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清真寺(一)
分享到:
2013-05-27 17:46:43 【来源:】 点击:

郑州北大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
邮编:450004
电话:229395
现任教长:谢克选
现任学董;马志忠
郑州北大清真寺建于唐朝,历史悠久,位于郑州市中心位置,建筑宏伟,历代都出现过许多回族学者、军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全寺建筑总面积400O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4亩,礼拜大殿的建筑形式为宫殿式,现有阿訇3人,学董7人,满拉35人。
清真寺有教民1万户,人口3万人,均属回族,遵行格迪目教礼。
寺内有对联如下:
大殿对联:
①认真主无形无影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非远唯一理在心。
②一天画圆须知丹青无二;满地文章当思运笔是谁。
③经文匾有:乾隆十三年马长青阿旬所写两幅。
郑州北大清真寺有明代宣德炉两只,为稀世之物。本寺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郑州是全国旅游胜地,前来该寺观光礼拜的人数甚多。
郑州伊斯兰经学院附设在此寺之中。
郑州旅郑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裕元里街10—1号
邮编:450052
电话:669496
现任教长:韩道亮
现任学董:杨福庆
旅郑清真寺建于清朝末年,当时只是一个十分简陋的清真寺,首任教长买凤楼,继任教长丁朝选。了阿訇任教期间,四处募捐,先后增添了几间棚舍,3间水房和6间女学堂,寺内招生25名左右,聘请了国语老师李先接文,武术老师倪士林授武,不少穆民子弟习文增识,习武健身,文武兼备,教门风气日盛。后遭破坏,直至宗教政策落实后,全坊上下齐心协力,自力更生,投资约30万元,建成了现有的这座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征的两屋封闭式清真寺,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有大殿、水房、讲堂、会客室、学生宿舍、锅炉房、女寺及经书流通处等,清真寺东开设“清真寺回民招待所”,西边开设“回民小吃部”,既方便了过往客人,又增加了清真寺收入,实现了以专养寺,保证了寺内的正常经费开支.旅郑清真寺西临全国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东通繁华的商业街——德化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西南北过往客人甚多,信息灵通,巳成为河南省及全国穆斯林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前来观光旅游和礼拜的人数逐年增多.既方便了本地回民,也方便了广大来客。真正体现了“天下回国是一家”。
该寺办有内部交流小报《班克》,阐扬教理,劝化善行,各地教民多喜读之。
郑州市北下街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下街
邮编:450000
现任教长:孙万生
现任学董:买仁静
北下街清真寺修建于清末民初,处在郑州市中心的回族聚居区,是当地回民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全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2.1亩,大殿建筑面积25O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形式为古典式。寺内有阿旬1名,满拉22名,学董11名,是个规模大,穆斯林人才集聚的地方。
北下街清真寺有教民4000余人,均系回族,遵行格迪目教礼.
开封清真东大寺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清平南北街7号
邮编:475000
电话:554738
现任教长:王绍清
现任学董:张广聚
开封清真东大寺,又称东清真寺,古称大梁清真寺,占地十余亩,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该寺始建年代不详。原址在古开封城外东南三、四里处的文庄,迁入今址的时间不详。据寺内现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踢进士出身吏部候选王珽撰写的“重建清真寺碑记”载:“大梁清真寺在城之东南隅,乃教人礼拜祝国之所也。起于唐贞观二年 (628年)其众始入中国时,后代修茸“不圮。”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敕赐增修”。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部下回族将领常遇春等率兵攻克开封,欲北伐收复北京,然兵力不足,于是在当地招兵买马。大梁清真寺一带回族青年踊跃应征入伍,朱元璋闻讯后很受感动,亲自由南京赶赴开封大梁清真寺,亲笔题写“精忠尚武”的操幅悬挂于大殿内,并下令翻修该寺.