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它是在建筑的砖面上进行雕刻,并且通过不同部位和不同雕刻之间的配置、组合、呼应,构成统一而完美的艺术形象。
回族人民擅长雕刻,他们把生活中的美雕刻在砖石上、硬木上,甚至葫芦上,形成回族特有的雕刻工艺。砖雕在回族雕刻工艺中最有特点,也最具影响力,在我国的砖雕艺术史上亦占有一定的地位。
回族砖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元时回族先民们所建清真寺和墓地的建筑中,如杭州凤凰寺大殿砖砌的墙面上伊斯兰风格的砖雕,非常精美,显示了回族先民们高超的砖雕艺术。明清以来,回族在吸收我国汉族传统砖雕艺术的基础上,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中国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回族艺术家们把自己的艺术感觉和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词汇,微妙地渗透在这些砖雕作品上。
回族的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在清真寺建筑上,砖雕依据建筑的整体布局设置,形状、规模、数量、内容各异,是建筑的最主要装饰。在清真寺的大门前方,多迎立砖砌照壁,其上一般有大幅砖雕作为引首;大门和两旁侧门的门楼、门罩和墀头则刻以不同幅面和形状的砖雕相辅助,具有多样统一的装饰效果;在大门内的过厅左右两侧墙上往往设以屏风式砖雕,屋顶两侧的人字墙上则多有浮雕的圆形纹样,在过道门上也设有不同形状的砖雕。
临夏砖雕艺术是回族砖雕的一个代表。它是从汉代祠堂、墓室、宫殿等建筑物上的雕刻、画像砖演化而来,主要用于寺院庙观和民居建筑中。临夏砖雕最早的实物为金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墓室、炳灵寺明代石窟檐建筑遗存和明末清初清真北寺照壁。临夏砖雕艺术源于宋代,1981年和政县杨马家庄发现宋墓,墓室四壁有涂色砖雕花卉门窗,线条粗犷,风格浑厚。南宋期间,临夏砖雕已形成工艺精湛、技法多样、构图严谨、造型生动的建筑艺术。到明清时期,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细,构图严谨,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既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浑然一体,以景托情,幽雅飘逸,具有强烈的生活趣味。到了民国时期,临夏的制砖业和砖雕业已有了一定规模。据《续修导河县志》载:“北塬西山麓出古砖甚多,长可53厘米,宽可26厘米,厚6厘米,形式古拙,似元明以前物业。”1946年,临夏地区已有砖瓦窑50多座,每窑年产砖瓦100万块。
临夏砖雕工艺精湛、构思巧妙,一般是以家庭作坊为主。到了近代,临夏砖雕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等艺术特长,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形式与风格的相互统一,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和谐美观的艺术作品。
临夏砖雕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砖雕体裁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有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奇草艳花;有松鹤、喜鹊、百鸟、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檩椽以及卷草、花纹图案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魄雄伟,有的素雅大方,画中有意,寓意深刻。临夏是持续保留砖雕传统的地区,一般家庭纵有万贯资财,在民间宅院建筑上不敢妄用汉白玉、琉璃等材料,富而不贵的商人只得在砖刻上大下功夫。经商致富的人们把大量积蓄用于营建清真寺、园林、住宅等建筑,从而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临夏建筑中的一种装饰风格。
在临夏,以砖雕装饰农村民居门楼的风气甚至相沿至今,长盛不衰,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当地有许多享有盛名的砖雕艺人,在集市上也经常有现成的砖雕作品出售。至今,在那里的清真寺、庭院别墅和民间住宅的墙影壁、甬道门洞上,到处都能观赏到精美绝伦的砖雕,故而成就了临夏“砖雕之乡”的盛誉。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上一篇:昭通回族虎姓为啥要读成“猫”
下一篇:当妻子跟自己顶嘴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