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分享到:
2017-03-09 19:53: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


  “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和民心相通的最直接方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师范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福建泉州成功召开。

  此次活动旨在整合沿线各国文化遗产研究力量,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平台,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使研讨会更加丰富与立体化,主办方还组织筹备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专题展览、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传承传播工作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丛书编撰研讨会等多个专题学术活动,不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千年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与技术推广的盛况,更紧扣“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另外,与会专家还观摩了由泉州师范学院创作表演的南音新作《凤求凰》,此剧为古老的南音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本次研讨会讨论范围涉及学科涵盖广泛,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政策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内涵、特质、意义、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还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更将丝绸之路纳入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与比较,主要呈现为三个特点:

  第一,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理论内涵丰富,是一场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学术盛会。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来自韩国的柳在沂先生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是增强地区纽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认为要在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沿线64国文化遗产的分布、种类、名录等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为未来的“非遗”保护未雨绸缪。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长铃研究员以南音文化的海外传播为切入点,以传播学、地理学与考古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形态与流变,及其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与变化的过程。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教授认为闽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面临着多种发展困境,提出塑造多语境“闽南传统民间艺术海丝文化圈”的设想。台北艺术大学林珀姬教授指出,要反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创新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雍文昴副研究员提出了在新时期以原有共识作为交流基础,促进艺术观念再度融合,有益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的协同发展。

  第二,关注当代艺术科学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表现。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抓书院、乐府两个方面,全面探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清华大学鲁闽教授以泉州渔村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入手,分析了海上丝路贸易为沿线人民带来的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碰撞融合。敦煌市文化学会高德祥基于他对敦煌文化的长期研究指出,南音中的琵琶与敦煌文化的东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宁宁研究员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传统乐舞形态格局嬗变的角度,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角度,在高度与胸怀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人。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以刺桐音乐乐器、音调、表演形式为切入口,认为历史上刺桐城文化艺术受到来自欧洲、阿拉伯、印度和非洲等地文化的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探讨了来自西域的乐舞进入中土之后的状况,他提出应关注西域乐舞礼俗兼用的性质以及国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藩副研究员认为,以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电影价值在于通过先进视听手段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形象,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泉州师范学院黄科安提出通过闽南民间戏曲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第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具体的案例分析纳入理论研究的框架之中,聚焦文化遗产的现状调研与实际意义。来自新加坡的丁宏海先生以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演出为例,研究如何为古老南音注入新生命的途径。北京大学易剑东教授从华侨现代体育思潮谈起,认为闽系体育品牌应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连续24年担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的王景贤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呼吁“非遗”传播意义重大,保护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将其推向世界。台湾成功大学施德玉以台湾“竹马阵”南管音乐为例,深度解剖了“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永健副研究员通过对景德镇天后宫遗址的研究发现,伴随着移民、贸易等活动,民间信仰从一地移植到另一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燕婷副研究员通过对南音指谱的谱面分析,研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泉州师范学院耿喜波提出海事文化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发展与繁荣的梦想,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展示方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未来将继续整合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资源,通过交流与对话,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张敬华、王巨川)

  专家学者学术观点摘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这样的文化责任——既传承古老文化遗产,又创造出一种适应新型区域化、全球化的新的文化伦理,为世界提供更多元的文化与价值观,推动新的文明模式产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祝东力研究员

  敦煌艺术经过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浸润,以及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凉州文化、中原文化、魏晋文化、隋唐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长期碰撞、融合形成的“合力”,最终熔铸成今天如此伟大的艺术精品。  ——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张炳玉先生

  通过对多处“海丝”史迹的分析研究,充分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就是对话和发展之路,这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非常吻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沈阳研究员

  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在全球的历史中寻找中国的定位……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回顾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通过了解历史和唤醒历史,寻找通往未来的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

  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大量的考古文物中发现斯里兰卡和中国、印尼、马达加斯加有贸易往来,可以断定欧洲、非洲和亚洲国家都和这里有紧密的贸易联系。  ——斯里兰卡PALITHA WEERASINGHA

  艺术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用艺术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的故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欧建平研究员

  泉州师范学院从2003年开始南音学科体系建设,将传统音乐置于文化发展脉络中进行认知和研究,这种艺术教育实践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了重要的经验。  ——泉州师范学院王珊教授

  随着经济贸易的繁荣,新的乐器材质就会被采纳与吸收进来,在多个方面促进乐器制作技术的创新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艺术发展与人类生态、经济活动的变化紧密相依。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Jennifer Post

  如何在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社会进步的同时,通过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守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底线价值和终极意义,需要我们有共同的担当。  ——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带 研讨会 遗产

上一篇: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
下一篇: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