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清真寺(六)
分享到:
2013-01-16 23:59:34 【来源:】 点击:

夏河县美武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夏河县佐盖曼玛(美武)乡加科村
邮编:747103
美武原为甘南至临夏交通线上的一个小站,很早以前就有回族商贩来此经商。1928年始建小清真寺一座,1939年,1946年由马全哥等主持修自扩建,礼拜殿及其他用房都较简朴,不过土木结构平房而已,但教民多虔心教门,不废跪拜。他们生活上虽不富足,但贩卖微利,亦足温饱,教兴俗美,民风淳厚。该寺于1968年被拆毁。1981年集资重建。现占地1亩,土木结构礼拜殿3间,硬山式,上盖机瓦。有教民20余户,100多人。寺有阿訇1人,满拉3人。
夏河县阿木去乎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加科村
邮编:747106
该寺创建于1909年,由赤玉山等主持修建、初较简陋,有大殿3间、其他用房15间,都是土木结构平房。1962年关闭,1967年被拆毁,寺址被占用修建机关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984年另辟新址重建,现该寺有大殿一座,三转五间,古典殿点式,讲经堂、宿舍5间,净水堂4间。有教民gO余户,629人,属回族、撒拉族、东乡族。该寺尊行华专教礼。
夏河县博拉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夏河县博拉岁加科村
邮编:747105
现任教长:马合表提
博拉清真寺距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镇约40华里,213国道经过寺旁。地处藏区,海拔3000米,水丰草茂,农牧俱宜。回族商贩到此经营商业,兼营农牧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真寺创建于1853年.创建人名叫麦知。寺在“文革”期间一度被迫关闭,后礼拜大殿又被拆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教民于1983年自愿集资加以重建。现清真寺占地约1亩,有庑殿式三转五礼拜大殿一座,讲经堂、宿舍共5间,并建有三层宣礼塔、寺有教民264人,均系回族。
卓尼县下甘藏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卓尼县申藏乡下甘藏村
邮编:747605
现任教长:张德明
现任学董;丁克明
下甘藏村原有清真寺,始建年代不可考。原寺毁后,1948年教民修平房数间,权做礼拜,1966年被拆毁.1982年又重修了大殿,为砖木结构,当地称作“四平式”。1983年又增修讲经堂和净水堂,也都是瓦房。全寺占地面积1.5亩,大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除阿訇外,寺有读经满拉3人。寺有教民约50户,250人。回族,尊奉依黑瓦尼教礼、每至尔德节、古邦节,都去临潭县城清真南寺聚礼。
碌曲县郎木寺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碌曲县邮木寺乡加科村
邮编:747205
现任教长:马由四夫
现任学董:丁有福
郎木寺为一市镇,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白龙江由此发源,有两座古老的喇麻教寺院,以此远近闻名。
郎木寺清真寺原称河北清真寺,可能是清末来此地做生意的河北籍回民所修,毁于“文革”。1980年重修。新建清真寺大殿为悬山式,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积2亩。有教民42户,226人,均属回族,尊伊黑瓦尼教礼。
碌曲县西仓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碌曲县西仓乡
邮编:747200
该寺始建于1878年。大殿为中国传统式的建筑形式。全寺占地面积1. 3亩。“文革”时期被拆,1981年集资重修。现有砖木结构大殿3间,宣礼塔3层,配房11间,其它用房8间。寺内成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现有学董1人,阿訇1人,满拉3人。教民297人,共66户,其中属伊黑瓦尼31户,老格迪目35户。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城内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韩哈三
现任学董:吴耍力亥
临漳县清真华大寺是甘南州最古老而著名的一座寺,座落在临漳县城关镇(旧城)城中央,起源系最早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老格迪目,后尊崇花寺拱北至今。
临漳县清真华大寺,原名挑州礼拜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挑州厅志》记载,“沐英,明征西将军,洪武十三年(1380年),挑州十八族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地,英奉太祖命,提军旧城,寇遁去,追擒三副使,筑城东笼山,设戌兵守之,六月班师,以功封平西候。”相传沐英所留屯田戌边兵车多为回族,并修了清真寺。史载“旧洮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丁未年修”。这时洮州伊斯兰教仅只有格迪目,宗教内部并无分歧。该寺初建时,在洮州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是现在上专下寺面积的总和。
十七世纪后,中国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更广泛,兴盛了近千年的茶马司洮州,回族商户日趋增多,回族农户以旧城为中心普及到新城以北各乡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支系花寺教礼创始人马来迟(1681——1766年)来挑州 旧城讲经、受到洮州回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据传,华寺道祖马来迟来挑州旧城讲经,行至范家咀阳坡一地时,正为午礼时间,他领几个门生在此做了午和,后来人们把这块地称为“拜毡地”,也叫“吊地”,后附近出清泉一眼,至今人们饮用。道祖马来迟到旧城时,受到全城回族群众的隆重迎接,在桃州礼拜寺讲经后,赠该寺大白锦旗一面,上面绣有深绿色阿文字,后由教民藏在宣礼塔顶层内,白朗过临潭时连同塔殿一起烧掉。
