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族聚居村的改变
分享到:
2014-01-11 19:30:24 【来源:】 点击: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辛村是个仅有300多口人的回族聚居村,也是山西省42个、临汾市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3年来,临汾市民宗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政策,紧扣基础设施改善、致富产业培植、科技人才培养、农民收入增加4个目标,创新思路,整村推进,让这个昔日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经济、人才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富裕村。

  辛村的水、电、路、村建设一直是影响群众生活的难题。由临汾市民宗局局长带队的调研队深入辛村调查研究后,确定出“项目扶持、产业扶持、科技扶持”的基本思路,把解决辛村基础建设的问题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事来抓。市民宗局积极帮助争取饮水工程项目,修建提水站两级,蓄水池3个,提水4公里,为全村村民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300余口人和1500多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

  始建于清光绪元年的吉县辛村清真寺,因房屋为土木结构,外加时间久远,成为危房,严重影响了广大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安全。市民宗局多方筹集资金新翻建了清真寺,新清真寺包括清真寺主体建筑、民族同心碑、文化活动广场等建筑,不但能完全满足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还让村民有了文化活动室。

  以前,辛村的回族群众都住在土窑房里,市民宗局得知后实施了新村建设工程,将新村建设与清真寺建筑群联为一体,达到“四化四改”标准,改变了群众居住条件。目前,全村60户村民中有55户已住进新平房。同时,为辛村修建了中心广场,完成了村道绿化、硬化和排水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村中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生病群众没钱医治,也同样牵动着市民宗局干部们的心。为此,他们多方奔走,联系市佛教协会为辛村困难学生资助学习费用,通过深入了解,确定资助了25名学生,连续3年为她们每人每年提供2000元的资助费;市民宗局还联系了市天主教露德医院,连续3年在辛村开展义诊送药活动,免费为13名患有白内障的群众做手术,并免费送药品1.9万元。
  由于辛村是纯农业生产村,缺乏特色优势种植,群众收入也一直处于低水平,市民宗局多次组织带领群众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帮助辛村发展壮大苹果、烤烟、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如今,全村900亩耕地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600亩,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亩,牛羊养殖存栏达到1500头(只)。

  为了让产业获得高效益,市民宗局加大力度,发展辛村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市民宗局帮助村民们实施烟水配套300亩,建新式烟叶烘烤炉17个,保证了全村300余亩烟叶提质增效。改造坡耕地120亩,改造老果园180亩,并帮助实施果园节水灌溉工程,使全村600亩果园全部接通灌溉自来水。在废弃的旧村基础上平整土地130亩用于修建养殖场,建有饲养区和饲草种殖区,养羊1200只,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绿化等。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回族聚居村的产业支撑体系,增强了特色产业发展动力。

  目前,辛村90%的群众都参与到苹果、烤烟和养殖中,群众收入的90%源自苹果、烤烟和养殖。全村烤烟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苹果年收入达到280余万元。养殖业收入达到90余万元,同时,养殖业每年还为苹果、烤烟种植提供有机肥料1600余立方米,达到了有机循环的生态新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辛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技术人员缺乏、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是突出的问题。

  为此,市民宗局坚持每年多次协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回族群众送科技、送服务,使广大回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市民宗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树典型、搞示范”的方式开展培训,聘请省内外知名农业技术专家、教授,到辛村进行技术培训2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农民1600余人次。组织回族群众先后3次到曲沃、蒲县和陕西洛川,学习新式烤烟炉烘烤技术和果树管理技术;先后6次到晋中地区、运城地区和陕西渭南地区参观学习养殖技术。如今,全村已有30余名农业技术骨干,他们用特色产业和专业技术造就了一批致富能人。(民族报)


责任编辑:伊人

  同时,市民宗局还从教育引导入手,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引导回族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做合格的建设者,为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个 回族 聚居

上一篇:平顶山市 郏县姚庄回族乡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
下一篇:建设银行西宁铁路支行与创新集团拆迁安置情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