的典型例子。

  中外精神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精神文化是伴随着物质文化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中外的精神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激荡、融汇、衍生,促进了各自的文化繁荣,深刻地影响了自身文明的发展。

  中国的儒学、宗教、汉字、文学、建筑、艺术、美学、服饰、生活方式等等惠泽了近邻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中国的儒学、道教、艺术、文化向西首先传入西域。敦煌挖掘的魏晋墓葬的壁画彩饰、门阙浮雕与中原的艺术同宗同源。唐朝汉化佛寺系统在西域建立,大诗人李白出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就有武则天敕建的大云寺。多年来,学者们对西域出土的文书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证明了众多汉文典籍、佛经在西域被传播和普及。例如,中亚撒马尔罕的壁画上有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形象;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有关于中国的物产、工艺、文化被传入当地的记载。

  16世纪以后,随着传教士和旅行家的介绍,中国的古典经籍、语言文学、思想文化西传到欧洲,一度掀起“中国热”。欧洲在建筑风格、美术、园林设计、家具样式等方面都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人使用的扇子、轿子、折伞、壁纸等也受到西方人的喜爱。中国的思想文化备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推崇,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习俗中无不留有佛教的印记。例如汉语词汇“觉悟”“意识”“平等”“不可思议”“忽然”等都来源于佛教。中国四大石窟寺是中国和印度、希腊风格的佛教犍陀罗艺术相融合的宝库。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六万多件文书,有叙利亚文、突厥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梵文等十几种古文字资料,正是多民族友好往来、文化汇聚的一个历史缩影。

  中国汉代乐舞百戏艺术体系是在对西域各国的乐器、乐舞和杂技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波斯萨珊王朝的艺术风格对六朝、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绘画、雕刻、金银器和织锦图案有重要影响。

  中东腓尼基字母影响了中西方许多民族的文字,是字母文字的祖先。由其衍生的两河流域的阿拉米字母影响了印度、西域粟特、焉耆、龟兹等民族的文字。例如,因受佛教的影响,藏文、蒙文、满文等都是由阿拉米文演变的梵文的继承者;因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对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的传承。

  丝绸之路上民族、宗教、文化等往来传播,和平共处。中国有大量侨民居住,鸿胪寺是从汉代起就设立的专门管理外国事务的机构。南北朝以后摩尼教、祆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中外制度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中国古代较早就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套制度日益完善,对中国周边的政治实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封建法律从战国起始,到清末解体,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尤其唐律主张“理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国封建刑律的集大成者。当时,中国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被许多近邻国家视为典范,纷纷效仿。

  伊尔汗国作为蒙古帝国的汗国之一,它在统治波斯地区时,使波斯地区深受蒙元制度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军事方面,波斯地区实行蒙古的千户、百户制来调度和组织军队,蒙古的一整套驿站制度也被引入波斯地区。另一个蒙古帝国的汗国——钦察汗国,在统治俄罗斯各公国时,也使当地受到了蒙古军政制度的影响。

  日本曾4次派遣隋使、11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遣隋使和遣唐使中的许多人深深推崇中国的制度,遣隋使中的高向玄理是日本革新政治的主要设计人之一,他在中国留学35年,是地道的中国通。因此,大化改新各项制度多仿效唐朝,使日本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随后日本的律令制时代历时五个世纪,各项成文法典基本模仿唐律,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日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发展。

  朝鲜高丽王朝仪文法度多仿效中国。高丽王朝初建时,政府机构设置略仿唐制,到元朝又仿元制。

  越南黎氏王朝“定文武官制,一遵于宋”。在李氏政权到陈氏王朝时期,受到宋朝养士重儒风气的影响。在越南北部,秦时行秦律,汉时行汉律,唐时行唐律。

  许多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则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实行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发展为科举制度,中国选拔官员的这套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被称为文官制,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对此极感兴趣,大力呼吁西方建立文官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拔官吏的办法,而且对于西方世袭贵族制来说,也保证了由受过较高教育的贵族在政府中任职。法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的国家;英国的文官制最初由东印度公司为选拔雇员而创立,于19世纪中叶被英国政府采纳后在英国本土建立了文官制;美国的文官制则于1883年由国会通过。随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文官制。

  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在这条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绵亘不绝,经久不衰。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人群迁徙、思想传播、政治交往、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互相滋养、融合和多元共荣。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扬光大,必将激发沿线各民族文化的伟大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本文为石竞琳在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举办的“文化多样性‘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会议上的演讲,本报发表时,内容有删减。)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文化

上一篇:特朗普再发强音:911是美国前政府制造的惊天骗局!我将彻查!
下一篇:广州市五项举措推进宗教组织防腐体系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