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 事业心 责任心
——访2011年中国朝觐团医疗队队长马克明
2011年9月24日下午3点左右,伴着阵阵秋凉的天气,我们“穆斯林在线”几位工作人员如约来到2011年中国朝觐团医疗队队长马克明老人家。
早就听说过这位马克明先生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穆斯林医生,没想到一进家门,我就被他家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吸引——古色古香的实木家具、挂满客厅墙壁的几幅字画以及几种简单而充满岁月痕迹的古玩,让我对这位回族医生油然而生敬意。我敢肯定:他绝对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医生。
马克明。西宁的表情摄
果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头戴白顶帽、身穿藏蓝色长衫,精神矍铄、温文尔雅的穆斯林学者形象。几句寒暄过后,我们的话题很快转入正题,我们由他即将随朝觐团出发谈起,一直谈到他一生的从医经历和他的生活情况。他的谈话自始至终平易近人,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审视这位受人爱戴、美名远播的穆斯林老中医。他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充满了生存智慧的穆斯林学者,他在用自己的涓涓爱心、超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履行着自己作为一名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出身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一个贫困穆斯林家庭的马克明,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一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但他硬是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谦虚好学的精神和刻苦努力的恒心,使自己在中医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不管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铭记着一位老师的谆谆教诲:“莫是聪明不学医,浮沉指下少人知;与他良药无言利,半积阴德半养身”。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自己多年的从医经历践行着这个朴实的诺言。
马克明在青海民大阿语系成立五周年大会上。西宁的表情摄
与其说他是在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不如说他是在用爱心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找他求医问药的患者每次遇到手头拮据拿不出诊疗费时,他总是慷慨解囊,倒贴资金为他们解除病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来自民间的医生,我就要用我的医术医德回馈这个社会和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的一席暖人心腑的开导,经常比良药更容易化解患者的病痛,难怪有些患者调侃说:“与马大夫寒暄一阵,什么病痛都没有了,他真是一贴宽心丸啊”。
如今的马克明早已经是荣誉等身、功成身退。看着他家一张张医院、市卫生局、省卫生厅颁发的荣誉证书,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和风细雨、耐心细致的为患者服务的情景;退休以后,他依旧放不下自己的诊疗事业,依旧对社会公益事业满腔热情,依旧如一缕春风滋润着被病魔缠身的患者。
佛教界人士慕名前来让马克明大夫诊病。西宁的表情摄
由于他医疗技术精湛,更因为他医德高尚,已经65岁高龄的他,还被聘为青海省红十字医院
“回医回药诊疗专家”,他的人格魅力仍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明先生曾先后六次参加中国朝觐团的随队医疗工作,今年还担任了中国朝觐团医疗队队长;可以说,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身体硬朗,性格开朗的马克明先生还是对自己即将开展的工作充满信心。他坚信:有党和政府对穆斯林朝觐事宜的高度关注,有省委省政府的严密组织,有随队医疗队员的尽职尽责,今年朝觐的哈志们一定能够高兴而去,平安归来。
马克明大夫为一位慕名前来的活佛诊病。西宁的表情摄
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从马克明大夫身上,看到的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我们有理由期待:穆斯林的精英——马克明先生在民族医药方面获得更高的造诣,也祈祷那些经他治疗的患者能早日恢复健康。(穆斯林在线 作者:马庆辉)
马克明大夫获得的荣誉证书。西宁的表情摄
上一篇:韩美虹 孟达天池边走来的撒拉族之花
下一篇:写作是神圣的事业——访作家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