根据《路引集》载,清乾隆初至三十一年(1766年),道祖马来迟在甘肃河州(临夏),挑州、岷州等地和青海循化、化隆、贵德、同仁、西宁讲经。当时“临潭旧城的下寺、太平寨寺、卓洛下寺首先尊崇花寺”挑州礼拜寺更名为挑州清真花寺。
马来迟始祖创立的华寺教礼传至第三代教主马光宗(北州太爷1749—1826)时,其门生马在真阿甸于清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后,脱离华寺,接受新疆莎车(牙日光)依禅经堂的学礼,于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后,创立了北庄门宦,挑州约三分之一华寺信教徒改崇北庄教礼,马葆真遂派第二个重要门生敏尚礼阿旬(1783——1864年)为北庄住旧城的“木勒提”,主持旧城教务。与此同时,从华寺占地面积划出北边4.5亩,建立了北庄拱北的临潭旧城上寺.旧城华寺占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目前为10.5亩。从此对挑州清真华大寺也简称“下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先后被焚烧、拆除又重建五次:
据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重建过一次,由谁筹资兴建无记载。
清同治年由本寺教民敏晋成负责集资复建一次(《挑州厅志》三卷第9真记载)。
民国元年即1912年白朗起义军过旧城受阻击而攻打该城,占领南城墙,向城内射击,旋又攻开南城门,进城烧毁民房及两座清真寺,城内回族群众2OOO多人因遭惨死。两年后由敏步堂等教徒集资重修。
民国18年,即1929年,由于地方变乱,清真寺烧毁,后于1938年由敏顺喜等学董负责重修。
“文革”期间,视清真寺为“个鬼蛇神”的活动场所,1968年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由寺管会负责人马宗德等代领信教群众于1984年重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历史上几次被毁,几次重修,其建筑布局和建筑艺术沿袭中国古建筑传统并结合阿拉伯建筑特色。历次建筑起架磅礴、结构宏伟、展檐飞角、砖刻木雕,其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中国传统的木制结构形式上更带有极为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和花寺风格,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1985年完工的大殿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高26.5米,分三层,一楼为满拉宿舍,高4米,面积为10O0平方米,二楼礼拜殿高7米,内仅立两根大理石柱子,面积也是10O0平方米。三楼圆顶高15.5米,面积为20O平方米。大殿主体造型为圆顶拱门,突出的硕大圆顶,宛如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大圆顶的再现,圆顶表面嵌镶了碧绿色瓷砖,使整个清真大殿庄严雄伟,气势非凡。另有水房、学堂、讲经堂、宿舍等,使整个寺楼堂环列、殿庑连属,而且整个建筑群造形稳定,外观轮廓起伏,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构造完整,是中国清真寺建筑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该寺信教群众9OO多户,6000多人。
历史上到过临潭清真华大寺,开学讲经的阿旬很多,其名单连同其它文物毁于民国18年(1929年),至今口碑相传的唯有华寺道祖马来迟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该寺讲经。另据高龄老人讲述,从1942年至今有以下阿旬在该寺开过学:
桥卧阿訇(周阿旬)(1942年元月至1944年12月);西两智哈吉(1945年2月至1946年12月h临夏小西关尕刺阿訇(1947年1月到1948年3月);法真哈吉(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祁明德阿訇(195O年4月至1955年12月);韩哈比阿訇(1956年元月至1958年8月);丁发祥阿訇(1978年至198O年);马忠贤阿訇(盐关阿訇)(1981年2月至1988年);韩仰天阿旬(1988年3月11日至1989年);郑由四夫阿訇(1989年11月至 1991年11月);韩哈三掌学阿訇(1992年2月招聘为讲经领拜阿訇)。
历史上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培养的阿旬,清朝以前的已无记载,清朝马三个阿旬、民国敏润个阿訇、解放后了发祥阿訇,都是学识渊博,并在外地各大清真寺开过学的阿訇。培养的一般阿旬有2O多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培养出的有张来折不等阿訇。
该寺自明洪武年间落成后,当时回族边关守兵从内地带来了很多朝廷赠品,该寺三次遭难时先后被劫掠。但由信教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和收藏下来的,有明宣德年由朝廷赠送的混金铜香炉两尊,一尊底刻“大明宣德年制”,金石味很浓,高13.8厘米,直径29厘米;另一尊底制二盘龙一印,印书“大明宣德年制”。高14.9厘米,直径31厘米。
附:本坊著名人物简历:
敏翰章,(1867——1929年),字悼丞,号柳斋,甘肃省临漳县城关镇人。清凛生。童年入私塾,聪颖好学,敏而强记,有“神童”之称,光绪乙西(1885年、得选为拔贡,文章冠乡里。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肃正宁县知事,后又被选为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继而又任古浪、镇番、武威、永昌等县县长,政绩显著,成望颇高,深受时人拥戴与执政者重视。他诗文超群,擅长书法,深得松雪神髓,是当时省内颇具名气的人才。
