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淌过石子路的倒淌河已看不出河的模样 许晟/摄
下了日月山,便到了倒淌河镇,倒淌河镇因河得名,河又因走势得名。天下大河皆自西向东流,唯此河由东向西注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如今的倒淌河已濒临干涸,连江南的一条小溪都不如。通往牧区深处的石子路,直接划过倒淌河,连座桥都不用,任如涓细水,肆意路面,不妨行人走路,亦不妨水流向前。
路边、河中,有藏人将河水拦截成小湖,湖中建栈桥,湖边起蒙古包,加上几个特色表演,便形成了倒淌河景区。殊不知,保护才是最好的开发,破坏水文地拦河建湖,不如保护源头,充沛河水,如此才能细水长流。
一路向西,车窗外是典型的草原景观,青海省施行的也是土地承包制,政府将土地分给牧民,牧民们便将自家的草地用铁丝网围起来,放养自家牛羊,大部分能较好地维持草原的生态系统,不过度放牧。但也有极少例外牧民,远远看去,一片青色之中,有一两块草场已经被牛羊啃食干净,呈黄土色。
西行50余公里,车便近了青海湖,远远看去,天边冒出一条深蓝色带子,大有超越地平线之感。青海湖湖岸线达360公里,可走近了才发觉,想要亲近湖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湖边土地也是被牧民承包,被铁丝网围绕着,一片连着一片。间或有一条小道通往湖边,往往能见着当地人站在路口挥舞着揽客牌子,是牧民的收费项目。铁丝网内的土地大多被犁开了,犁开的土地上,黄土坦陈着,据不确切消息,是为了种植油菜花。不论真假,在牧区大范围破坏原始植被,进行农田作业,都是对青海湖周边地表生态的严重破坏。
从青海湖南山俯瞰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全貌 许晟/摄
官方打造的青海湖游览点是二郎剑景区,景区门票100元,乘观光船另付110元。据当地人透露,景区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如果要乘船,就必须进景区,如果不乘船,可以去边上牧民自家的近水区游玩。从公路向景区眺望,除了新修的建筑,就剩游船码头了。很难想像能有什么结合青海湖特色开发的游览项目。
青海湖边的牧民自建的旅游景区 许晟/摄
以每人30元的价格,我们团队来到了景区旁边的“景区”。一眼看去,不大的湖边,矗立着十来块石碑,碑身披挂哈达,都刻有朱色“青海湖”,以及藏文青海湖字样。数十名身穿藏服的民众,或牵着马,或提着民族衣饰,招揽着生意。我们走近最近的一块石碑,想要留张影像资料,却被告知:石碑是牧民自家立的,要拍照,就得交钱。石碑与石碑间相隔不过四五米,人们竟也能相安无事,“共同开发”。在这个铁丝网内,“景区”往西近一公里的湖岸线,并无牧民自立石碑,也少有游客光顾。不得不令人感叹牧民们的思维神奇,青海旅游开发的神奇。
由于全球变暖,青海湖的蒸发量变大,而支流水量却越来越小。青海湖的湖面面积正不断减小,而围绕青海湖的旅游业却不断升温。但记者观察,青海的旅游业似乎很难印证一句话: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这是前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在2012年7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穆斯林的“执着”与“淡漠”(甘青新观察之三)
下一篇:工信部:9月1日起实行固定、移动电话开户实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