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维吾尔族家庭41载的拥军坚守
分享到:
2014-05-03 09:50:27 【来源:】 点击:
贾启龙

  清晨,阳光洒在位于中蒙边境前沿的下马崖哨所,维吾尔族青年外力驾着打坑机来到哨所,帮官兵挖600个树坑。

     27岁的外力,是拥军模范阿迪·尕力老人的小儿子。前几天,老人得知官兵们训练间隙要在盐碱地里种树,便派儿子过来帮忙。

     若不是去年秋的意外跌伤,73岁的阿迪·尕力老人就会亲自驾车来哨所。当年底,老人带着外力来到哨所,正式将拥军接力棒传承下来。

     这个维吾尔族家庭与哨所的鱼水深情,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春,农机操作手阿迪·尕力加油时,不慎撞倒马灯,引燃了旁边的柴油桶。旁边就是弹药库,他抱着燃起的油桶迅速外移。油桶转移出来了,他也成了火人。是下马崖哨所官兵抬着担架,一路小跑将严重烧伤的他送到医院。

    为了感恩,阿迪·尕力自此开始了持续41载的拥军之路。

     阿迪·尕力精通机电维修和驾驶。前些年,哨所靠农机发电,问题不断。可只要官兵一个电话,哪怕是大半夜,他都要赶来维修。

     前年冬夜,哨所服役多年的老锅炉突然爆水,阀门又恰巧滑丝。一时间,操作间内一片汪泽。司炉员杨成军无奈之下,就打电话给阿迪·尕力老人。

    寒夜里,两个人忙了一个通宵才修好。这时,他们才发现,棉衣已湿透结冰,轻轻一抖,直掉冰碴子。

     最让官兵感动的,是10年前冬天的那次紧急抢修。那天,哨所官兵驾车从县城归队,距离营区50公里处,车辆因轴承故障而“趴窝”。

     是时,气温骤降至零下18摄氏度。无奈之下,官兵只得向阿迪·尕力求援。

     两个小时后,阿迪·尕力驾着农用四轮拖拉机,载着家中所有零部件赶来了。修车过程中,一名战士因手被冻得不听使唤,抱起的轴承重重砸在了阿迪·尕力的右小腿上。

     这让老人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至今,他的右腿上还留有半个巴掌大的伤疤。

    下马崖哨所,号称东疆第一哨,距最近的伊吾县城50余公里。10余年前,因交通不便,阿迪·尕力主动承担起替哨所官兵买菜等代购的任务。时间久了,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副连长”。

    除了替哨所义务维修装备、车辆外,阿迪·尕力一有时间,就到哨所转转,能帮上忙的他就尽心相帮。

     2009年,哨所修建靶场。因戈壁滩碱性大,砖极易被腐蚀,靶壕需要由鹅卵石堆砌,官兵们却不谙此道。阿迪·尕力带着5位村民,主动请缨,干了整整一周。

     2010年,哨所光缆施工。一段土路因机械过不去,只能靠人工挖。阿迪·尕力带着25名护边员,挥锨抡镐带头干起来。

     …… ……

     41年的拥军坚守,感动了新疆各族军民。近年来,阿迪·尕力连续10余次被新疆军地多个部门表彰为“拥军模范”和“道德模范”,他的事迹被各族群众广为传颂。

     事实上,阿迪·尕力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这些年,老伴长年卧床,花光了家中的存款。目前,家里的收入全靠15亩庄稼,以及外力靠操作打坑机、粉碎机等设备四处打零工。一年到头,全家收入不足2万元。

     “我是一名党员,深受党恩福泽,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继续报恩。”2008年,阿迪·尕力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要带头珍惜共产党给新疆各族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

     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尽管家中困难重重,可这些都挡不住阿迪·尕力对哨所的深情。尽管将拥军的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中,阿迪·尕力也没闲着,仍常常乘着代步电动车,带着铁锨,到距离哨所5公里外的连心泉维护设施。

    2010年,哨所因吃水紧张,官兵们与阿迪·尕力等维吾尔族乡亲们一道,军民共建了“连心泉”。

     “我会老,但是我们一家的拥军热情,会永远像‘连心泉’那样源源不断。”阿迪·尕力说。(新华网)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家庭

上一篇:文明对话:易中天:怎样的文明有信仰?
下一篇:南京市进一步规范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牛羊肉补贴发放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