临潭县清真上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城内北街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启文
现任学董:马继业
临潭县清真上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历经沧桑,屡遭兵死,曾几度拆 毁、几度修复。本寺折麻提现有600多户,40O0余人。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于省内外。经考清真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据有关记载证实,现在的临潭回民,祖籍为南京竹丝巷人。是明洪武年间,随沐英西征的回族,兵车后来留挑屯边,在临潭繁衍至今,为适应回族宗教生活需要,就在当时修建了清真礼拜寺。考之于《明史》,旧挑礼拜寺的修建,是由西平侯沐英建议,蒙明王朝准建的。建筑规模宏大,取长安化觉寺式样,占地面积15亩。明王朝为勉励远征屯田将士,尝赐匾额,增其荣誉。
据《洮州厅志》(光绪丁未年新纂)卷三令观类载“挑州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年间创建。国朝康熙乙丑年(1685年)重修。”挑眼道石焯文悬以“朝礼独一”匾额、据传,1685年重修之寺不如明时的壮观。
1914年寺宇毁于“白朗”之变,1920年再建。规模较大,礼拜殿系卷棚扎角、砖木结构。有水堂、南厢房、大门等附属建筑。不意民国18年(192年)地方变乱,寺字又遭焚毁,大殿夷为平地.直至1938年,先在寺原址对面修盖两檐水瓦房8间,权为礼拜大殿。之后,于1944年经群众集资在原毁大殿旧址上重新修建。大殿三进,卷棚及歇山顶组合,属砖木结构的庑殿式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
全寺除大殿外,另有南北厢房、宿舍、水堂、寺门等共41间。至1947年全部竣工,工程历时4年之久。寺门为牌楼式,重檐歇山顶,面宽3间,砖雕八字墙。造型优美,风采绚丽。
“文革”中清真寺遭毁。残垣断壁,废墟一片。正当的宗教活动中断。
1984年开始了第三次修建。砖木结构,大殿式样古老,前檐水泥平顶.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合壁的和谐与完美统一。历时两年竣工,雄伟高雅,蔚为状观。仅大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院东建水泥结构平顶两层楼房9间,靠南平顶灶房4间,楼内教室、宿舍、储藏室等一应俱全。寺的路北,有寺属三合瓦房院落一处,东西北房17间。西大街有楼房铺面院落一处,共计房屋31间。大殿前,北侧为寺门,上建七层宣礼塔,高人云端,全城仰视。
199O年在大院的北面临街增建了两檐水楼房7间,设计独特,既有古建筑的雍雅,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新颖。
清真上寺现有满拉及阿訇25人。早在1825年,该寺著名阿訇敏尚礼接受东乡北庄阿訇马保真教礼,原华寺部分群众跟随敏尚礼阿訇遵行自庄的渐多,便分寺成立了清真上夺。上寺在北边,占地4.5亩,下寺在南边,占地10.5亩。敏尚礼(1783—1864年)是清真上寺培养的最著名阿訇。该阿匐品学兼优,深得挑州各族人民的爱戴。逝世后各族人民挥泪送葬,至今遗有达子沟拱北,供教众瞻仰。
马顺阿旬。亦系上寺培养的著名阿旬。曾任东乡巴思池、东乡黑庄、本地清真寺开学阿旬。
本坊教民丁立夫,为临潭富商永泰行业主长子,聪睿好学,不喜经商,曾创临潭城内回民小学,解放后历任临潭县城关镇镇长、临潭县副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任等职、教民马光前。丁立夫高足,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甘南藏族自州治教育局副局长、临潭县县长等职。为人凝重沉毅,善于文辞,重教育、爱人才。其学生敏政,继任临潭县县长,后又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现任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勤政廉洁,名播州县内外。
近年来本坊朝觐哈吉约30余名。寺有侨居沙特阿拉伯、印度、阿联酋等国的教民多人,以此为中介,该寺和上述各国时有往来。侨眷丁目迪哈吉,任学董期间,为寺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又创办了临潭县国民中学、临潭县回民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公益事业。现任临潭县回民中学名誉校长、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甘肃省穆斯林华侨公司总经理等职。
临潭清真西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敏生光
清真西大寺,座落在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郊的西凤山下,是西道堂所建。
西大寺自创建伊始,至1930年重建,历经仓桑,已是三毁四修了。1904年,在其旧城的宣教场所“西道堂”住址,修建了第一座礼拜堂、1914年“白朗”军攻陷旧城,礼拜堂被毁。1922年第二次修建了规模浩大的清真寺,1925年竣工。并命名为清真西大寺。这座礼拜殿,是座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典宫殿式的建筑。分卷棚、大殿、后殿三部分,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建筑物群体,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右侧,附设经学院、经书馆、宿舍、浴室、厨房等建筑。1929年地方变乱,礼拜大殿毁于兵整,至1940年又继续重建,初建房屋达70余间,形成3个相连的四合院,排列整齐,蔚为壮观,并藏有经书100O多册。1944年,又在原址重新建造大殿,式样、规模、装饰依旧。1946年落成,因其建造恢弘,连绵壮观,反映了一定的建筑特色与较高的伊斯兰文化水平。1956年,建筑学家刘致平曾亲为测绘、拍照并给予高度评价。后与其他著名清真寺一起,集为《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广泛流传。1968年“文革”中,大殿又被摧毁,所藏经书尽被毁坏无遗.
