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神圣的事业——访作家霍达
分享到:
2011-11-18 12:20:33 【来源:中国作家俱乐部】 点击:

 近日,九卷本《霍达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该文选汇集了霍达各个时期、多种体裁的主要作品,对其创作生涯进行了梳理。日前,记者就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对霍达进行了专访。

  作品成功缘于作家的真诚

  霍达自青年时代步入文坛,至今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创作历程。谈到作品的成功,霍达认为,其中最重要因素就是作家的真诚。文学,在霍达心目中很神圣,她不是把写作当成挣钱的“职业”,而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多年来,她低调做人,淡泊名利,把一腔心血投入创作,无论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长篇小说,辗转万里采写的大型报告文学,每一句台词都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戏剧、影视剧本;一篇千字短文,一阕寥寥数语的词曲小令,也倾力为之,让自己无愧于作家这个崇高的称号。霍达认为,在物欲横流、思潮汹涌的浮躁年代,作家尤其要独善其身,她坚信,“有着卑劣灵魂的人写不出真善美的好文字”。一个自尊、自信的作家,要从容淡定,甘于寂寞,甘于清贫,不跟风,不讨巧,不哗众取宠,坚守自己的一片净土。

  作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霍达在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等文学领域的著述颇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连续20多年在读者中保持着广泛影响,至今畅销不衰,《补天裂》《红尘》等小说、《万家忧乐》《国殇》等报告文学也屡获国家奖项。当记者问起如何驾驭多种文学体裁时,霍达说,内容决定形式,她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不同体裁的艺术手段虽不相同,但文学都是相通的,她在多种文学体裁中自由穿行,兴之所至,游刃有余。

  赋诗填词,乐在其中

  此次出版的九卷本《霍达文选》首次集中展示了霍达的诗词作品。霍达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尤其钟爱格律诗词。但她并不以诗人自居,仅把写诗作为练笔和自娱,偶尔发表一两首,如《忆秦娥·香港抒怀》《水调歌头·送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远航》等等,往往受到行家的激赏。霍达认为,遵循格律写作传统诗词很见作者功力,当代作家也应该懂得传统诗词格律,如果根本不知“平仄”为何物,若要让小说中的人物吟诗一首来附庸风雅,很可能一张嘴就“露怯”,因为古典文学的基本功是装不来的,护短也护不住的。她说,写旧体诗词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格律是一种严格的约束,但当你在这种约束中获取了自由,“镣铐”就仿佛不存在了。像前人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是严格遵循格律写出来的,而自然顺畅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状态,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乐趣和享受。

  踏遍青山人未老

  回首人生路,在霍达的身后是一长串创作的记忆,有艰辛,也有欣慰。她记得在写作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时,自己走访了十几个县,倾听农民的诉求,为他们呐喊,为他们抗争,遇到不少的干扰和阻挠,那时候,自己的身份都有些模糊了,“不像个作家,倒像个纪检干部。”

  长篇历史小说《补天裂》的写作过程,更令霍达至今难忘。《补天裂》以十九世纪末“香港拓界”为背景和中心事件,描写了当时香港人民抗英保土的悲壮义举。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港英政府对此讳莫如深,由于史料匮乏,大陆以往出版的有关香港的著作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极为简略,而且颇多错讹。霍达前往香港采访时,很多香港人对这段历史的漠视和淡忘,触动了她的创作冲动。“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霍达再次感到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她要写出这段历史,让人们不要忘记。在香港,霍达走遍了新界的每一个村庄,每天早出晚归,和人们交谈,查找资料,用真诚打动了当地居民,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创作过程很辛苦,但霍达觉得那几年生活得非常充实并且很有意义。有了这个基础,小说还原历史非常真切细致,许多人物细节都有历史依据,仿佛作者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那个故事的“亲历者”。霍达说,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乐趣就在于此。

  谈到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霍达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儿女,很难说最爱哪一个。作品一经问世,就已经属于读者,属于社会了,就把评论权交给读者吧。目前,霍达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悟》,将给读者讲述当代三个女性命运的沉浮,这也是作者几十年观察和思考的一次艺术性的总结。在长篇的写作中,霍达“插空”完成了三幕话剧《海棠胡同》的剧本,这部即将上演的剧作,具有浓郁的“京味儿”,又十分贴近现实:房子,房子,在当代中国,没有一个词能这样牵动人心,疯涨的房价和激增的人口的矛盾,旧城改造和传统文化的矛盾,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矛盾……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就请读者去看演出了。


 中国作家俱乐部  作者:王 杨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写作 神圣 事业 霍达

上一篇:爱心 事业心 责任心—访2011年中国朝觐团医疗队队长马克明
下一篇:回族名医马继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