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伊斯兰——包容的宗教
分享到:
2014-11-17 15:53:34 【来源:】 点击:
    【贤书法师,俗名刘书宏,网名老蛋,安徽人,素食者,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主。小说《招娣》获得2002年贝塔斯曼全球网络文学大赛中篇小说奖。出版有《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我就是希望你快乐》、《赤色童年》、《盲流》等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曾在《京华时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天涯、榕树下等国内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与绘画作品,其中,《祖国啊,我只是摆个小摊》、《关于老妪摔掉门牙的新闻报道》等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2009年,刘书宏在北京龙泉寺正式出家。】

想不到出家后,还有机会到清真寺跟阿訇交流。

  跟以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阿訇们很和善,很健谈,口才很好,观察力也很了不起,很愿意交流。

  由此,我觉得,还是宗教之间的交流太少,沟通太少。导致了很多的误解,彼此的隔膜太厚。

  在北京三环的马甸桥下,有个清真寺,被称为马甸清真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我随侍几位法师去那里参访,寺里的阿訇告诉我们,宗教跟社会政治是紧密联系的,不可能脱离社会,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在明朝,追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的几员大将都是回民,包括常遇春等。

  朱元璋登基后,从宗教信仰上也给予了这些大将们巨大的回报,于是造就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兴盛,当时的清真寺有皇家勅建的,也有民间集资兴建的。

  我们参访的马甸清真寺从建筑外形上已完全汉化,完全是一个汉传佛寺的建筑风格,四合院两进院落,正中间是大殿,用于穆斯林礼拜。

  一个年轻的穆斯林刚刚从伊斯兰经学院毕业,在清真寺里工作,伊斯兰经学院的所在地就在北京菜市口附近的牛街,与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著名的佛教寺院法源寺毗邻。

  非常有意思的巧合。

  年轻的穆斯林见到我们也很新奇,他说,对佛教的了解极少,主要都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对佛教的认识,一般都是,江湖上有人打架,打得很厉害,忽然出现了一个僧人,这个人一出手,就把所有人都给震了。

  这是他告诉我们的对佛教的了解。因为时间的关系,能看出他很想把伊斯兰世界的信仰、文化介绍给我们,他见我们在清真寺的会议室里看那些伊斯兰风格的奖牌,于是就从绘画开始讲,他说伊斯兰的绘画艺术很了不起。这一点,我非常相信,以前也接触过,很赞叹,很仰慕。

  年长的阿訇最近刚去了台湾,在台湾看到了电视台里播放的佛教节目,法师在那里讲佛法,主要是讲日常的生活,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处理矛盾,解决内心的痛苦,解决生活中那些尴尬的问题。

  阿訇说,这样的佛教他比较能接受,认为,如果宗教都能这样发展的话,对社会对宗教本身都有好处,而且,也反复强调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

  其实,我们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也是非常之少,如果盘点一下的话,基本上是一些零散的信息,出埃及记、圣经、古兰经、十字军东征、流血的耶路撒冷、中东战争、在那片流淌着牛奶和蜜的土地上被反复撕裂的人类的伤口、圣城麦加、富饶的石油、空中花园、巴比伦河、同治回乱乃至张承志的《心灵史》和书中为读者讲述的哲合忍耶,采访了这个世界最强悍的人的西方女强人卡拉奇和她笔下的穆斯林,还有本拉登,等等。

  出家前,因为有过一段报社工作的经历,因为工作的敏感,对宗教问题能回避则回避,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同事为此而招惹的麻烦。这一切串起了一个东方青年僧人的对伊斯兰的印象。

  其实这些印象是不完整的,因为,我从来还没有和一位真正的阿訇推心置腹地谈谈彼此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这次见面,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我所见到的阿訇,以及听到他们宣讲伊斯兰教义的时候都是很温和、很坦诚。

  彼此不了解,是因为我们做的太少。

  如果,我们不带任何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只是以一个僧人和一个阿訇的交谈,我想是完全可以做到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在彼此的心灵中寻找到契合点。政治套话叫求同存异。

  我,很想去了解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内心的世界,也愿意把一个佛教徒的内心世界展示给他看。

  那这些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我的师父让我去参与这些活动,应该是有其用意的,具体的也没有能力去做太多的揣测。但是,至少,我是很愿意进行这样的交流。恩师讲过,希望组建一个由出家人组成的团周游世界,去采访人类社会最高级的文化、艺术、信仰、思想,最后形成文字、视频。

  然后把这些介绍给大家,最终留给后人,其实,我觉得宗教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其现世意义,与政治家之间的交流、经济学家之间的交流一样重要,其价值绝不仅仅是宗教上和文化艺术上的,还有可能会取代军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而且,我们也不知道西方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或者他们期待做哪些事情。我相信,他们在方面已经走得很远。

  曾有一部获奥斯卡奖的美国影片叫《撞车》,这部影片在电影故事的组织上令人耳目一新,影响了后来的数部著名西方电影,包括《巴别塔》(又名通天塔)。

  我相信征服评委的不仅仅是独到而精彩的故事叙述方式,更重要的是影片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可回避的放在了一起。让人类重新认识、理解、观察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和心灵。

  这些电影我觉得不是偶然产生的,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商业社会催生出来的文化商品。我相信她是西方人思维的产物,是在频繁的宗教对话中产生的作品,参与这个作品的艺术家涉及视觉、音乐、文学、科技、政治、传播、商业等等诸多方面的高手大家,就是他们在影响者西方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主流意识。

  而且,我相信他们的背后有宗教家以及成熟的宗教交流经验。

  他们都认同一个思考结果,那就是“包容”。他们用影片告诉人类,如果我们想获得和平和安宁,唯一的出路就是包容,文化之间的包容,政治之间的包容,信仰之间的包容。

  对个人而言,她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我所接受的宗教教育来观察,这个意义在于通过与世界的沟通和对话,以宗教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名言安立的方便,让自己有机会站在整个人类高度去思考问题。就有助于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能够放下有害的信息,去接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

  通过信息促进思考,通过思考让自己的内心学会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包容的生活态度,包容他人和他的缺点。

  当然,我相信学习包容,一定还有很多种方法,但这个方法好像来的比较快,比较迅猛和有意思。但是,这种方式似乎跟传统的学修有差别,我想,法无定法,因人而异。不是一个高低对错的问题。(贤书法师博客)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龙泉寺 沙弥 北京

上一篇:张家口回族人民生活记载
下一篇:沙特股市有望明年4月前对外开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