1980年落实党的政策后,由全体教民自力更生。献工献料而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较小的寺。1981年竣工,大殿采用钢筋水泥及砖木结构,是古今结合,风格别致的新式建筑。前为雨棚,后为正殿。雨棚两边之顶端,各建一座一暗两明的三层六角式宣礼塔,塔高14.8米。殿前天并两侧配有带出廊厢房,经学堂是9间的两层大楼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另有浴室、宿舍、厨房等55间,总占地面积共7亩。
历年来,西大寺已培养阿訇35人,著名的有了良栋、敏生兰、敏生光等。丁良栋、敏生兰曾游学青海、兰州等地,经学知识丰富,曾任西大寺开学阿訇、敏生光是一位中阿兼备、学识渊博,爱好书法和教史研究的学者。
近年来,该寺因殿小无法容众,又仿照1944年大殿式样,重修大殿。1993年新大殿落成,花岗岩台基;绕以雕凿石护栏,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前殿为重檐卷棚式,正殿面宽7间,前殿面宽5间,俱绿琉璃简瓦覆顶,斗拱七踩,飞檐高挑。气势之宏大,作工之精巧,陇上闻名。比之归寺,更增宏丽。
临潭县清真南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学礼
现任学董:敏绍良
临潭县城关是回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据史载,伊斯兰教在这里的传播是从明代开始。特别是明初,有大批的回族跟随回族将领沐英西征而来。在长期的融合与繁衍中人数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左右。临潭县旧城的一部分回族群众接受东乡马万福(俗称果园哈吉)“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学说,尊奉伊黑瓦尼教礼。1944年这部分人从上寺分出,另立折麻提,在教场现南寺东北角几间平房里临时聚众礼拜。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1945年修起了礼拜大殿,取名清真南大寺,时有马景山先生依据寺名,题楹联曰:“清潭映素月,不染尘垢明性心,真理寓玄机,透彻色妙悟本然;南针指迷津,冲风破浪登道崖,寺字朝至尊,克己复礼希天爵。”
清真南大寺初建大殿为砖木结构。占地400平方米,分正殿与前厅,典雅庄重。大殿北面院落,东百两面修同一式样的瓦房,东北角修建水堂。正北房作讲经室。全寺占地面积5亩多。
清真南大寺的第一任开学为创立人马六十五阿旬。该阿訇品学兼优,任教期间以身作则,重视依麻尼的说解。马阿旬去世后又从青海搬来敏万清阿旬开学。敏阿訇广闻博学,擅长经文书写,会通中阿文化,尤为人称道的是,能对整本《古兰经》全部背诵。此后的接任者是著名经师,临夏高家庄的刘志忠阿旬,在他身边慕名前来习经的有5O多人。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清真南大寺创建以来的鼎盛时期。在刘阿訇的精心培养下。有:敏绍贵、冶发荣、王而力、苟阿旬、刘生华、刘生俊、金正学、马尤士夫、素来么乃等阿訇穿衣后,分布在兰州、临夏、东乡、窑街、岷县及青海各大清真寺开学。其中除个别阿訇外,近几年多数已去麦加朝觐。
1958年清真寺关门,改为粮仓。文革”中清真寺竟然被拆毁。198O年党中央落实了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根据宗教活动的需要,清真南大寺经过认真筹备,在张国俊等的倡导下,于1983年正式开工重建,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殿面积504平方米。1985年3月完工后举行了落成典礼。1986年上半年又修建了一栋楼房,供讲经和住宿之用,竣工后聘请岷县知名阿旬刘生俊前来开学,现在学经的满拉有4O多人。近几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回族群众的智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已不满足现有水平,为了交流中西文化,有的在国外求学,有的在高等院校深造。现在南大寺折麻提中有二人在巴基斯坦学习,有一人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有二人在北京经学院学习伊斯兰经典。一代新型的、具有中阿文化的青年学者正在成长起来。
据1988年底统计,清真南大寺有教民332户,1780人。
临潭县清真老南丰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世英
现任学董:杨胡胡
清真老南寺又名尕南寺,座落在城关教场口。在清真上寺、下寺之南,故名。进行哲赫忍耶的学说。本世纪30年代张家川来旧城经商落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宗教活动。由教民鲜海山、马存德等筹资建起了华美壮观、建筑面积1O0多平方米的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殿为古典式。飞檐翘角,砖雕木刻,悬梁吊柱,造型美观,庄严肃穆。
“文革”中,大殿被毁,学堂、水房、宿舍被城关医院占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退了寺址。1986年由马存德等带领群众,在原址上修起了钢筋水泥与砖木结构结合的两檐水翘角式的古老型大殿,1987年竣工。寺内现有满拉5人。