寺修好后,大殿内特制一座精雕木坊,取名“万岁楼”,悬挂“精忠尚武”操幅。后历代改挂“万岁牌”,并影印笔迹,镌刻石碑1块,嵌在大梁清真寺内墙上。明永乐五年(14O7年),又“敕赐增修”该寺。两次重修后的寺院占地十余亩,规模宏阔,殿堂、经房、浴室完备,是中原较大的一组伊斯兰建筑群。后该寺屡经兵资水患,屡次修葺扩建,明末,又一次毁于黄水。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掌教曹明,教中人郭鹿鸣、李尚仁等重返故里寻找寺址,并倡众募捐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再次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寺院再次被黄水毁坏。这年6月16日,黄河决堤,17日大水冲向开封城,开封南门竟为回涡冲开,黄水倾门灌人城内,4、50名回民,自告奋勇义务去堵南门,经努力拼搏,终于堵住了南门。但黄水又从宋门南边的水门洞内钻入城来,东大寺附近回族群众大力协助河营兵堵水,他们除将自家房屋砖块拆完堵水,后又将东大寺内房上砖块拆来堵水,然水大无济于事。恰好此时北边漂来两只料涨,满载砖石、麦秸等物,为把料船拉到城墙前,20名回族青年协同河营兵跳入汹涌的黄水中,黄水被堵住了,但19名回族青年却再也没能回来。这使当时开封官员大受感动。河南巡抚牛鉴,奏请清廷,利用河工料物,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寺院大门、卷棚和二殿等。将御赐“护国清真”匾额悬挂大门正中。巡抚牛鉴也亲笔题写了朱红底黑色行书体的“护国佑民”匾额悬挂于南边大门上,还赠了“无论官民人等,到此下轿下马”的牌示,安放在北边大门前石狮后,以示对东大寺的尊重。现存建置基本上保持了这次重修的规模和风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一次重修,解放后,1989年再次维修。
今寺坐西朝东,内分三进,规模宏伟,为开封市四大寺观之一,1963年被定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寺原大门对面耸立大型照壁一座。今已不存。照壁后面的街道(东西向),旧名“清真前街”,大门前临街道(南北向),旧名“清真街”,均见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的“县城图”。大门5间、三明两暗,朱门碧瓦,两侧两底角门,南北两道山墙,门前大石狮一对。大门正中门相下四根方木顶端镌有“护国清真”四字,其上方曾悬挂蓝底黄字走龙边的“敕建清真寺”匾额,今悬挂穆青题写的贴金“东大寺”匾额。南边大门门楣下四根方木顶端镌有“终始无歧”四字,北边大门门下四方木顶端镌有“大道生辉”四字。大门正脊顶上,矗立一座精工烧制的“七孔仙桥”,又名“一桥三亭”,俗称“七孔桥”的宝瓶,本为稀世珍品,可惜“文革”中被毁,现复制一座重叠脊顶,整座大门雕梁画栋,彩绘一新。气势肃穆威严。
二门外是“经书义塾”。民国初年改为“明德小学”,现为东大寺武术馆。
二门三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现门正中上悬“回族东大寺”匾额,门内侧西悬大匾三方:中间是“大道之源”,两侧分别是“在明明 德”、“明德之源”、二门两侧是南北走廊,北边走廊内自北向南排列碑碣几座,均为双面雕刻,有明洪武年间雕 刻的阿文“古兰经”碑,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仲春刻的“古制连班永遵碑”,清初刻的“古制连班序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的“重建清真寺碑记”和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具甘结”碑等。其它碑1O余块毁于“文革”期间.
二门内为宽敞整洁的庭院,中间原建有望月楼。两旁为南北讲堂和水房,附有武学屋和经学堂,均为出厦游廊,红漆明柱。水房门楣悬有“扭身浴德”字样大匾,今备有淋浴设备。
庭院西端是主体建筑:卷棚、二殿和大殿、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卷棚下大殿前5间门的上方各悬有3块大匾,共有15面,多为著名经师所写的阿拉伯文匾,汉文匾多是清末重臣显贵所题赠,如醉亲王,牛鉴等,匾文为:“西域呈教”、“大道之源”等。
大殿为硬山顶,覆碧色琉璃瓦,高约1O余米,深4O余米,宽20米,建筑面积732平方米,大殿和二殿脊各矗立一高大宝瓶。二殿宝瓶早年已被盗。段两侧有高大耳房。大殿内采光充足,宽敞明亮。殿内曾悬挂各式宫灯,今改为数十盏电棒照明。地板上铺有红绿相间的两色地毯,典雅洁静5正西面窑殿雕筑小门的上方及赛殿内雕有精致的椎体经文对联,小门两旁也雕有椎体经文对联。殿内和卷棚内除红漆明柱,花卉图案画栋及殿 内西北角的“敏拜尔”外,再无其他装饰物品,呈现出清真寺素雅朴实的风格。大殿左右各有配殿3间,北面的配殿是伊玛目住室和会客议事场所,南配殿为教长住室和阿訇开学讲经处。
殿后即第三进院,原由清真女学,养正小学和详井院三部分组成,有房间45间,后被市树脂厂全部占用3O余年,通过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于199O年归还寺内,有待于改造开发利用。
