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回族清真大寺,见证当地数百年穆斯林历史
分享到:
2014-01-23 15:56:26 【来源:】 点击:
 对于很多生活在内地的回族穆斯林来说,新疆伊犁是遥远的;但对于伊犁当地的回族穆斯林来说,美丽的伊犁河谷不仅以富庶和包容而成为他们的家园,一座座清真寺及其蔓延出的宗教氛围,更使他们视这里为精神家园。

  伊宁,我国的穆斯林博物馆

  在新疆,没有哪个城市能像伊宁这样堪称“中国穆斯林的大画册”。伊宁市人口47万多,民族有37个。在这里,能看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的身影。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维吾尔族,约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其次是回族、哈萨克族等。无论清代从内地迁移而来的回民军屯后代,还是改革开放后来这里寻求商机的新时期回商,他们大多亲切地称这里是自己的家。

  在伊宁,走在大街上,满眼尽是戴着各种帽子的穆斯林男子和围着各色头巾且具有异域风情的女性。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从帽子判断出他们是哪个民族,也无法仅凭头巾分清她们究竟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是回族女子。但就是这些帽子和头巾,汇成了一个丰富的穆斯林世界。在伊宁,午间乘坐横穿城市东西的1路车,这座城市的暖意便会随着暖暖的阳光而升起,你会感受到那份内地城市难得的祥和;而在下午时分逛逛塔西来普市场,你会感受到像穿行在一座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博物馆中,做生意的、闲逛的、寻找商机的各民族穆斯林都在这里出现,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等融合在一起。当然,你也可以去青年广场,在那里能看到年轻穆斯林的生活图景:闲坐广场谈恋爱的、在阳光中享受难得清静的、开着摩托车兜风的……

  几经改名的伊宁回族清真大寺

  在伊犁,伊宁回族清真大寺和拜都拉清真寺、塔塔尔清真大寺并称为穆斯林三大寺。由于地域环境、气候特征、建筑装饰材料、文化传承等特点,伊犁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的清真寺建筑,较多地保留中亚一带的形制,并与当地的材料和建筑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伊犁地方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及其特有的装饰形式。但当笔者走近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南侧、市人民医院对面的伊宁回族清真大寺时,远远就能看到,这座清真寺在建筑形式上更多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这是为什么呢?

  在清真寺前,刚好遇见几位穆斯林,上前道声 “色俩目”,很快赢得他们热情的回应。一个年长者得知笔者为寻找伊斯兰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路线及其遗留的文明印迹而来,便向其他几个同伴挥手告别,引领笔者走进清真寺,并介绍了这座清真寺的由来。老人首先声明,这座清真寺在他们口传历史中一直称为“陕西寺”,并没有网络上或其他资料上说的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宁固寺”、“宁远寺”、“凤凰寺”等的说法。之所以叫陕西寺,是因为最初倡议修建这座清真寺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远道而来的陕西人。得知笔者到陕西省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采访过,老人指着伊宁回族大寺的建筑说:“你看,从外观到礼拜大殿,这不和西安城的化觉巷清真寺一样么?听老辈人说,陕西寺原来的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左右,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清真寺。”

  交谈中得知,老人是从陕西来伊犁的陕西籍穆斯林后裔,笔者能理解他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讲述这座清真寺历史的心情。事实上,伊宁回族清真大寺确实有一段名称几经改变的历史。该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地区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之一。后来,宁夏固原地区的很多穆斯林来到这里,围寺而居,他们自然就称这座寺为“宁固寺”。这些从内地来的穆斯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有人认为这座清真寺可和杭州城内古老的凤凰寺相媲美,也称这座寺为“凤凰寺”。再后来,不少甘肃籍的穆斯林来到这里,由于清代陕甘在行政称谓上往往连在一起,他们便称这座寺为“陕甘大寺”。至于名称中多了个“大”字,并不是寺的规模扩大了,而是因为进寺礼拜者逐渐多了,清真寺在整个伊犁地区的影响大了。此后的岁月里,随着来清真寺执教、传教、办学的陈其周、马良骏、马玉林等著名阿訇都是回族穆斯林,使这座寺成了伊宁城内甚至伊犁地区回族穆斯林礼拜的集中地,于是便有了现在较为普遍的“伊宁回族清真大寺”的名称。

  很快转完了现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伊宁回族清真大寺,仿佛看见当时从内地调集建筑工匠来这里建寺的情景。那些虔诚的穆斯林将自己的建筑智慧融进了这座清真寺,使其既有陕西化觉巷清真寺那样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造型,又兼有阿拉伯伊斯兰教风格,形成了这座中国式的伊斯兰教建筑。

  设在伊宁回族清真大寺里的回民学校

  伊宁回族清真大寺因为马良骏大阿訇的到来,而具有了一份伊斯兰文明在伊犁的人文分量。
  马良骏(1870—1957年),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近现代著名伊斯兰教经师,曾任新疆回族总教长,一生爱国爱教,倾情边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新疆哈密回王沙木胡素特进京朝贡,路过平凉时,拜见了当时已经在西北穆斯林中很有名望的马良骏,提出请马良骏进疆,到哈密的陕西清真寺掌教。1921年,马良骏被伊宁回族清真大寺聘请执教,为这座大寺带来了人文之光。马良骏在这里致力于经堂教育,他的学识和威望,不仅使伊宁回族清真大寺成了吸引天山南北回族、维吾尔族穆斯林前来学习的殿堂,而且也吸引了从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及河南等地的年轻穆斯林学者前来求学,使伊宁清真大寺成了新疆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的中心。当时,前来学习的满拉最多时达120名,创下了我国穆斯林近代史上经堂教育中一坊同堂就学人数之最。

  鉴于当时的伊犁地区只有一所新疆省立第二初级中学的现状,1934年,伊犁的回族有志之士刘长科、留苏学生萨天宁等人倡议开办回民学校。马良骏不仅表示支持,还利用伊宁回族清真大寺的“聚礼日”向穆斯林宣传让子女入学、学习现代教育的好处,呼吁穆斯林支持办学、送子女上学。他还将清真寺的5间经堂腾出来用作教室和办公室,将清真寺北边的一处场地腾出来做学生的操场。同时,马良骏还动员寺坊理事会筹集资金购置课桌凳子、给教师发放工资,让专为自己印经文的马文炳等人为学生刻印课本。回民学校就这样在伊宁回族清真大寺创办起来,当年就招收了160多名学生。

  马良骏在伊宁办学、讲学20多年。他在教授伊斯兰教经典中,博采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陕西学派、云南学派等各派之长,倡导波斯文、阿拉伯文并重,阿文、汉文兼融,要求学生在掌握伊斯兰教经典教义时,也要提高汉语水平,谙熟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在治学上有更大的成就和发展。他本人正是“经书两通”的典范,研究深入,著译众多,由他著述、翻译或摘编的书籍多达30多部,内容涉及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及历史、地理、天文、语言等多个方面。当时,同在伊宁市内的维吾尔族拜都拉清真大寺的掌教艾尔莱姆大毛拉上课就用马良骏的著述当教材。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宁 回族 清真

上一篇:四川清真寺望月楼系清代伊斯兰教建筑
下一篇:观澜清真寺一个温馨的家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