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才:信仰的意境
分享到:
2017-03-28 19:23:11 【来源:】 点击:


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安拉而宁静。真的,一切心灵都因记忆安拉而宁静。(《古兰经》13∶28)

要理解这段经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你根本就不认识你的养主,你怎么能从思念、记忆他中得到莫大的安慰和心灵的宁静呢?如果你对他的认识模糊不清,或者意境混乱,纵使你强迫自己的心理陷入对他的记忆、念想,得到的也只是徒然的紧张和慌乱。信仰真的需要一个过程——从意念到意向性(见注一)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我们刚刚信仰安拉的时候,也许他只是一个我们理性认识到的一个必然存在,没有他,哪来的宇宙万物等或然性的存在?但他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无法想象,一想到他,我们的思维或许就陷入混乱或者一片空白了。

说实在的,很早以前,我就认识到这节经文很美,但是从来难以进入它所描述的状态,甚至真实地想象它都存在困难。只是近些年来,开始对“安拉”有了更广泛的认知之后,才真正能够理解这节经文的内涵,但并不是说我已经能够完全深度地进入经文所描述的状态。这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克服心灵的浮躁和幻想,单独与真主相处,任他的强大、慈爱、广袤、睿智将你的脆弱的自我意识吸纳掉……

试思,当你在六神无主、惶恐不安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个睿智、深沉、饱经风霜、强有力的长者出现在你的面前,陪伴你,为你指点迷津,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会立刻得到一种安慰和鼓舞,对现实和未来有一种清晰和超越的认识。当然,安拉要远远超越任何强悍、有智慧的人类,即使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加起来也不能与安拉相提并论。那么,在你烦闷、忧愁、恐惧不安的时刻,难道你不想有安拉伴随着你吗?你不想以安拉为你的靠山吗?

每当我想起古代的一些圣哲,想起他们伟大而坚定的人格,就为自己的浮躁、浅薄而感到羞愧。然而圣哲们所表现出的人格就是安拉伟大属性的彰显,是安拉的光辉属性的折射,那么你为何不去直接面向安拉的诸般属性,并不断靠近之,而从中吸收力量和能量呢?当然,安拉的属性,你越靠近越觉得辽阔无垠,高深莫测。

什么是安拉的属性呢?爱是安拉的属性,真理是安拉的属性,美是安拉的属性,崇高是安拉的属性,神圣是安拉的属性,永恒是安拉的属性……因此,也可以说,安拉是爱,是善,是美,是真理,是存在,是永恒,是支柱,是一,但是“爱”不是安拉,“真理”不是安拉,“美”不是安拉……一切属性都是安拉的德性,是安拉的尊名,是对安拉的描述,但不是安拉本体。我们仔细阅读《古兰经》,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这样的短句式:安拉确是至仁、至慈的;安拉确是至高、至大的;安拉确实是全知、全能的;安拉确实是至赦、至爱的;安拉确实是万能、至睿的;安拉确实是见证万物的,监护万物的;安拉确实是清算神速、刑罚严厉的……有些章节几乎每隔几段经文或一条律例和典故之后都有这样的句式出现。这种行文并非简单的重复和回旋,而是时刻提醒我们,所有的一切客观现象、历史鉴戒、警告许约、命令禁戒都是在揭示安拉的属性,都是以昭示安拉的属性为基本宗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部《古兰经》展开来,包罗万象,浓缩起来就是安拉的种种大德和属性。我们阅读《古兰经》是从安拉的种种迹象进去,带着安拉的种种属性走出。读经读到最后,万象俱灭,唯有安拉的本体和尊严的属性存在,那是信仰的至境。

凡在其上的一切均要毁灭,唯有你独具尊严和大德的主的本体永恒存在。(《古兰经》55∶26、27)

安拉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一个辽阔无垠的境界,我们在那境界中体验到大的宁静和精神的陶醉与欢愉。安拉有多少个属性就有多少个可供灵魂栖居的境界,而事实上我们只要进入其中的一个境界,也足够今生受用,也足以抵挡一切尘世的灾难和无常了。

当我们心灵的境界与安拉的属性的境界相合时,是谓“天人合一”(我个人的理解)。伊斯兰把记忆、记念安拉的属性作为修心、修身的一项功课,在记忆中我们趋向“合一”的境界,在记忆安拉的尊名和属性中我们不断把信仰沉淀为信德。

何谓信德?信德是信仰者长期认信和行善而沉淀、凝固于其人格中的美德。这种美德像肥沃的土壤一样,滋长各种善念、慈悲和爱,也储存自觉止恶的意向性。儒家有言:“富润屋,德润身”。的确有深厚的信德便有深厚的涵养和宁静、感恩之心,也有大智慧,大福分。要多多行善,广施仁爱,则信德会不断增加。尤其要秘密行善,因为你秘密行善,则安拉秘密地相

助你,秘密地解你困厄。

安拉的每一个伟大的属性便是一座丰富的矿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能量和道德营养。因此,人要学会开放自己,不要总是把自己依附于有限性的被造物上,也不要完全拿自己的性命去拼、去搏、去斗,你见过靠卖血过活的人吗?他的本钱很快就能输光。要学会从自我之外的广大世界汲取能量,要学会信托安拉,从他那里获得援助和力量。天地万物都是归属于安拉的,如果安拉要帮你,决定帮你,则天地万物都会帮你,甚至你的敌人都不得不帮你;如果安拉要惩罚你,谁能够拯救和保护你呢?

