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发展、亲如一家的调查与思考
分享到:
2014-02-03 10:33:35 【来源:】 点击:

  三、硕果累累,化作春泥更护花

  (八)

  幸福是啥样?是一碗水,是一杯羹,是病了有医看。如此简单的生活,在厚土黄天,在被风吹矮了院墙的老家,那么遥不可及。那就走吧,一直往山外,往有水有梦想的地方……

  这是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许多移民内心深处曾反复吟唱的歌谣。

  上世纪80年代初,“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农民,为了吃饱肚子、改变命运,怀揣梦想,自发来到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在戈壁滩上以开荒等方式求温饱、找出路,并在此形成了一个新的聚居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97年,按照中央闽宁对口帮扶的决策,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提议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帮助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十一五”末,西海固地区仍有极度贫困人群35万,生活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地方。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成为宁夏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中央支持下,宁夏在“十二五”期间多方筹措上百亿资金实施生态移民,把困难人群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适宜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并将300万亩移民迁出区逐步退耕还林。

  大移民,不是人口的简单重组,它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化,不亚于大自然的变迁。闽宁镇的人口主要来自西海固地区各县,还有为数不少的自发移民、流动人口。闽宁镇又是回族聚居地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伊斯兰教不同教派、门宦的信教群众生活在一起。为解决回族聚居“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问题,从八十年代末期实施移民到现在,从西海固移到宁夏条件较好川区的移民已达120万,是宁夏历史最大规模、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采取插花安置、回汉杂居,是移民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亮点。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是个移民新村,汇集了来自原州区彭堡、河川、寨科、张易等9个山区乡镇的806户移民。邻里之间没有院墙之隔,宛若一个大家庭。回汉群众每遇婚丧嫁娶,常常相互走动。汉族群众在摆宴席时,还会专门请阿訇宰牛羊,借回族锅灶使用,请回族厨师掌厨,完全按照回族习俗招待宾客。

  经过闽宁两省的共同努力,闽宁镇已从昔日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原变成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江南小镇。

  (九)

  “宁舍一口馍,不舍一碗水”。在赤地千里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一滴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这里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因为缺水,当地女子看到天阴欲雨,会换上薄一点的衣服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等雨。雨后回家,赶紧脱去衣服,把身体擦干,就算洗过澡了,当地人把这叫“趁雨”。

  然而,即便最缺水的时节,西吉的420座清真寺依然保障供水。在西吉北大寺教民的记忆中,消防战士曾多次为寺上送水,以保证信教群众的正常用水。

  2013年11月19日,天寒地冻,贺家湾水库的水经78公里长途跋涉,穿山越岭流进了西吉50多万群众的梦境里——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提前通水。

  这一天,闻讯而来的老百姓等在那里,清冽甘甜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舀一瓢,喝一口,喜泪禁不住流出眼眶。64岁的回族老汉白志强说:“以前谁来家里都不舍得倒一碗水,现在我每天都沏一壶八宝茶,斟上一杯,感谢共产党!”
    作者:蔡国英(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宁夏 各族人民 团结

上一篇:我国重新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下一篇:金正恩视察育儿院 称孩子是“国家的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