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清真寺及伊斯兰文化
分享到:
2014-08-02 12:10:00 【来源:】 点击:
萨利哈·妥德昌

 西藏现有8座清真寺,拉萨5座,其中3座锁麻寺在陵园中。昌都、日喀则、泽当各1座。拉萨扎什城和古格这两座清真寺被焚毁消失,不复存在了。

  在西藏布达拉宫西面的约3公里外,有一片美丽的绿州,就是著名的“卡基林卡”,即藏语“穆民园林”之意。“卡基林卡”是拉萨穆民的聚居点。这里有拉萨市现存最早的清真寺、穆民住宅和墓地。它是穆斯林来西藏落户和藏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据传,很早以前有一位克什米尔来藏的穆斯林阿訇叶辟尔·亚尔古博向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辞行,达赖十分惋惜地询问他回去的原因,阿訇说:“这里没有落脚之地”。达赖喇嘛听后立即派人在西郊的落多桥“射箭赐地”让穆斯林居住,故“卡基林卡”又叫强达康,“强”即远处,“达”指箭,就是箭飞越远方。另一种传说,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上望见(或有人看见后告诉达赖喇嘛)叶辟尔·亚尔古博在拉萨北面的根培乌孜山做礼拜,遂派人询问后射箭赐地,今天的拉萨穆斯林,甚至甘青穆斯林商人都到根培乌孜山上的一块岩石旁诵经祈祷,把这里视为叶辟尔·亚尔古博的礼拜地和穆斯林在拉萨的最早遗迹。据考察叶辟尔一词是波斯语(导师、领导者之意),系波斯和印度的苏菲派对导师的尊称,亚尔古博是穆斯林的常用名字,从叶辟尔的尊称和山上礼拜的行为看,可能是一位苏菲派导师,结合前文他们进入巴尔蒂等地传教的活动来看这种可能性更大。传说当然不可能全是历史,然而这里有一块名叫穆罕默德·染札的墓碑,其碑文说明它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当时,正处于清朝乾隆时期,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在拉萨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商人约有197名,并建有清真寺。

  “卡基林卡”或“强达康林卡”的创建年代尚未见文字记载,据拉萨穆斯林认为是在1650年似乎不确定。据记载1652年达赖进京途经青海西宁时,穆斯林掌教率50人前来敬献重礼,询问掌教敬奉什么神……这是伊斯兰教的首次接触,此前没有。据穆斯林的传说,五世达赖喇嘛从布达拉宫上向北望见(或有人看见后告诉达赖喇嘛)叶辟尔·亚尔古博在拉萨北面的根培乌孜山做礼拜,就必须借助望远镜才可能,据载五世达赖曾于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送的礼品中有一件“看见远处奇异景观的水晶筒(可能是望远镜)”,此前没有类似记载。经推测不应早于1678年,另外,射箭赐地之说不见文字记载,但在五世达赖喇嘛时可信,原因在这时来自四面八方各地的使节、游历者和商人很多,其中穆斯林也不少,1656年印度孟加拉国王沙哈扎(沙吉汗)派遣他的儿子玛哈玛德沙比(穆罕默德沙比当时是孟加拉总督),来到哲蚌寺并赠送礼品,藏史表明,在1679年6月举行第巴桑结嘉措的就职庆贺仪式时有克什米尔的代表参加。

