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发展、亲如一家的调查与思考
分享到:
2014-02-03 10:33:35 【来源:】 点击:

 

    2013年11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困扰西吉县城12万居民的“喝水难”“水难喝”问题成为历史。王猛摄

    “俺这是第二次戴白花,第一次为毛主席,这一次为赵峰。”白红艳说。

     2013年4月28日,是吴忠市利通区金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峰出殡的日子。凌晨5时多,彻夜未眠的社区回族居民白红艳戴好白帽,来到赵峰家。楼下,早有百余位居民等在那里,其中,30多位都是和她一样头戴白帽的回族群众。

     白红艳含着泪拿起一朵白花,轻轻地戴在自己胸前。在场的回族群众纷纷上前,重复着和她一样的动作。

     人越聚越多,小区里站不下,便挤到街边的人行道上。听说赵峰去世,利通区乃至吴忠市的很多干部、职工、居民甚至出租车司机纷纷赶来,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大家都想送他最后一程。花圈沿路排成了两行80米长的白色曲线,仍在不断延伸……

    一位汉族书记的离世何以在当地回族群众心中掀起狂澜?

     头戴白帽、已是花甲之年的金玉宝不断用粗糙的手背抹着泪,这位虔诚的穆斯林第一次在胸前为汉族同胞戴上了白花。“赵书记从不嫌弃我们这些困难群众,和我们走得最近,帮得最多,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念想。”金玉宝悲戚得如同自己失去了爱子。

     情之美景在于心!赵峰走了,却把一个“和”字种在了金塔社区1万多居民的心中。

     而这,只是“宁夏镜头”里的一个瞬间。

   一、根脉相连,滋养传承寓于景

  深冬,我们穿行在宁夏城乡山川之间,从千里奔腾的黄河到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宁东,从新图欲展的西海固到葡萄长廊初长成的贺兰山,虽是枯寒时节,万木凋零,但这片土地上却滋长着一种“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每个细胞里都蓬勃着发展的活力。

  被发展之美吸引的同时,我们的心也深度触摸到了涵养“美景”的另一种风景——与发展紧密咬合、螺旋式上升、相互提供养分,从每一张脸庞、每一个眼神中传递出的祥和之美!

  在这片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为贵是每一位宁夏儿女心头的一粒种子,用热血和信念灌养、繁盛、传承!

  在这片土地上,回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故事如夜空星辰,难以计数:毛泽东夜宿西吉县单家集、回族大教主洪寿林冒险掩护红军、中央红军建立豫海回民自治政府……这些宁夏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是记忆深处的过往,更是撒落心头的种子,与根脉相连,与血脉相通。

  (一)

  宁夏西吉县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纪念馆内,一座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坐在土炕上与回族老人促膝长谈的场景,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革命领袖与回族群众的深情厚谊。

  沿时间之河溯流而上。老一辈革命家与回族群众的友谊在宁夏大地薪火相传。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途径单家集,当地群众盛情接待。在清真寺北厢房,毛主席与阿訇马德海促膝交谈,阐明党和红军各民族团结、平等以及尊重回族习俗等政策,并夜宿于此。单家集的回汉群众有感于当年的情谊,自发捐款在毛主席夜宿的单南清真寺修建了“人民救星,一代天骄”的纪念碑。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同心县下马关,占领豫旺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严格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清真寺,这些举动使回族大教主洪寿林十分敬佩。“与红军接触后,太爷爷断定这是一支老百姓的军队,他给了困境中的红军很多无私的帮助,并手书阿文条幅‘仁义之师,阳光普照’送给了红军。”洪寿林的重孙、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洪洋回忆。作为回报,红军将领唐天际代表红军十五军团给他家里送来了200只羊,并授予一面用两块被面拼接而成、写着“爱民如天”的锦旗。

  1937年,洪寿林逝世前嘱咐儿子洪清国:“我留给你红军的这面锦旗,比什么家产都珍贵,要不惜一切将它保存下来。”洪清国遵照父亲嘱咐,把锦旗放在罐子里,用黄蜡封口,藏在炕洞里。二十多年里,洪家虽数次搬迁,但那面锦旗始终完好无损地封存着。1949年宁夏解放,洪清国把锦旗作为文物捐给了国家。

  岁月流逝,两块被面拼接成的锦旗早已没有了鲜亮的色泽,但在回汉各族群众心中的分量却一如往昔。

  (二)

  1936年10月20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代表大会开幕。经过3天大会,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清真寺的杂役工、回族青年马和福当选为主席。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不啻为一道划破荫翳的闪电,一声震撼天地的惊雷,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对此连续报道,盛赞“这是回民政府的第一次!是回民解放的先声!”

  马和福出任县自治政府主席之后,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带领游击队员同回族乡亲们一道先后为红军筹集粮食6万多斤,银圆8万多块,布匹、滩羊二毛皮和老羊皮大衣4000多件。由于坏人告密,马和福不幸被捕,1937年4月3日在同心城西门外河滩上被反动军阀秘密杀害。马和福的儿子马兆年,冒着生命危险,把父亲保存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大印一直珍藏到解放。如今,这枚大印就陈列在宁夏博物馆中,成为了英雄的见证。

  70多年前,一粒红色的种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播撒进宁夏大地,播撒进回汉各族群众心中,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三)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如春风劲吹。区域内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占三分之二,各族人民踏上共建美好家园的新征程。

  自治区成立之初,底子薄、基础差,全国各地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宁夏,大批各民族干部、技术人员、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纷纷奔赴宁夏。宁夏办起了大学,开发了煤田,建起了电站,迁来了许多重型企业。

  1964年底,朔风严冬。来自瓦房店轴承厂及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建设者,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水沟风餐露宿,修路架桥,兴建厂房。经过几年努力,西北轴承厂于1970年正式投产。之后,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立钻车间迁建的长城铸造厂,大连机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厂,大连起重机器厂迁建的银川起重机器厂,青岛橡胶二厂和沈阳第三橡胶厂迁建的银川橡胶厂,大连仪表厂迁建的银河仪表厂……填补了宁夏工业的空白,支撑起这片热土上最初的工业版图。

  此外,国家还从中央歌舞团、中国杂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等单位抽调100多名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组建了宁夏歌舞团,还将中国京剧四团整体派往宁夏,成立宁夏京剧团。

  物质和精神上的补给,促进了宁夏的快速发展,内化为滋润和谐的养料。

  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把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朋友紧紧地与宁夏连在了一起。像一粒粒顽强不屈的种子,在这片大漠戈壁,坚强生存、快乐生活。

  1972年,得知西海固地区不少农民“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周恩来总理不禁潸然泪下。他在中直机关7000人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这个当总理的有责任啊!”那一年,党中央召开西海固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一个西北边陲地区的贫困问题,这在我们党历史上是第一次。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宁夏 各族人民 团结

上一篇:我国重新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下一篇:金正恩视察育儿院 称孩子是“国家的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