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分享到:
2013-07-09 11:35:47 【来源:】 点击:

 

    保安族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亦称“保安回”,自称“保安”。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临夏自治州各县及青海省循化县。人口1.2212万(1990);使用保安语,无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中夹杂约40%汉语借词,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根据民间传说、习俗和语言特点,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明以来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回回人,在青海省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藏、土、汉等民族融合而成。据史载和口碑资料,122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归采时,将中亚的各族大批俘虏编入探马赤军,1227年蒙古灭西夏,占领了积石州。包括今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了蒙古军的重要军事据点。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探马赤军就地驻扎屯垦,其中的回回士兵,就成了今日保安族的先民。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并修建“保安堡”,置都指挥管理同仁12“工”(工相当于乡)。当时的保安人,主要聚居在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3处,时称“保安三庄”。保安的地名发展为民族名称。约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前后,由于清统治阶级挑拨土、藏、汉等族与保安人之间的关系,部分藏族和土族人持械驱赶保安人,在他们逃往循化途中,得到藏族朗加部落的友好帮助,顺利到达循化后,又受到撒拉族的热情接待,把他们安置在循化城以西的5个“工”居住。

 

 

    3年以后;保安人再次东迁,来到了今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地区,定居于大墩、梅坡和干河滩,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仍沿旧习称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遵行哈乃斐教法学派。原所居住的30多个村庄,村村有清真寺。大河家的清真寺,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是典型的大屋顶式建筑,雄伟壮观,是保安地区的“海乙”寺。附有阿拉伯语经文学校。近代以来,在甘肃省、青海省出现了苏菲主义门宦,在保安地区也产生了崖头门宦与高赵家门宦。

 

 

    崖头门宦以其创始人阿卜杜勒·法塔赫的原籍在大河家的崖头坪而得名。高赵家门宦是保安族人马叶哈雅创建的一个门宦,因他是积石山自治县高赵家地方人而得名。保安族人的婚丧节日、家庭生活及习俗等方面和四周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一样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深。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保安族

上一篇:邦克
下一篇:北京东四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