临潭县苏家庄子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苏家庄子
邮编:747500
在临潭县城关镇东约5华里路的一个山沟里,居住着89户回族人家,其中以苏姓占多数,故村名取为苏家庄子。该村的东面与卓尼县部分地区及长川乡的录目、冯旗等地片相连,以农业为主,牧业只养耕畜及少量山绵羊,个别人家也有在县城从事季节性个体商业经营的。
据传明朝时期,苏家庄子有一藏传佛教寺院,后渐衰落,寺内建筑荒废。明洪武十三年以后,才有回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有所发展,并建起了形式比较简陋的清真礼拜堂。穆民多年维护,不断修葺,增加建筑,开拓地址,使寺的规模有了扩大,周围圈有土墙,农家院门,寺内房屋及礼拜殿一直比较简朴。
民国21(1932)遭受河湟之变影响的临潭逐渐恢复了平静,在1929年动乱毁平的旧址上,苏家庄子群众临时修了6间平房作礼拜堂,后在苏由布、苏二不都等人主持下,进行扩建,原来的部分旧房,即行拆毁,广泛集资,添置材料,始修了3间古典式三殿相联的礼拜大殿,在当时来说,已属旧城附近清真寺建筑的较高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殿正面两侧的青砖浮雕,刀功特别精深细腻。竹、木、花、草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米哈拉布,中间、两面及顶部是选自《古兰经》和《圣训冲的经文,由青一色的砖雕镇制而成,优美、庄重、典雅而颇具伊斯兰风采,这座大殿曾一度被生产队占用,因此未遭毁坏,一直保存在今天,对研究伊斯兰教建筑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1987年对大殿又进行了改建和全面维修。加宽了大殿前沿,以类似于卷棚的3间过厅与大殿前后对接。融为一体,使其古气盎然的面貌重放光彩。
苏家庄子清真寺所奉教礼。过去曾有更迭,现属北庄拱北,与城关清真上寺有渊源及隶从关系。
临潭县左拉清真寺
地址:甘肃临潭县城关镇左拉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苏三娃子
现任学董:张三子
左拉清真寺位于临潭县城关镇左拉村内,距旧城(县城)以北两公里处。左拉村北面与卓尼县申藏乡左拉村隔一小山毗邻。分别称前后左拉。东与本县长川乡冯旗村相连,中间为两村共同放牧区。“左拉”一词藏语意为“牧场”。这个村名是由于唐朝时,挑州为吐蕃王朝所辖。后又被吐浴浑占据,这时左拉均为放牧区。所以“左拉”一词便传了下来。元朝时,左拉庄前(约在左拉前一里处)有一座喇麻寺院。并且是一座蒙古硕特部落的城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洮州纳麟七站三副史反叛。明朝中央派遣回族名将沐英率兵征服挑地。沐英的士兵中多为南京、安徽定远、怀远的回民。收复挑州后,一部分士兵留守堡寨未归,遂在旧城,新城及四乡安营扎寨,闲时屯垦、战时为兵、与当时从南京迁来的移民通婚,逐渐繁衍生息。最早在左拉村居住的有张、苏、王、敏四户回民.哪里有回民,那里就有清真寺,这是回民的特征。左拉村四户回 民也理所当然的修建了一座小型礼拜堂,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民国3年(1914年),白朗来洮,清真寺被毁。第二年左拉村自己烧砖制瓦,重新建起了清真寺,当时制砖的遗址现在还清析可辨;民国18年(1929年),地方变乱。清真寺及民房全部被焚毁。1941 年,左拉村于原址上,在城关郊口回 族乡绅王大爷的资助下,由本村张三 子主持,又重修了清真寺。此寺于 1965年“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 落实。各地清真寺恢复开放。于是1985年在张全个等人的支持下,左拉村再一次修复了现存的这座寺,全寺占地面积1.5亩,西面是3间大殿。砖木结构,四扎角,简朴典雅,北面3间简易瓦房是阿訇的住房。
全村43户人家,230多人。该寺于清光绪年间(约188O年)随清真上寺改奉北庄拱北。清光绪年间聘任敏家嘴的东个阿旬开学。该阿訇在左拉开学长达17年之久。现任开学阿訇是苏家庄子村的苏三娃子。近几年来,左拉村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留学巴基斯坦伊斯兰大学的丁俊较有成就、左拉村是临潭回族中较殷宫的村庄之一,以农为主,兼营牧业、商业,外出经商者也为数不少。
临潭县范家嘴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范家嘴村
邮编:747500
范家嘴清真寺位于县城南约一公里的范家华村,拥有1000多人口,其中回族聚居在阴坡。清真寺就在阴坡的村中心坪上。占地面积约有2亩。院落内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礼拜大殿为砖木结构,是明四暗五前带卷棚的现代建筑,殿内枣红色的油漆地板醒目洁净。西面正墙上挂有“克尔白”图,装饰新颖别致,殿门正中悬挂有城关上寺所赠的“清净真一”的匾额,大殿两边看墙上的砖雕,精美工致,除花木图案外并刻有阿文对联,北面是8间土木结构平房,暂为阿旬起居室和习学“尔令”的场所。南面是3间砖木结构的沐浴室。清真寺占居地势较高,从远处眺望,极为壮观.
