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臣蒙难百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分享到:
2013-11-06 16:43:58 【来源:】 点击:

   李建工/文

 

丁宝臣蒙难百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2013年8月18日上午9时,“纪念回族先烈丁宝臣蒙难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来宾有: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中国伊协副会长刘克杰;《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部主任马利强;《中国民族报》主编俞灵;中国伊协敏俊卿;北京市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刚;海淀区伊协会长杨健;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惠臣;副会长王吉惠;穆斯林学者刘书祥、哈经雄、林松、胡振华、丁文楼、李振中,丁宝臣烈士的后裔丁梦溪、丁当、改敬信等各界人士共40余人。

 

  会议由杨健会长主持。首先由王吉惠阿訇恭诵《古兰经》首章,陈广元阿訇带领大家接都阿宜(祈祷)。然后由穆斯林学者、著名阿拉伯语翻译家,此次会议的发起人李华英先生作主旨发言。他简单介绍了丁宝臣蒙难时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以及这次纪念会的重大意义。

 

  “清王朝入住中国以来,始终执行的是一种民族压迫政策……尤其是动用了几十万重兵对用棍棒武装起来的回民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引自李华英《纪念回族先烈丁宝臣归真一百周年论文》下同)。致使晚清、民初的回民大众,贫愚交加,几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回民以其文化自觉精神,在固守自己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硬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闯出了一条生路……”这条生路就是:王浩然阿訇等人倡导,顾颉刚先生概括总结的“回教文化运动”。

 

  “回教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就是吹响了“回教文化运动”的号角,并为之用尽了最后一滴墨汁,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的历史人物——丁宝臣。

 

  丁国珍(1875-1913)字宝臣,以字行,经名“萨利赫”,世居京郊马甸。他自幼受伊斯兰启蒙教育,于1903年,在王浩然阿訇门下穿衣挂帐,是一位经汉两通的伊斯兰教学者。幼承家学,对医道颇有研究,故挂帐后没有当阿訇,而是在北京闹市区挂牌行医。他思想先进,锐意进取,忧国忧民。虽然行医能解除国人病痛,却无法医治愚昧状态下的民众。因此行医一段时间后,他弃医从文,在友人帮助下,于1906年11月16日,在北京琉璃厂创办了白话文的《正宗爱国报》。

 

  办报宗旨是:“合四万万人为一心”。“爱国如命,保卫中华。”自创刊至1913年7月27日止,近七年共出刊2363期,是“唤起国魂的一幅新图纸”,“可抵毛瑟三千”。最后由于他旗帜鲜明地反复辟,矛头直指窃国大盗袁世凯,而于1913年8月19日,被反动政府杀害。行刑时丁宝臣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实现了他“百折不回、死而后已”的爱国志向。

 

  他是中国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斗士,是中国穆斯林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在他之后,穆斯林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当年回教刊物已达270种之多(马博忠统计),真正起到了唤起回众、团结回众,投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使得回回民族又重新昂首挺胸于中华民族之林,可谓“功莫大焉”。直到现在,“丁宝臣的献身精神,和对‘回教文化运动’的贡献无出其右”,因此,“纪念他是中国回教文化史上的空前壮举”,必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接着,由对丁宝臣烈士的人生轨迹,有一定了解的满恒先先生介绍了丁宝臣的成长环境和他伟大的家族。

 

  丁宝臣的嫡孙丁梦溪及其几位穆斯林学者,都相继作了精彩的发言。在中国伊协秘书长郭承真发言后,陈广元会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号召全体参会人员学习丁宝臣烈士爱国爱教,不畏强权的大无畏民族精神,更深入挖掘回族先贤们的辉煌事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会议结束前,在会场上展示了为了纪念回族英雄丁宝臣蒙难百年由马博忠先生撰词,李建工书写的四尺楷书对联一副:“反复辟甘抛头颅,拥共和尽洒热血”,连同由李海欣书写的“阿文条幅”一并由丁氏后人收藏。会后,全体来宾在海淀清真寺大殿前合影留念。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丁宝臣 蒙难 百年 纪念会 北京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下一篇:临夏外语学校马俊老师荣获临夏市2013年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