东大寺一贯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清以来,该寺(东大寺)的经堂教育在全省享有盛名,曾多次向省内外聘请校长兼教长,如著名的来阿訇、临清的洪五阿訇、北京的王浩然阿訇、通县的张赢仙阿訇及桑坡的杨泰恒阿訇。民国初年,王浩然阿訇任教长时,极力振兴教务,创立“中国回民促进会像支部”,并建立了5个经房:信义社(维中前街)、仁义社(南羊市街路东)、遵义社(烧鸡胡同)、顺义社(铁娘娘庙街)、遵一社(洪河沿),分布寺坊国民居住区,每日派海里凡去宣教。
东大寺在注重经堂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学校教育,曾创办了养正小学和明德小学。养正小学,是河南省和开封市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回民学校,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9O8年)由热心公益的回族有识之士郭草臣、魏子青、杜秀升等人在回族群众支持下创立。校址在东大寺后院。郭草臣任第一任校长.初办时仅招2个班,4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课程除普通小学的内容外,另增有斋戒、教义等。194O年由郭宜甫接任校长,后逐步发展到5个班。到1946年,由回族群众捐款买一座旧宅,学校扩增5个班。1944年,郭宜甫直接在养正小学的基础上得到王还五、杜秀升、杜超凡、许亚青、李俊岭等人支持,在理事厅福建会馆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回民中学即私立养正中学,由郭宜甫任校长,经费主要由回族群众募集。解放后该寺名誉社首铁鸿鹌,任市回民中学校长数十年并创办了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任校长。寺内还办有武学,聘请名师,久盛不衰。
东大寺在30年代前后有八大社头,为寺内重大事务决策者,其中最著名的是魏于青、杜秀升。魏在汴、郑、洛创办城市电力工业,为河南省电力工业的先驱;杜任河南商务总会会长达数十年之久。3二人为河南工商业的巨子,为振新河南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除参与寺务外,也大力发展了开封回族教育事业。
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烈士陵园中辛亥革命烈士之一的丹鹏晏是回族,他曾与许多回族以东大寺为其秘密活动之所,起义前定东大寺为回族会员的起义誓师会址。后为人告密,丹牺牲,其组织者刘步云感回族之恩,改信伊斯兰教。
现在东大寺有掌教2人;伊玛目1人,海里凡18人,学董7人;尊奉老格底木.本坊教民400O余户,约2000O人,大多为回族。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来东大寺参加会礼的穆斯林200O余人,挤满大殿庭院,盛况空前。本坊哈吉有王召、王绍清阿旬、王鸿玉伊玛目。
该寺也经常有国际友人参观和亚非穆斯林访问。1989年3月29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布鲁杰迪率团访问;同年5月17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夫人和该国穆斯林协会会长率团访问;1992年3月29日伊朗诵经团来寺诵经,交流文化。另外还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友人曾来参观访问;香港旅行社曾专车载各国穆斯林数十人来此,以及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专程来寺考查。同时还有英国电视台、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界先后来寺拍摄影视节目,新闻照片等,对外报道和宣传东大寺。
附录:
东大寺珍贵文物:
1、唐代“石莲花盆”。原有一对古莲花盆,现仅存一个。据1985年来寺考查的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介绍,她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看到另一个古莲花盆,并附有文字说明:“此盆另一个在中国大陆河南开封东大寺内存放”.
2、明洪武年间“万岁牌楼”道座。万岁牌楼由来前文已介绍,此不赘述。
开封市善义堂清真寺 地杜:河南省开封市鹧鸽市街 邮编:475000 现任教长:谢生文 现任学董;马遂良