  据《拉萨文物志》记载,五世达赖喇嘛常在藏历每月八日、十五日,邀请所有穆斯林到布达拉宫做客成为定制,此外给贵族、寺院等赐地至少有四次(1661,1669,1675,1680),也许叶辟尔·亚尔古博这时得到了一块“落脚之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叶辟尔·亚尔古博就是曾经入藏求援的新疆白山派阿帕克和卓,经史实考察发现,他的传教活动在西北穆斯林中有重要影响,以二十五世“圣裔”著称,而在西藏穆斯林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忆,这似乎不合情理,表明阿帕克和卓至少在这里没有积极活动,我认为阿帕克和卓和叶辟尔·亚尔古博并不是一个人。卡基林卡大门“卡基林卡”在拉萨西郊沼泽地边缘的一片园林,现在约有6500平方米,其中有两座清真寺,一东一西,相距几十米。东面的清真寺为长方形,殿内有8根木柱。西面的清真寺建筑比较大,已毁坏,现在的大殿较小,重建于1970年。园林的大门为尖塔,中间书有藏文,意为“江达岗或强达康”,两边分别用藏文和乌尔都文写着“两个清真寺、墓地”,是印度式建筑。礼拜殿的南面是一座林卡。这里绿叶扶疏,芳草茵茵,是穆斯林墓地。墓地与清真寺比邻,墓地内现存一些乌尔都文刻写的石制墓顶,其形制明显不同内地穆斯林,可能是克什米尔、印度风格。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块刻于希吉拉历1133年(1720,清康熙五十九年),这在穆斯林建筑中较为多见。汉文记载最早见于乾隆六年(1741年)官修《西藏志》,“卡基林园,在布达拉宫西五里许,劳湖柳林内,乃缠头回民礼拜之所,有鱼池、经堂、礼拜台,花草芬芳可人……”这时的拉萨穆斯林商人从布鲁克、巴勒布、天竺等处贩卖珠宝、藏锦、卡基毯、布等类,并有克什米尔、拉达克、印度、尼泊尔的穆斯林一直在“卡基林卡”内举行聚礼,直到小清真寺建立。

  另一座拉萨小清真寺座落在大昭寺东南饶塞巷(八廊街)内,俗称尼泊尔清真寺,也称拉萨小清真寺。大昭寺周围的八廊街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区,这座清真寺建在这里显然与穆斯林有关,据《拉萨文物志》记载,这座清真寺是20世纪20年代专门为在拉萨做买卖、短住和长住的克什米尔、不丹、尼泊尔、英等国穆斯林筹资自建的小寺,但1900年俄国崔比科夫到拉萨时,见到穆斯林“在拉萨市南部有自己的祈祷地(指小清真寺),在以西约四里处有单独的墓地(指卡基林卡)”,因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清真寺就已经建立了,这座小清真寺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穆斯林商人履行宗教功课,该教坊的穆斯林大部分来自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商人,他们有自己的社区组织和教长,西郊的“卡基林卡”礼拜殿就只有在重大节日聚会时才使用了。解放前即20世纪40年代这里大约有70余户穆斯林由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理,1960年对这些人进行国籍认定时选择外国籍而迁往境外。现今教坊只有52户教民,其中属于外国籍的有15户。清真寺大门为铁门,该寺布局匀称,结构精巧,大殿近似方形,面积174平方米。

  雪域高原还有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清真寺,那就是日喀则清真寺。远古时期,日喀则没有一座清真寺,也就没有一家穆斯林。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又处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至拉萨的交通要道上,可以肯定穆斯林商人在这里活动的年代也很早,但文史记载少,那时候,印控克什米尔的部分穆斯林来往两地经商,由于路途遥远,有的在西藏短住或长住,由于宗教生活的不便,迫使他们下决心修建一座清真寺。这些先民们硬是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用人拉肩扛、骆驼驮的方式,把修建清真寺的木料一根根运了过来,排除了万般艰险,修建了日喀则清真寺,伊斯俩目的种子从此扎在了雪域高原。日喀则以前穆斯林人口较多,据1800年东印度公司的特涅尔在《出使札什喇嘛西藏宫廷记》中载,逊尼派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等非喇嘛教徒至少有三百人生活在日喀则。光绪十二年(1886)在《西藏图考》中载,克什米尔人“处处有之”。现存的邦加林清真寺据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附近时日喀则繁华的商业区。据当地的穆斯林说,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后来一些人又迁回了印度、巴基斯坦,1960年前有穆斯林40户左右,现在仅有17户人家,他们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但仍然保持着穆斯林的传统。

  

  日喀则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447年,距今已有564年的历史了,这是人们在主麻日礼拜。