范家嘴寺是临潭较早的清真寺之一。相传是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当时规模较大。邻近的路人、麻尼、艾布族、拉尔尕等村的回族都在此举行聚礼。由此可知,该寺在当时是一个回族活动较集中的场所。
民国3年(1914年)该寺被白朗军的一把火焚烧殆尽,1917年得以修复;民国18年(1929年),该寺又在临潭地方变乱中烧毁;1939年,范家嘴村的回族群众又第三次修复了寺宇。恢复了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文革”时期,清真寺又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民族、宗教政策的深入人心,范家嘴回族群众于1980年在开学阿訇马尕尤素夫的号召之下筹资集劳,第四次建起了现有的这座清真寺。
范家嘴清真寺折麻提100多户,500多人。清代末年,随着城关上寺而改进了北庄教礼,沿袭至今。深受该村穆民爱戴的马尕尤素夫阿旬在此寺开学达8年之久。在他任开学期间,带领群众齐心协力修桥补路,还建筑了村下边的河提,使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进一步保障。他本人擅长阿文书法,在临漳许多清真寺内及群众家中,其精美的手书墨迹到处可见。现任开学阿訇是服县人,授有满拉5名。
临潭县卓洛清真西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卓洛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敏生隆
卓洛清真西寺在距县城西北10华里的卓洛村中心。卓洛乡因村得名,系临潭县的一个回族乡。乡政府就在卓洛村,“卓洛”为藏语,意即“平川里的松树”,卓洛的东、酉、北三面与卓尼县的中藏、恰盖、阿子滩三个乡错综相连,接近广袤的北山牧区,所以农业为主,牧业资源也较丰富。
卓洛全乡2207人中,回族有1692人,东乡族4人,其余全为藏、汉民族。420户回民分属伊黑瓦尼、格迪目、西道堂,其中的70户人家系清真西寺折麻提,源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
卓洛西寺于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先生创建,规模简陋,民房形式,但聘请的阿訇如敏八十、马福元等学识都很渊深,他们严格教育教民,格遵教礼,谨守拜功,为群众所欢迎。
在以后漫长历史时期,卓洛西寺教民对礼拜寺有过几次修复,但均属临时性质,因各种原因,未作大规模建造,直到1945年经济力量有所增强,主要是通过商业渠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为弘扬道堂声誉,振奋教民精神,西道堂第三、四代教主马 普慈与敏志道,发起捐资,号召教民 重建卓洛清真西寺。并由敏志道亲自奠基。鼓励大家发挥所长、献策献计,并委任敏海峰实地监修。由于工程浩大,工艺要求很高,耗资白洋数万元,三年建成,三殿浑然相统,成为一体,规模恢弘,外形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宫殿式建筑艺术与阿拉伯文化完 美结合的造型美。清真寺的其他附属建筑经室、伙房、水堂子、客室等一应俱全,配套完整.新寺建成后,先后聘请西宁的韩阿旬,岷县马阿訇和兰州海阿旬任开学,满拉众多,学风蔚然。学董有敏文祥、马登明、马得俊、马世俊等,于教务之余,兴办学校,颇多贡献。
“文革”中,这座代价高昂的礼拜大殿也在劫难逃,被夷为平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88年卓洛西寺才划出地址进行重建。新建大殿仍然以三殿相统的形式基本保持了原来大殿的风采,但在设计和用料上都有大的改进,中阿合壁的建筑特色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的殿基加高为3.5米,更加显示了大殿整体的昂然雄姿和居高俯瞰的峥嵘气势,斗拱大小七十二墩,坐于圈梁及前卷的木质雕机之上,绕殿周匝,与檐牙下面的封口花板紧衔密结。烘映自然,卷棚的六楹之上,横本连贯,《古兰经》及《圣训》的选段,雕刻得纹丝相扣,斐然醒目。工艺之精 湛,刀法之细腻,堪称一绝。殿门两侧 是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的一副对联:“入此门登此殿,莫除混礼了拜去;洗 其心涤其虑,须仔细做起功来。”周围 饰以浮雕图案。寺院北面的两层7间 砖木结构的楼房作为学堂、客厅。这 次修建资金投入30万元,由群众自捐,同时也得到西道堂敏生光哈吉的关怀和支持。工程总负责马忠良、韩清一。
临潭县卓洛清真上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卓洛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奴仁
