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的穆斯林
分享到:
2013-01-23 00:48:50 【来源:】 点击:

     8月初,我和研究生到西部地区调研,西宁穆斯林的当代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东关清真大寺的周五主麻日依然是那么壮观。整个西宁市的一万两千多穆斯林,每人手持一块地毯,午后陆陆续续地前来,占满了大殿和院子。据说在节日的时候,人数会达到十几万人,人群顺着马路绵延数里。站在清真寺的二楼上,耳闻目睹整个礼拜过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西宁伊斯兰教传统的延续。

 

  在西宁,我们与几位在阿拉伯国家学习过多年的阿訇有深入的交谈。有位留学中东达9年之久的金阿訇,回到西宁后将一座小清真寺操持得风生水起。他既有深厚的伊斯兰教学养,又有虔诚的传教热情,且年富力强,善于沟通,因此受到穆斯林群众的欢迎,也得到政府和当地伊斯兰教协会的支持。不过他们的活动有时也无可奈何。某年的艾滋病日,金阿訇在清真寺内进行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活动,未想引来了记者,最后出现在报纸上的报道是《卫生部门深入清真寺宣传艾滋病防治》,其莫须有的暗示令阿訇们有口难辩,哭笑不得。

 

  近年来西宁阿訇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餐馆禁酒。伊斯兰教是不许饮酒的,那么清真餐馆应不应该卖酒呢?在西宁街头,我们在一家餐馆要啤酒时,被斥责“清真哪有卖酒的!”

 

  1999年,17家清真寺联合发布了“西宁地区各清真寺禁酒倡议书”,郑重提议“清真食品餐饮场所严禁卖酒、严禁饮酒、严禁存放酒、严禁提供饮酒场所”,“清真食品餐饮场所必须张贴醒目的‘严禁饮酒’字样的标识”。刚开始,当地的伊斯兰教协会、政府主管部门都持怀疑态度:餐馆不卖酒,如何经营?也有人埋怨他们多事。不过几年努力下来,成效出人意料。在金阿訇请我们吃饭的那条餐饮街上,23家餐馆中有21家禁酒,而且生意兴隆。食客们认同了这些餐馆的禁酒理念。

 

  在青海,最令我们难忘的,要数一家穆斯林慈善团体——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从1992年开始,从事商业工作的韩文科先生开始和周围的同事资助贫困学生。2004年,他们正式注册了省级非营利组织“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以教育救助为主,也包括贫困帮扶、医疗救助等活动。迄今为止,他们合计救助过大学生、研究生796名,中小学生731名,金额有500多万元。今年汶川地震后,他们募集了6万多元人民币,并联系了4家灾区学校,将钱直接发给困难学生,不分民族。

 

  救助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身体力行。在学生救助中,他们首先请学校提供困难的穆斯林学生名单,然后工作人员根据地址一个个去核实,验证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在青藏高原,这是一项很不简单的工作,很多地方连汽车都不通。有时候走一天只能核实一两个学生。但韩会长说,正是这样的感同身受,使他们更真切地理解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工作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

 

  青海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韩会长他们的努力因此也格外珍贵。翻阅着该救助会主办的《绿荫》杂志,我意识到,我们已经触摸到当代中国穆斯林最活跃的脉动。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 穆斯林

上一篇:优秀人性是穆斯林的奋斗目标
下一篇:青岛回族和伊斯兰教简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