  改革开放后,内地穆斯林来西藏经商的越来越多,原来的清真寺无法承担正常的宗教生活。2001年底,这座见证先民血汗,沐风栉雨达6个世纪的小寺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水泥、花岗岩石材建成的现代化清真寺。这座耗资近百万元的清真寺,除政府拔了5万元补助以外,大部分是靠大家的乜贴和自行筹资,从修建到竣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盖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清真寺———日喀则清真寺。

  西藏山南地区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首府泽当镇在历史上曾以制作藏式花呢、喇嘛们的讲经帽子和廉价藏呢而驰名,产品销往拉萨等地,历史上穆斯林在这个地方曾建起一座清真寺,其建筑年代不详,现在旧寺不存在,只有墓地遗址,拉萨穆斯林时常来这里诵经游坟,近年来,由于商业贸易的流通和文化交流,穆斯林人口的逐渐增多,便于开展宗教活动,新建了一所清真寺。克什米尔穆斯林的足迹可能延伸到了康区的德钦县(今云南迪庆境内),德钦县升平镇清真寺是当地最古老的清真寺,于1984年重新开放。这个镇子是商业、运输和藏传佛教朝山的要冲地。据载来到这里的除内地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外,还有印度、拉萨等地来的穆斯林,据说300年前曾有一位叫“尔林巴巴”的土耳其穆斯林学者及他的两个学生从印度来到这里传教。

  除了由卫藏经阿里入拉达克、克什米尔、印度的道路以外,还有两条重要的商路通往喜马拉雅山南麓,一条经江孜、帕里进入锡金或不丹,再到印度的大吉岭;一条由日喀则向西南经定日、樟木进入尼泊尔;18世纪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西藏,被清军击退,于1792年在江孜、定日驻兵,查验商人路证,说明这两条路线显得日益重要。俄国人崔比科夫记载说,在加尔各答有许多来自西藏的商人除了克什米尔穆斯林以外,最多的是尼泊尔人。据清代《西藏志》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藏贸易全系巴勒布———尼泊尔(商民四十名,商头三名,是佛教徒,但有一部分是穆斯林)和克什米尔(商民一百九十七名,商头三名,)常川兴贩,往来不绝。尼泊尔的尼瓦尔族善于经商,控制着加德满都的大部分商业,经营着中国西藏的贸易,后来逐渐定居下来,被当地人称侏罗德人,总而言之,构成西藏穆斯林的来源之一是除以克什米尔人为主的穆斯林外,还包括尼泊尔、印度和中原等地的部分穆斯林。

  我国回族形成于明代(1368至1649),沿青藏高原边缘的青海、甘肃、云南都是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区域,有学者认为,我国北方和西部的半月形农牧接壤地带,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找到了沟通农牧区民族贸易、发挥自身经商特长的用武之地。中国农牧区之间历来存在一种经济互补关系,以回族为主的中国穆斯林自形成以来就积极介入了这一经济流通过程。以回族为主的中国穆斯林,特别是临夏(古称河州)以回族为主的商业活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将甘、青、藏、川等地的汉、回、藏等族纳入了更大的经济流通贸易体系之中。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现在都分布着一大部分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聚居点。

  以回族为主的内地各族穆斯林在拉萨的定居,是和清代驻兵西藏及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擅长经商联系在一起的。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到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先后六次大规模用兵西藏。雍正五年(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两名,留驻川陕兵两千人,雍正十一年(1733)在扎溪地方另建城垣留兵五百名,由川兵顶替三年一换保持到清末,其中有一些穆斯林官兵从军“吃粮”,史料表明,这年始建的拉萨清军驻地扎什城(现在拉萨北郊)内建有汉族的关帝庙和穆斯林的清真寺各一座。扎什城如今的“万寿寺从前原系内地回族清真寺”,据载,驻藏大臣辅鼎于乾隆二十六年六月(1761)下半年被焚毁,改修万寿寺,扎什城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被焚毁,万寿寺已经见不得一点古老的遗迹而系“文革”后新建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雪域高原 清真寺 文化

上一篇:云龙清真寺焕然一新
下一篇:本斋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