《古兰经》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信仰意境,它将宗教信仰融入到万事万物当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把宗教的概念推向了它的极限。因此,甚至我们很难用通常的“宗教”一词来定义伊斯兰。我们可以试看一下它的信仰意境所涉及的范围:

他确已经过几个阶段创造了你们,难道你们没有看到真主怎样创造七层天,并以月亮为光明,以太阳为明灯吗?真主使你们从大地生长出来,然后使你们再返于大地,然后又把你们从大地取出来。真主为你们而平展大地,以便你们在大地上走着宽阔的道路。(《古兰经》71∶14—20)

故你们在晚夕和早晨,应当赞颂真主超绝万物。天地间的赞颂,以及傍晚的和中午的赞颂都只归于他。他使生物从死物中生出,使死物从生物中生出,使已死的大地复活,你们也要如此被复活。他的一种迹象是: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他的一种迹象是:天地的创造,以及你们的语言和肤色的差异,对于有学问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他的一种迹象是:你们在黑夜和白昼睡眠并且寻求他的恩惠;对于会听话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使你们以恐怖和企图的心情看电光,他从云中降下雨水,借雨水使已死的大地复活,对于能了解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他的一种迹象是:天地依他的意志而坚定,当他对长眠地下的你们叫唤一声的时候,你们立刻就出来了。(《古兰经》30∶17—25)

这类经文,在《古兰经》中占有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安拉的无所不在,经常诵读之,自会从宇宙森罗万象中体验出一种整体的广阔的存在意境。我们读这类经文时,不要仅仅只是从中感悟到安拉的实有和他的伟大,更要通过不断的诵读和参悟——也就是格物致知,来突破内心的物质主义障碍,接近一种伟大的统一、和谐、智慧、且充满灵性的精神意境。这种格物的锻炼需要贯彻我们的一生,直到我们睁开眼睛,看到日月的运行,看到满天的繁星就如同看到真理的曙光初次显现在先知穆罕默德(主赐福安)的真梦中那样。

此外,《古兰经》还通过人间的各种事务,乃至于生活中大小事件,来描述安拉随时随地都与信仰者同在的意境,比如:我们独处时, 安拉与我们同在:

你们确已孤孤单单地来见我,犹如我初次创造你们的时候一样。(《古兰经》6∶94)

你说:“我只以一件事劝导你们,你们应当为安拉而双双地或者孤单地站起来——然后思维。”(《古兰经》34∶46)

我们无论与几个人相处,安拉都陪伴着我们,监察着我们:

难道你不知道真主是全知天地万物的吗?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五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六个参与者;比那更少或更多的人密谈,无论他们在那里,他总是与他们同在的;然后在复活日,他要把他们的行为告诉他们。真主确是全知万物的。(《古兰经》58∶7)

我必据真知而告诉他们,我没有离开过他们。(《古兰经》7∶7)

我们诵经、礼拜、工作时,安拉都在看着我们,并与我们同在:

你起立的时候, 他看见你,且看见你率众礼拜的种种动作。(《古兰经》26∶218、219)

无论你处理什么事务,无论你诵读《古兰经》哪一章经文,无论你们做什么工作,当你们着手的时候,我总是见证你们的。天地间原子重的事物,都不能逃避真主的鉴察,无论比原子小还是比原子大的,都记载在一本明白的前定书中。(《古兰经》10∶61)

遇到危机和灾难时,安拉与我们同在:

如果你们不相助他,那末,真主确已相助他了。当时,不信道的人们把他驱逐出境,只有一个人与他同行,当时,他俩在山洞里,他对他的同伴说:“不要忧愁,真主确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真主就把宁静降给他,而且以你们所看不见的军队扶助他,并且使不信道者的言词变成最卑贱的;而真主的言词确是最高尚的。(《古兰经》9∶40)

这段经文是描述先知穆罕默德(主赐福安)与好友艾布白克尔在迁移麦地那时,为躲避敌人的追击,藏身于一个很浅的扫勒山洞中,而此时敌人就在洞口徘徊,相距咫尺,千钧一发。先知却泰然自若地安慰艾布白克尔:“不要害怕,安拉是除我俩之外的第三者。”

当弱者倾诉和辩诉时,安拉全知她的苦衷和她所受的委屈:

真主确已听到了为丈夫而向你辩诉,并向真主诉苦者的陈述了,真主听着你们俩的辩论,真主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古兰经》58∶1)

通过这些经文在信仰者心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穆斯林无论身处何地,何种处境下,都能够感知到安拉的爱与关照。无论何时,安拉都是在场者,不过他在我们的意识中,有时以第三人称出现,有时以第二人称出现。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这样的话,既然安拉每时每刻都伴同着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和自在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限制吗?非也,小孩学走路时,他每一步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生怕一脚踩空,摔倒在地,但等到他熟练了,内心的意向性就形成了,他坦然地行走或者奔跑在大地上,而不用通过意识去思维和考虑,大地是否是坚实可靠的。修行者对安拉的认识,最终会超越自己内心的种种猜测以及人格化的认识,达到自然而然、浑然自在的意境。

---------------

注1:意向性,哲学和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这里,我简单地把它认为是人的心理对熟知的事物条件反射般的自然反应,而无需理性的参与和心理有意识地去操控。比如,我们不用思考和论证,每天能自然地感觉到我们所走的地面是平稳的,所看到的事物、亲人、朋友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自然而然有一种被安拉“关照”和“看护”着的真实感觉,如同婴儿在妈妈身边自然而然有一种安全感一样。

【文章来源《深圳穆斯林》】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意境 马书才

上一篇:正确的宗教理解是推动宗教法治的首要条件——卓新平
下一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