现任学董:黎文宾
卓格上寺位于卓洛乡卓洛村,距乡政府前约20米处。
卓洛上寺自1942年后和卓洛南寺同为一座寺。卓洛南寺于1958年停止了宗教活动。自1979年后,各地清真寺批准开放,这时,原卓洛南寺在原址进行复建,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但由于原南寺进行“依黑瓦尼”教礼,而其中70多户群众信奉北庄、华寺教礼。由于双方在教礼上存在差异,在宗教活动中会常常出现磨擦,鉴于这种情况,双方为了避免纠纷,加强全村群众的团结,于是70多户奉行北庄、华寺教礼的群众于1979年从南寺中分出。又于1982年,在马而思麻、敏亥赛尼主持下修建了3间大殿,属砖木结构。1988年扩建5间北房为学堂,3间砖木结构瓦房为沐浴室。
现由本村年约3O岁的敏伊德任开学阿訇。满拉5名。该寺总占地面积约1.2亩。全寺北庄教民和华寺各占一半。教民敏拉黑曼近年已完成赴麦加朝觐的功课。
临潭县卓洛清真南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卓洛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万寿
卓洛南寺位于临潭县卓洛乡下园子村。南距县城五公里、全折麻提有140多户,700多人。属依黑瓦尼。
全寺占地面积约1亩左右,西面紧邻大路,修有明五暗七格式砖木结构的礼拜大殿。大殿内油漆地板,装饰新颖,配装有较华丽的现代照明设备,可容纳5O0多人同时礼拜。东侧是土木结构的6间瓦房,暂为讲经、说教之场所,南侧是5间靠西而立的砖木结构沐浴室。该寺占地面积较小,但布局合理,井然有序,给人一种完美的整体感,修复于1981年。
卓洛村回民的历史和临潭县各处回民的历史一样,是明朝洪武十三年(138O)随沐英而来,定居卓洛的一部分。卓洛北枕玛尔当要隘,是通往藏区的咽喉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驻守屯田的汉、回兵士较多,那时就已经是个大村庄,只修建有一座清真寺(现乡政府地址)。
清末民初,由于临潭地区西道堂的产生及其宗教教义的广为传播。卓洛村其中一部分群众接受了西道堂教礼,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另立酉寺折麻提。同时,卓洛村的大部分回族群众在马如琪、马守贞、马世雄等人的倡导下,在古城跟下(现医院背后)建起了另一个小型简陋的礼拜大殿,仍然尊奉老格迪目教礼。20世纪20年代,随着依黑瓦尼在我国西北的传播盛行。1942年,卓洛村又有一部分回族群众遵行了依黑瓦尼。当时在教礼上出现不同解释的情况下,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本着从民族团结的利益出发,还是在同一座清真寺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双方相处得很为融洽。1946年,由于原寺址面积狭小,不便于较大形式的宗教活动、经马守贞等人商议,将寺地迁到河滩西面,建有7间大殿和兰层唤醒楼。并在寺内修起了7间瓦房,创办了卓洛村的第一所小学。当时,卓洛附近的回、藏、汉学生来上学的达70多名,聘请天水马庭彦任教数年。1954年,由于寺临河滩,地下潮湿,又搬到河滩东面的村中心(即现在寺址)、修有5间大殿。12间平房。1958年时尽被拆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地落实,各地清真寺相继开放。1981年,卓洛村奉行依黑瓦尼的群众。在马俊、敏生智等人的筹划组织之下成立了南寺折麻提。在原来的寺址上建起了现在的这座清真寺。同一时期,原来奉行北庄、华专教礼的7O多户群众也在另一地点修建了卓洛清真上寺。本村马万奇阿訇在南寺开学达12年之久.曾培养出了正在东乡开学的丁正玉阿訇。该寺现有满拉6名。
临潭县八木泉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八木泉村
邮编:747500
八木泉清真寺在临潭县古战乡上八木泉村。27户人家全系回民,属伊斯兰教虎夫耶北庄拱北,解放前与旧城清真上寺有隶属关系。
八木泉村因村内有甘泉一眼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村寨,与甘尼村,下藏村属同一个行政村。因其地形高陡,视野开阔,故举目四望,周围景色尽可收览。传说八木泉村原属藏民村落,由于这里气候多变,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加之山路崎岖,打柴拉运,种植送肥等都极为不便。大概清朝末年,这里的藏民迁往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比较温暖的挑河北岸的山下居住。改村名为下八木泉村,以示和原来他们旧居地八木泉村的区别。藏民迁走后,弃耕的土地全部荒芜。几年后一部分旧城的单姓回民和太平寨的几户了姓回民相继搬来八木泉村安家。开荒种地,以农为本,名称叫上八木泉村。这些朴实的村民们原来有一个很简单的礼拜堂,他们既坚守五时的拜功,又发展生产,由于受地方动乱的影响。到1935年才和附近下藏村的回民商议,在两村交界处的山坡上辟地合修了一座清真寺,五年后两村折麻提又分开、原寺归下藏,八木泉村群众另修5间临时礼拜堂。1945年改建,其规模较前有所增大,土木结构,外形简朴,本村阿訇开学,没有满拉。“文革”中大殿拆毁。1987年重建,占地0.8亩。大殿台基较高,料石砌边,坚固耐久。红砖、青瓦、白墙、绿门,色彩明亮洁净。另有学堂4间,为一般瓦房。寺院无围墙,宽展平坦,宜种花草树木。现由一名本村满拉开学,无经堂教育。