清咸丰初年,陕西东部回族人为躲避清政府镇压所谓“秦川之乱”而东迁。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迁来开封的有300余户,均在籍鸽市街、鼓楼街、马道街、牲口市街一带居住,多以行商、贩马为业,开封人称“马客伙”。经济力量比较充实.陕、甘、宁旅汴之回民,定居不久,就要求建立陕、”甘、宁清真寺。但鉴于所谓“秦川之乱”才平,清政府及地方士绅出面阻止。由商民“忠义和”号马自忠(前渭南候选同知)、“信义长”号苏占杰、“明发样”号伍廷发、“义升德”号于义升、“德盛店”号洪德语、“复盛和”号马自鹏联名呈请祥符县,仿效省会各会馆聚同乡、办义事、设学堂之举,簿建“善义堂”。祥符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颁发告示(现存有碑刻为凭),其告示文摘录如下;“近闻左宫保勒定西陲,其善后事宜,内有回民设立义学延师教读,每学生一名日给白米2斤,以资养瞻一条。商民欲仿昭其法。公捐资财,在城内鸩鸽市卖民房院一座,前门临鹧鸽市街,后靠铁佛寺、名曰‘善义堂’。内设经学,俾回民子弟从师诵经,外设义学,聘请名师,不分殄域,俾回汉两教贫民子弟入学读书。朝夕渐磨,变化气质,未尝非养育人才之一助也。”“查该商民等捐资设塾,实属善举,足见仗义疏财,是堪嘉尚。巳批准立案办理矣。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省城军民士庶人等知悉。尔等如有子弟愿入善义堂学读书者,应即告执事者送学课读。该民首事等务当慎重其事,认真经理,延请品端学粹之士,作为馆师,实加训课,渐义磨仁,通经致用,本县厚望焉。各直愧遵毋违”。此告示得之不易,曾经公堂跪火链、受酷刑。赴京城奔走,蒙朝迁派大员到汴处理,才得以允许建善义堂。当时陕甘宁籍回族商民不仅要建立清真寺,而且也要办义学,提高文化,以育人才。因此,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寺内设塾,开始教五经、四书。进入民国时期,改为民生小学,直到1949年。《中国穆斯林》曾在1993年第1期第28页载文介绍。
寺内另存有两块石碑,正面由按察使衔前安徽凤颖六泅兵备刘流棋撰,文中记载,为建寺,族人马自忠、苏占杰、伍廷发、于义升、洪德语、马自鹏、马策勋等三百余家慷慨捐资白银1万9千3百两。千两以下,百两以上者24家。百两以下,十两以上者70家。余为十两以下者200余家。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建,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落成,历时13年。据建筑物上文字记载,大殿和卷棚从光绪九年(1883年)到光绪十三年落成。
据老人们回忆,清同治十三年之前,仅盖有一所简易房舍,供朝拜沐浴之用。现存规模宏大的善义堂清真寺是光绪十三年八月落成之建筑物,原简易拜殿改为沐浴室。
现寺有大殿十楹,拜殿七楹,后殿三楹,耳房四楹,后院北学堂六楹,东厢讲堂南北屋十楹,前院南北屋六 楹,经学堂十五楹,沐浴室十楹,共计一百一十六楹。此后又在鼓楼街路南路北,马道街路东购置房屋6所,作为养寺之附属财产。
善义堂清真寺落成后,格外雄伟壮观。院落宽敞整洁,房屋布局井然有条,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结构严谨,既有我国古建筑风貌,又有民族“特色。回族一年一度的圣纪,仅卷棚之下可同时摆设7O余席,以供会餐。
当建寺时,由于有些人加以刁难,新建寺院不能称清真寺,只能在大门上边挂上“善义堂”匾额。陕甘宁旅汴国民深感不便。19O1年,慈禧太后由西安回銮北京,路经开封,其前部先行官马安良是回族人,知开封有一座陕甘宁清真寺,到善义堂礼拜时,问为啥把“清真寺”称善义堂,首事们详述原因,并拜请转呈慈禧太后“万民册”。马安良面奏太后,慈禧经过查问,认为民众捐钱建寺,劝化愚民,设塾办学,教化顽童,事属善举。遂赐亲笔御书“清真寺”匾额一方,加盖御宝,悬挂寺之大门。至此再无人敢来干涉、直到清亡之前,因门上悬有慈禧御赐匾额,使文官下轿,武官门前下马,善义堂名声大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省县官吏,文人墨客,也纷纷题词赠匾,前来恭贺。如成亲王赠匾“无畏上帝”;醒亲王赠匾“在明明德”;太子太保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也赠匾“道之大源”;协镇马策勋赠匾“西方区域”。朝廷恩赐十八岁翰林马文梦亲书卷棚四个抱柱。大殿内还有普老爷马寿清阿訇书写的一块阿文大匾和两个经字抱 柱。大殿内外有20余块大匾,真是琳琅满目,金光闪闪,笔墨苍苹,整个寺院装饰得金碧辉煌。可惜这些匾额全部毁于“文革”。该寺现有教民100多户,400多人,均系回族,遵行格迪目教礼。
善义堂清真寺自建立之后,章程严整,老先人之遗愿是如请教长,必请陕甘宁籍之“尔林”。故所请之历任阿訇,皆为德高望重,博学多才,阿文造诣较深的名“尔林”有:第一任阿訇杨振龙,人称杨半面,河南桑坡人,但系陕西派周老爷杰出弟子,河南阿文大学的创立始于此老。后聘请的有马希贤、者万选、云南马善义、普义马仁石、西宁常元举、槐树寨马承德、咸阳马河图。河南籍的有海彦彬、王继增.现任阿旬是平凉人谢生文。善义堂历任阿旬都注重,开学讲经,培育人才。历史上常有“海里凡”1O位到2O位,最多时有40位。另外还有阿文教育小学班。百年来曾经培育出不少有学识的阿旬,分赴全省和西北高原,对宣扬伊斯兰教义起到一定的作用。河南籍成名的阿旬虎彦章、尚希贤、郭景福、于安、马天爵、郭连登、余云龙等皆在善义堂住过学,为其后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陕甘宁的成名阿訇中曾在开封善义堂投师住学者也不乏其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河南省 清真寺

上一篇:河南省清真寺(2)
下一篇:山东省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