临潭县尕路田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尕路田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丁全德
现任学董:肖万魁
尕路田清真寺在临潭县古战乡尕路四自然村内.位于多政府西面两公里处,全村42户,2OO多人,其中回族 21户,1O2人;尕路田村西端是包家寺村,东与古战村相望。最早迁住在这里的是肖姓回族和李姓汉族;1930年前后几户西道堂了姓回族亦住在尕路田。他们分别在这里购置良田,沿山放牧,以农业生产为主,世代相袭。
自肖姓迁住在尕路田,便有了寺,当时的寺址在现该村肖二不都家宅院所在地,修有3间大殿,5间平房学堂。此寺于民国18年(1929年)被毁。后来随着了姓的迁人。又于1943年原址修了3间砖木结构大殿,3间平房,1959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时,寺被生产队占用,充当仓库。现寺址迁到村西端,占地1.5亩。清真寺有3间砖木结构的大殿,3间学堂,199O年6月17日尕路田寺举行了上梁典礼仪式、城关的西寺、上寺、下寺及周围乡村的寺前往祝贺,各寺出钱送礼,热闹非凡。
现全村回族中有西道堂的信教群众15户,华寺、北庄的共6户。同在一个寺内,由本村人丁全德任开学阿訇,肖万魁、了六四两人负责寺务和修建工作。
临潭县下藏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下藏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张勺卜
现任学董:丁八六
下藏清真寺位居临潭县古战乡下藏自然村中心。距临漳县城6公里,清亮的洮河从南面流过。现全村4O多户,其中15户系西道堂馆教群众、全村现有一座清真寺,清真寺占地面积0.8亩,大部分群众信奉“虎夫耶”之北庄拱北。
相传,下藏村最早定居的回民是明朝中期从范家嘴村迁移而来的。因当时范家嘴村的耕地分布在下藏村东端的山坡上,为了便于耕种,于是范家嘴村部分群众随地定居在下藏山,当时便有了清真寺。至清朝末年,随着华寺教礼在临潭地区广泛传播,下藏村因此分成华寺,北庄两个清真寺,这两座寺均毁于民国18年(1929年)的变乱中。变乱后,重返家乡的下藏村群众又于1935年和邻近的八木泉村在两村交界的山坡上合修一座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亩余。是土木结构的几间平房。当时的开学阿旬是康乐草滩的“大鼻子”阿訇。1954年下藏村群众另行修起了本村的清真寺。地址在下藏学校所在地,同时信奉西道堂的群众也建立了清真寺。西道堂寺于1958年被拆除。原北庄清真寺由生产队占用,充当仓库。1987年,将夺址迁在公路北面,就是现在的这座寺,大殿共3间,砖木结构,属中国古宫殿式。1990年修建了砖木结构的5间瓦房,是学堂兼沐浴室。寺内有4名满拉。
临潭县甘尼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甘尼村
邮编:747500
甘尼清真寺有折麻提67户人家,属北庄拱北。地点在临潭县古战乡的甘尼村。周围全是农田,离县城大约5公里远,与附近的下藏、古巴山、菜子、大古战等村毗邻。
据传甘尼村原是吐谷浑时代一座寺院的所在地,甘尼是藏语“尕娘”的谐音,意为“旧寺”。自明朝有回民定居洮州以来,甘尼也有人家迁来,村名仍用旧称。清真寺历史悠久,有兴有废。从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就有过三次修建。其中1935年修7间平房为临时礼拜堂。1953年建成正式大殿,规模比较宏大,砖木结构,坚实耐用,具有一定的宗教特色。1958年到1974年生产队占为仓库,后拆除殆尽,夷为平地。1983年于原址重建。礼拜寺占选面积0.7亩。为西北农村伊斯兰教清真寺常见的四合院形式、白墙青瓦,门窗均由绿漆装饰。朴素雅观、别有新意。水里子、经堂等共8间瓦房。维修后已经够用。阿訇由外地聘来,满拉3名,本村人,主麻田教民尽主县城上夺聚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甘肃省 清真寺

上一篇:甘肃省清真寺(五)
下一篇:甘肃省清真寺(七)

相关新闻